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释中风的源流及发展,探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阅读先秦至明清时期古代文献中与中风有关的文献资料,将其按照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养生防病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梳理中风病的源流,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并将整理和归纳的古代文献进行筛选和考证,辨伪存真,总结提炼。[结果]"中风"的病名及理论基础的建立奠基于《黄帝内经》,"中风"的辨证论治理论首创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医家发展了中风理论,完善了其理论体系。中风的病因病机在唐宋以前多以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立论,治疗当扶正祛邪;金元以后多以内伤积损立论,治疗当以内伤为主。[结论]古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及治疗论述较多,养生及预防提及较少,临证当注重预防及康复。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王永炎教授提出"阳(气)虚化风"的中风发病新机制的意象诊疗过程、历代相关研究、风的概念的诠释和西医学相关疾病基础及机制几方面进行阐述。王永炎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在中风病发病之初即表现为气虚甚则阳虚为主的征象,症见肢体松懈瘫软、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光白、劳则更甚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而用益气温阳法治疗后改善显著,根据临床病证现象及证治效验的观察,在"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意象诊疗过程中总结出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发病新机制。其不同于历代医家气虚或阳虚中风的理论,而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疗效支持的基础上,依据其临床基础疾病及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西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点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中风病"阳(气)虚化风"论的提出是从疾病和证候、治疗与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的中风病发生新机制,是对中风病急性期以"风火痰瘀"为核心证候病机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内风-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大体经历以下4个阶段:(1)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各医家认为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以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2)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拓展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巢元方的"风邪入脑"和孙思邈的中风"由热引起"理论,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开拓思路。(3)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提出了"心火暴甚""气血自虚""痰湿生热"理论,丰富内因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理论。(4)完善阶段:明清时期,重在调整和充实前人的理论内涵,逐渐认识到中风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力所伤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本为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初步形成了中风病之因机认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为古代风、痨、臌、膈四大绝症之首,其病机是争论的要点,《黄帝内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围绕本病,基于时间顺序梳理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根据治疗分为外风论、火热论、痰瘀论、脾胃论、气虚论、肾水论、肝风论,该文整理出近十年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一内风一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对中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涌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学说,如"毒损脑络病机假说"[1]"热毒论"[2]等,推动了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3],结合研究进展,对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阐述中风多元性与中风病机链的相关问题。中风在病因、病机、病性、病理因素等方面存在多元现象,致其病类、病位、病情、证候、预后纷繁复杂。从病因作用于人体,到中风发病会形成复杂的病机关联,即中风病机链。中风发病前后始终有隐匿的病理机制发生发展,不断损伤血脉。根据病机发生迟早以及对发病影响,将中风病机分为主导病机、阶段病机、关键病机,由此构成中风病机链。中风病机链先有线性关联,久则形成网状链接。基于病机链的存在,以急性中风发病为节点,将其分为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三个阶段,据此能诠释其病类等多元性的内在机制。中风病机具有隐匿、可逆、积渐致病、易损难复等特点,全面认识中风病机,有利于中风防治与康复。  相似文献   

10.
总结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认识,结合络病理论和脑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提出中风病的病机为"气络失调,血络不通,络伤毒浸",其中,中风先兆期以"气络失调"为本,中风急发期和恢复期以"血络不通,络伤毒浸"为要,为创新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中风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的中风理论源于河间、东垣、丹溪、景岳诸家 ,而又有创新。病机上提倡“阳化内风”论 ,治疗则首重“甘味熄风”。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已有了较大发展 ,本文拟从现代认识对叶氏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如下。1 叶氏中风病理论探源关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宋以前都以“正虚邪中”立论 ,主张中风是外风 ,是体虚招风所致 ,治疗多以祛风扶正立法。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此提出质疑 ,倡导内因是中风的主要病因。河间提出“烦劳则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的观点 ;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丹溪则认为“湿土生…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 70%[1,2]。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较复杂,气虚血瘀是主要的病机之一。而益气活血法即是针对气虚血瘀型疾病的一种治法。自王清任拟定补阳还五汤以来,益气活血法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一种主要治法,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其研究迸展情况综述如下。1 病机研究 缺血性中风总的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  相似文献   

13.
痴呆病荣气虚滞的特点包括荣气虚与荣气滞两个方面。荣气虚则五脏虚弱,脑络失养,髓减脑消;荣气滞则五脏功能失调,脑络不通,脑髓不充,最终导致神机失用。荣气虚与荣气滞互结为害,缠绵搏结,形成虚、痰、浊、瘀、滞的恶性循环,最终脑髓空虚,脑失滋养,神机失用,五神失司,灵机记性减退以至丧失而致痴呆的发生。先秦及秦汉时期,该病多描述为"善忘""言喜忘",多由五脏虚衰、髓海不足、气血逆乱及瘀血内停等导致。荣气虚滞之证正是渊薮于此,肺气虚衰,精髓疲乏,五脏生化乏源,精明之府失于濡养,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气血逆乱,血蓄不行等,即为荣气虚滞之具体化表现。晋隋唐时期,医家们对痴呆病的认识,多从心论,称痴呆为多忘、善忘等,认为其多忘、善忘者与心相关。心主神志。心气虚衰,血脉不充,脑脉失养,脑髓不用,神气难以外显,日渐发展而成多忘。宋金元时期,医家们继承了前人对心主神志、心气虚易致痴呆健忘之外,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脾两虚亦是健忘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比较重视老年人的食治摄养。明代医家对痴呆病机的认识是以"虚、闭、瘀"为主。至清代,医家不仅继承了明代时期的"虚、闭、瘀"理论,也观察到了"火、痰"在痴呆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痴呆的病因病机与"虚、火、痰"关系密切。明清医家提出了脑主神机记忆的理论,同时总结脑作为元神之府在"虚、闭、瘀、火"等病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善忘癫狂等病证。近现代医家们对痴呆病的认识从五脏虚损、痰浊瘀血、虚实夹杂、毒损脑络等逐渐演化到荣气虚滞,为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经》诸厥、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痱、瘖痱等病证的分析,认为《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逐一分析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瘖痱、不仁等病证及其病机,认为这些病证与中风类似,是后世研究中风的临床基础与理论借鉴。其次,梳理上述病证发病特征、病因与病机规律。诸厥与仆击以急暴发病、昏不知人为共性,病机责在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仆击、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等发病急暴,病责在风,损在营卫。第三,当代中风病机理论主要涉及阴阳失调、脏腑损伤、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营卫逆调、血脉损伤、累及脑髓神机等,基本可以表述中风不同时间、不同病证的不同层次病机变化,其理论本源在《内经》。基于《内经》相关论述,从阴阳、脏腑、气血、营卫、经脉、官窍、肢体运动感觉等层面认识与研究中风病机损害,方可构建完整的中风病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韩  周德生  刘利娟  邓奕辉 《中医学报》2019,34(9):1844-1849
依据历代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文献,对缺血中风荣气虚滞病机理论源流加以探讨,结论如下:①源于内虚邪中说,即认为风邪侵袭人体是中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认识到机体虚弱,脏腑失和,营卫失调,血气不足是中风发病的内在基础;②融合于火、气、痰等内风诸说,即认为中风病发病之初多由痰、瘀、气、火等有形实邪过于壅盛,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停于脑脉,导致脑络闭阻所致;③拓展于阴虚血瘀说,即认为中风的发病是在阴津、精血等真阴不足的基础上,因外邪乘隙而入或七情内伤,酒色过度,忧思恼怒等引起痰瘀阻滞经脉,脑脉闭塞所致;④阴虚血瘀说向荣气虚滞说嬗变,即认为肾阴不足、元气亏虚、风、火、痰、湿、瘀是缺血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韩旭教授从气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法]从冠心病的病名范畴、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方面阐述韩旭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并辅以临床治疗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佐证。[结果]韩旭教授认为,气是人之本,冠心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气虚和气滞,发病机理在于气血失调,治疗上应注重调理气机,使气血调和,并以"十六味流气饮"加减应用临床,疗效显著。[结论]韩旭教授从气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临床上以"十六味流气饮"加减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中风与脑、肝关系等,从而提出中风的发病脏腑与脑、肝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仅以脑脉瘀阻或络破血溢等不能全面概括中风病机。中风是一大病,当其出现偏瘫时,其病机以肝风内动为主;当其出现昏迷、痴呆等症时,则以脑神失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正>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其临床症见不一,变化多端迅速,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其病机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其病理变化必导致舌象的改变[1]。本研究通过观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舌下络脉瘀滞程度、舌体pH值,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指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明清时期论治消渴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总结明清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认识的内在理论体系。明清医家对于消渴病病因的阐释多是对阴虚燥热学说的继承,对病机理论的阐释从肾阳亏虚,脾虚、胃中郁热,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失常的角度出发,结合医家的临床经验,以及对明清以前的医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传承并创新了消渴的病机理论,以首次"肝郁致消说"才形成完整的理论,观点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风为临床常见疾病,因其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凶险,常留有后遗症状,给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对其就有一定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立论颇多,笔者通过对前人的经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发现从血瘀论治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故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热血瘀、血寒血瘀四个方面论述中风。治疗常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补气、清热、温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