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刚  张冰 《中成药》2007,29(9):1370-1371
抗湿热片由人参、石膏、知母等药物组成,经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解热、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而且对湿热性热损伤小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我们采用人工气候箱造成高温高湿(湿热)环境,制成湿热性热损伤动物模型,进一步观察抗湿热片对湿热性热损伤大鼠体温调节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湿热胶囊对热损伤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远  徐刚 《四川中医》2004,22(9):15-16
目的:观察抗湿热胶囊对热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原理。方法:采用人工气候箱制成高温高湿环境,造成大鼠热损伤模型,测定体温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抗湿热胶囊能抑制热损伤大鼠体温升高,并且能增强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结论:抗湿热胶囊对热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调节血清中SOD的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赵志远  徐刚 《中药材》2004,27(6):440-440
目的:研究抗湿热胶囊对热损伤大鼠体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人工气候箱制成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热损伤模型,测定大鼠垂体、血浆中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热损伤后血浆和垂体中β-EP的含量与空白组有显著差异,而给药组并不能抑制β-EP水平的这种变化.结论:抗湿热胶囊能明显抑制热损伤大鼠体温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血浆和垂体的β-EP含量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4.
抗湿热片解表化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湿热片(人参、石膏、知母、苍术等)对外感湿热或暑湿病邪所致的发热恶寒、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腹痛腹泻等表里同病,尤其对一些普通感冒药、抗病毒药和抗菌消炎药疗效欠佳的夏季外感发热有较好治疗作用。本实验初步观察了抗湿热片解热、抗炎、镇痛及调节小肠蠕动功能等方面的药效,以为其解表化湿作用提供实验依据。1 抗湿热片解热作用1.1 实验材料 动物:Wistar大鼠,体重150~160g,雌雄兼用,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97A037;药物:抗湿热片,  相似文献   

5.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湿热片抗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抗湿热片对小鼠高温游泳时间的影响1.1 实验材料 动物:昆明小鼠,体重18~20g,雌雄兼用,由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KM26-97003。药物:抗湿热片,广州军区药理药剂研究中心提供。器材:数显恒温水浴箱,上海医用恒温设备厂生产。1.2 实验方法 按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作2组,给药组灌服抗湿热片1g/kg,对照组予等量饮用水,小鼠灌胃后1h在其尾部束一相当于其体重10%的重物,将小鼠置入恒温水浴箱中游泳,水浴箱容积450×300×170mm,水温40℃±0.5℃。自小鼠入  相似文献   

7.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8.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9.
李果  许晓英  杨静  陆华 《中医药学刊》2004,22(2):367-369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垂体前叶分泌的两种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它们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雌、孕激素除了作用于子宫及乳腺等组织外,还对下丘脑、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分泌、释放具有  相似文献   

10.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丽英  梁艺英 《中药材》2003,26(10):748-748
湿热片是由大黄、苍术 (泡 )、川乌 (制 )、羌活、槟榔 (炒 )、赤石脂 (制 )、金银花、苦杏仁、侧柏叶 (炒碳 )、槐花 (炒碳 )等十几味中药材加工而成的糖衣片。对外感湿热疫毒之邪致湿热内蕴 ,阻滞中焦 ,脾胃运化功能不调 ,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引起之肠炎泄泻 ,腹痛湿热痢疾等有独到的疗效。本实验通过对湿热片的抑菌及杀菌作用的研究为湿热片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 实验材料1 1 药物 湿热片 ,广东明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 2 菌种 致病大肠杆菌 (44 15 5 )、痢疾志贺菌(5 1336 )、福氏志贺菌 (5 15 73)、鲍氏志贺菌 (5 15 82 )、…  相似文献   

12.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垂体前叶分泌的两种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它们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索,雌、孕激素除了作用于子宫及乳腺等组织外,还对下丘脑、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分泌、释放具有正,负反馈性调节作用.本文就1984年以来针刺对女性生殖轴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于敏  史耀勋  田谧  时光 《吉林中医药》2012,32(8):829-831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为水液运化失常、湿热蕴结于体内,湿热之邪可耗伤人体气血、损伤脉络、阻塞水道,故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十分重要.黄葵胶囊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少钠重吸收、利水消肿、抗肾纤维化、降血脂、减少蛋白尿、抗炎等作用,对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慢。肾蛋白停对慢性肾炎湿热证尿表皮生长因子(EGF)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大鼠一侧肾脏加腹腔多次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及皮下多次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复制慢性肾炎湿热证动物模型,并以慢肾蛋白停进行预防性治疗;测定尿EGF含量变化。结果慢肾蛋白停组尿EGF水平下降,与模型组和肾炎四味片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慢。肾蛋白停能够调节慢性肾炎湿热证肾内尿EGF的异常分泌,具有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气化则湿化"理论对肾脏病湿热证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学忠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63-463
祖国医学的肾脏病发病观 ,将湿热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如《症因脉治》很早就提出 :“湿热身肿之因 ,或湿热行令 ,袭人肌表 ,或先伤于湿 ,湿气久留 ,则湿热肿着矣。”现今医家更认为湿热、瘀血是肾脏病之主要标证 ,且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于肾炎病程的始终。虽为湿热 ,然湿与热相较 ,湿为阴类 ,其性重浊粘腻 ,热与湿为依附 ,湿不去则热不清 ;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 ,以使湿热分离 ,是治疗肾脏病湿热证的关键。吴鞠通“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化也”。寥寥数语 ,实为治湿之要诀。也对肾脏病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述,指内科杂病中之湿热证多有瘀血而言,非湿热温病也。此证,一般医家多用传统治法,予以清利湿热而忽视祛瘀。近年来不少名老中医积多年之经验,认为久病湿热多夹瘀血,用清利、通络法治之,疗效显著。笔者尽师其法,多获良效,今浅述如下。一、病因病机内科杂证之湿热,有从  相似文献   

17.
答:湿性重浊粘滞,热则熏蒸炼灼,湿热一经结合,若油入面,如胶似漆,难分难解。湿热胶结一证,临床并非少见,特别是嗜烟、酒、茶及肥甘者,常多有之。见证有湿热胶结中焦(脾胃、肝胆)、下焦  相似文献   

18.
冯界之  冯韧 《四川中医》1998,16(3):13-14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气失于宣降引起的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湿热咳嗽的病机特点湿热咳嗽与季节、体质有关。四川盆地气候温暖多雨,地势低卑多湿,民善病湿热,湿热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湿从热化的长夏、初秋、初春时节,发病率较高。素体阴虎之人,容易兼挟湿热,使体内湿热偏盛,成为湿热体质。内生湿热与自然界湿热邪气同气相求、相吸相召,就易于感受湿热邪气而咳嗽。临床观察到有的湿热体质病人,每次咳嗽发病都属湿热咳嗽,足证湿热咳嗽与体质关系密切。湿性粘滞,与热相合,如油人面,难以分解,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9.
<正> 湿为六淫之一,属外感,素蕴脾湿属内伤。无论内伤外感,稽留体内郁久化热,即以湿热合邪而致病。临床所见低热一证,湿热引起者颇多,故前人有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之说。湿热的成因,在儿科多是饮食不节,恣意肥甘、滞胃助热、嗜食生冷,损脾留湿,湿热合邪可沿经络,三焦,气血流注传变,或继外感内外相引而致发病。因其致病范围之广,远非其它六淫可比,故临床出现的证型是多种多样的。湿与热合,热寓湿中既有其流注性、又有其粘腻性。流注多向下行,病变易发生在下  相似文献   

20.
湿热致疫说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73-574
湿热作为致病因子,其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意义,古人早有论述,如元代医家朱丹溪尝谓:“湿热为患,十之八九”。清代医家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王孟英更对其病邪特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热得湿则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足见其致病之广,危害之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湿热病在人群中患病率有上升趋势,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特别是饮食习惯等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湿热与疫病发病的关系,希望在疫病防治上能引起人们对其足够重视,进一步发挥中医学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