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AD)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 (KD)患儿 ,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有囊样、瘤样改变的 15例 (KDⅠ组 ) ,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壁回声异常的 2 0例 (KDⅡ组 ) ,正常对照组 30例 ,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的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S)。用冠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 ,作为冠脉壁校正IBS(IB % )。【结果】川崎病Ⅰ组、Ⅱ组冠脉壁IBS值和IB %值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检出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将我院收治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的30例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并给予丙球冲击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经丙球治疗3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有2例患冠状动脉扩张,口服阿司匹林半年后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早期经系统治疗后疗效较好,不留后遗症,减少了儿童心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小儿川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5例川崎病患者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为其临床特征。本组早期误诊率高达70%。结论:本病需与化脓性淋巴结炎、传染属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风湿热等鉴别。主要用口服阿斯匹林及静脉注射丙种蛋白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何英 《西部医学》2007,19(4):639-639
目的提高对儿童川崎病诊断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2例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中误诊12例(54.5%)。结论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陈琪  林志青 《华夏医学》2007,20(4):667-66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43.8%);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39.1%);符合4项表现者6例(9.4%);有5例(7.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7例(26.6%)。治愈5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无1例死亡。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 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 (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 ,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 ,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 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 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总结142例儿童川崎病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0—06~2005~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早期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效果明显。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川崎病可减少冠状动脉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最显,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近年我国川崎病发病人数增多,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常出现误诊。本通过对6例误诊病例的分析,探讨KD不同时期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陈雪娟 《广东医学》2006,27(7):1067-1068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1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的发病率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21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2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3:1。4岁以下占80%。本病临床表现中发热21例、皮疹19例、结膜充血15例、口唇皲裂21例、颈淋巴结肿大14例、指趾端脱皮17例,发病率依次为100%,90.5%,71.4%,100%,66.7%,80.9%。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20例、血沉增快19例、CRP增高19例、血小板增多15例,发生率依次为95.2%,90.5%,90.5%,71.4%。冠状动脉扩张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随访至今未发现冠状动脉瘤的出现。结论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故不典型川崎病应引起儿科医生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视川崎病的不典型症状,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方法对46例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关注早期与其他疾病容易混淆的不典型的症状.结果46例患儿中有川崎病诊断依据6条临床表现中5条的病人占72%,以6条之外的症状作为主要表现的占28%.结论注意以不典型症状起病的川崎病,早期诊断,减少误诊,防止因延误诊断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视川崎病的不典型症状,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方法:对46例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关注早期与其他疾病容易混淆的不典型的症状。结果:46例患儿中有川崎病诊断依据6条临床表现中5条的病人占72%,以6条之外的症状作为主要表现的占28%。结论:注意以不典型症状起病的川崎病,早期诊断,减少误诊,防止因延误诊断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梁晗 《当代医学》2010,16(34):51-52
目的分析探讨川崎病误诊为猩红热的原因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猩红热病例245例中有13例为误诊的川崎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3例经治疗或转院回顾性诊断,明确诊断为川崎病,误诊率为5.3。结论川崎病误诊为猩红热是可避免的,尤其以年龄在3岁以内以发热、皮疹、血象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患儿(本组13例中3岁以内年龄占86.4)应注意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5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出现时间、辅助检查情况及特异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川崎病临床症状、检查及出现的时间综合分析,早诊断早治疗。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早期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32例患儿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32例川崎病患者均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9例(59%),右冠状动脉扩张11例(34%),左、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6%);治疗后,25例(78%)冠状动脉扩张者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及形态,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疑似病例早期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用“川崎病疑似病例”这一概念,对实现川崎病早期用阿司匹林(ASP)及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入选的36例川崎病疑似病例早期应用ASP和IVIG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6例中最后有32例确诊为川崎病,初诊时确诊5例,约占13.9%,其余为疑似病例,在平均病程6.93d开始上述治疗,比平均确诊日期(10.32d)明显提前,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最后诊断非川崎病的4例未因上述治疗加重或延误病情。结论:引用川崎病疑似病例这一概念,能有效实现早期应用ASP、IVIG治疗川崎病,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安全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19.
李青 《当代医学》2013,(19):73-74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特征,降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率。方法对2004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2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和同期86例川崎病做回顾性研究,并对其年龄、临床症状特点、实验室指标特点和心电图、心电彩超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完全性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在临床特征(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皮疹、手足硬性水肿、口腔黏膜和球结膜充血较少,卡疤红斑较多)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WBC计数及CRP较高)上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发病年龄偏小,卡疤红斑、WBC计数、CRP较典型川崎病有明显增高,有助于临床上的早期诊断,配合相关检查项目可尽可能减少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及延误几率。  相似文献   

20.
何业贵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86-687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以及对其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7月 ̄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89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卡介苗瘢痕周围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的价值。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IVIG可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2.0g/(kg·d),单日1次的用法能更快控制发热、减轻症状。结论对KD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追踪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目前,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是首选方案,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