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PEA)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镜下显示瘤组织大部分以梭形细胞为主,弥漫片状分布,形似纤维肉瘤,可见瘤细胞形成的空泡状单细胞性血管腔,部分呈上皮细胞巢状结构的区域见瘤组织呈条索状分布,背景广泛黏液样变,坏死及核分裂易见,并伴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和CD31(+),EMA少量灶性(+);Ki-67增殖指数不均一,梭形细胞区20%~70%。结论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高度恶性,预后不良。需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纤维肉瘤、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分化腺癌、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S-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通过HE切片、免疫组化观察1例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主要病理学形态表现为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或巢状分布,瘤细胞圆形或略呈梭形、多角形,胞质嗜酸性,胞质内可见空泡或血管腔形成。免疫组化示CK、vimentin、FLI-1和CD31均(+),而CD34和FⅧ(-)。结论 ES-H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具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潜能,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以颈部包块伴声音嘶哑就诊。CT显示颈部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气管受压。组织学显示,瘤组织大部分排列成实性片状,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的核仁,部分瘤细胞胞质空泡化,内含红细胞。除实性区域外,还可见内衬不典型内皮细胞的不规则互相吻合的血管腔。周围淋巴结内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瘤细胞Ckpan(AE1/AE3)、CK19、CD31、CD34和FⅧRAg(+),TG、TTF-1、calcitonin、S-100、EMA和HMB45(-)。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临床主要应与甲状腺未分化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上皮样血管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4例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1例做电镜观察。结果 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61岁。头颈部2例,膀胱1例,上臂1例。癌细胞上皮样增生呈片状,细胞大,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可见胞质内空泡形成,偶见含有单个红血球,多数病例能找到互相吻合的血管腔隙,其内衬非典型的内皮细胞,间质易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Vim、CD31、CD344例均( );FⅧAg及低分子角蛋白(CK7)2例( );S-100、HMB45、EMA、HHF35和SMA4例均(-)。电镜观察1例见胞质内含丰富的微线和少许W-P小体。3例随访1-3年,2例有转移,1例转移至局部淋巴结,1例转移至肺,1例术后半年死亡。结论 上皮样血管肉瘤是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椎体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冷冻切片及石蜡切片的认识,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报告1例椎体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病理所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并做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原发于腰3椎体,以骨质吸收及硬化为主。肿瘤细胞呈血管腔隙样排列,有异型性,肿瘤间质中有大量炎性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1(+)、CD34(+)、FⅧ(+)、CD68(+)。结论该病很少见,除与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鉴别外,还需与转移癌及骨髓炎鉴别。若不认真区分,很容易引起误诊。该病若早期发现,经正规手术后辅以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肠道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肠道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对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发生在老年男性肠道.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可见裂隙样结构及核旁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1例肺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肺血管肉瘤临床症状为胸痛、咳嗽、咳血,影像学为多发或单发结节影;病理形态为肿瘤细胞呈弥漫排列,细胞大,异型性明显,肿瘤组织中可见不规则分布的幼稚血管及出血。免疫组化CD31、CD34、FⅧ和vimentin(+)。结论肺血管肉瘤是罕见的肺组织恶性肿瘤,形态需与分化差的非小细胞性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EA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由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具有上皮样特征的瘤细胞构成。瘤细胞呈弥漫片状、腺管状、单排条索状排列。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和FⅧAg(+),AE1/AE3和EMA部分(+)。结论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2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随访,同时设立对照组,对需要与ES鉴别的多种肿瘤进行整合酶作用因子(INI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例患者年龄范围16 ~75岁,平均40.2岁;经典型及近端型ES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9岁和41.1岁.男女之比为1.2∶1.经典型发病部位主要位于肢体远端,而近端型常位于躯干及外生殖器区.镜下经典型常见肉芽肿样结构伴中心坏死,也可呈血管瘤样和纤维瘤样形态;近端型呈多结节性或弥漫性结构;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显示全部病例vimentin均弥漫(+),CKpan、CK8、EMA、CD34和CK7的阳性率分别为86.3%(19/22)、81.8%(17/22)、90.9% (20/22)、59.1%(13/22)和4.5% (1/22);S-100阳性率为22.7%(5/22),但均为弱(+).所有病例CD31和HMB45均为(-).INI1在经典型和近端型ES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83.3%(10/12)和70%(7/10);在对照组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INI1均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均为(-),仅1例经典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结论 ES组织学形态多样,结合病史及联合应用INI1、CKpan、CK8、EMA、CD34等可以对大多数ES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通过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由呈树突状和巢状排列的上皮样内皮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形成胞质内管腔和空泡,内可见红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样细胞;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在血管内形成乳头状、息肉样及出芽状突出物结构。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1和CD34(+)。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癌,免疫组化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穿刺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CT表现,术前均做CT检查。结果 6例肿瘤灶最大径2.4~9.8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1例伴有结节状钙化,增强扫描6例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见坏死区;3例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表现为病灶同侧胸膜广泛不均匀增厚、受侵犯,胸腔少-中量积液,胸廓不同程度塌陷;1例胸膜局限性牵拉、增厚、受侵。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6例CD34、CD31、Vimentin均为阳性。结论肺上皮样血管肉瘤在CT上呈恶性肿瘤表现,胸膜广泛性增厚和受侵犯/转移、伴有胸腔积液是其常见表现,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于胃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及大体病理无特征性;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特征,异型性明显,表达CD31、CD34、Vim。结合文献,消化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0.4岁。结论消化道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预后差,转移率高,平均生存时间为7个月,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进一步认识其病变性质。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肾EAML(为复发病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进行观察分析及讨论。结果 EAML主要由弥漫、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局灶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和片状排列,部分区在血管周围呈套袖样分布。上皮样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浆颗粒状、丰富,细胞异型明显,细胞核较大,核仁清楚,核分裂象易见,并大片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B45、Melan-A、SMA阳性。结论 EAML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结果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 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淋巴瘤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0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组织切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OG1、CD117、CD34、S-100、vimentin、SMA、CD68、Ki-67和desmin等的表达.结果 EGIST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或发现腹部包块.肿瘤源于肠系膜15例,网膜6例,腹膜后5例,其他部位4例.肿瘤平均直径12 cm,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23例,上皮细胞为主型3例,混合型4例.免疫组化:DOG1、CD117、CD34、vimentin、Ki-67、SMA、CD68和S-100(+),desmin(-).结论 EGIST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大体形态、组织学、免疫组化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综合判断.DOG1和CD117在E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EGIST需与相同部位的平滑肌肿瘤、恶性神经鞘膜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8例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典型病理形态为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红染、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肿瘤血管较丰富,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排列;间质可见黏液变性、玻璃样变性。8例血管球瘤组织亚型包括经典型、球血管瘤型、球血管肌瘤型、黏液样型。免疫组化示8例肿瘤细胞SMA、Ⅳ型胶原和vimentin均(+),其中1例CD34(+);而CD117、S-100、desmin、calponin、CgA、Syn、EMA、CK、LCA、CD38、MPO、CD43、CD30、HMB45、melanA和GFAP均(-)。8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血管球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少见部位的血管球瘤常不易被识别,确诊依赖于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与血管周肌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样胃肠间质瘤、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和副节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