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0岁)与老年组(≥60岁),按照病原学分为单纯感染组与重叠感染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48例患者男女比例1.55∶1,30~59岁91例(61.4= 8.01,P<0.01).老年组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t=4.26,P<0.01),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高于非老年组(t1=2.02,t2=2.51,P<0.05).重叠感染组重型肝炎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χ2=8.27,P<0.01).重叠感染组TBIL、PT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t1=2.41,t2=2.20,P<0.05).老年组住院时间较非老年组明显延长(t=4.18,P<0.01).3例死亡病例为老年组和重叠感染组患者.[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以中青年男性多发,有冬春季发病高峰,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和重叠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思敏  陈友鹏  唐永煌 《新医学》2009,40(4):226-228
目的:探讨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散发性戊肝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散发性戊肝全年四季均可发病,无家庭聚集现象。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3.6:1;非老年组(60岁以下)81例(占73.6%),老年组(等于或大于60岁)29例(占26.4%)。单纯戊肝(单纯感染)71例,戊肝重叠慢性肝病(重叠感染)39例,其中以重叠乙型病毒性肝炎居多。重叠感染者的重型肝炎发生率(18%)明显高于单纯感染者(4%)?起病初期有发热、鼻塞、咽痛等症状。黄疸多见,占78.2%,其次为食欲减退及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戊肝重叠肝炎后肝硬化者的ALT、AST比单纯感染者明显降低(均为P〈0.01)?老年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比非老年组明显升高(P〈0.05)。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2%(31/110),其中老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重叠感染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亦高于单纯感染者(P〈0.01)。经护肝、退黄、对症等治疗,治愈41例,好转66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散发性戊肝全年均可发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及重叠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功能损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老年戊型肝炎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3~1996年3月间共收治散发性戊型肝炎54例,其中年龄5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25例(46.2%),为探索老年戊型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初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急性肝炎,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55~79岁,平均61.4岁,占同期住院老年急性肝炎的39.7%(25/63)。根据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临床诊断为急性黄疽型肝炎19例,急性无责疽型肝炎2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3例,25例抗HEV-IgM均阳性,2例重叠HBV感染,1例重叠HAV感染。1.2临床与实验室资料:见附表1.3肝组织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庆某地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2005~2013年收治的140例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并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食欲缺乏、乏力为戊型肝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戊型肝炎患者中,男性患者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其中又以老年男性患者所占比率最大(54.3%)。男女两组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中老年组与男性青年组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中老年组与女性青年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型肝炎患者男性患者比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较女性患者严重。中老年男性患者由于受到性别、年龄双重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最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在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则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为老年UC的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04例住院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通过自建量表建立数据库,以发病60岁作为分组标准,分为老年组(发病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发病年龄〈60岁),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04例UC患者中,老年患者33例(16.2%,33/204),非老年患者171例(83.8%,171/204),发病高峰年龄为30~39岁。在老年UC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肠外表现、并发症、临床严重程度及内镜下分级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腹胀(36.4%与14.6%)、便秘(9.1%与1.2%)、排便困难(6.1%与0.6%)、菌群失调(66.7%与48.0%)、低钾血症(45.5%与14.0%)、低蛋白血症(36.4%与20.5%)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8.808、7.260、5.724、3.876、17.660、3.942,P均〈0.05)。老年组患者结肠病变范围多局限于脾曲以下,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老年UC患者临床表现及疾病严重程度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但病变范围多局限于脾曲以下,易合并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肠道菌群失调,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乙型与其它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乙肝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其它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了HBV感染者血清中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BV标志物,选取其中已确诊为重叠感染者49例作为实验组,并从已确诊为单一HB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重叠感染组血清HBsAg、抗-HBcIgG、抗-HBcIgM等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抗-HBs阳性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丙型或戊型肝炎与HBV重叠感染时,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其它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后,病毒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丙型及戊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8.
老年戊型肝炎62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年戊型肝炎62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5年3月~1996年3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共收治广州地区的戊型肝炎(包括重叠感染者)190例,其中60岁以上的戊型肝炎62例(32.6%),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北京)全国传染病又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2例中,男47例,女15例,男:女为3.13:1,年龄60~76岁,平均65.5岁。病前有食鱼生者5例,有不洁饮食者21例,近期有输血或输血制品史4例,传染途径不明者32例。临床分型中,急性黄疸型56例(90.3%),亚急性重型3例(4.8%),慢性重型2例(3.2%)…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观察组)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两组发病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HBeAg阴性率、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均〈0.01);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情急性加重和重症化的主要原因,但戊型肝炎病毒对其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启桓  舒欣 《新医学》1997,28(12):632-633
目的:探讨目前广州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743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743例中,甲、乙、丙、戊型分别占45.2%、7.5%、10%和35.7%,甲型加戊型、未定型各占0.8%。重叠感染有214例(28.8%),甲、乙、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5%、3.6%、16.2%和45.7%,其中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重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的特点,探讨基因型与病理及核苷类药物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85例CHB患者的HBV基因型,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乙肝三系、核苷类药物耐药,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85例CHB患者B基因型32例(37.65%)、C基因型53例(62.35%),C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水平、HBeA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B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χ2=8.03,P均<0.05)。肝组织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的进展程度,C基因型较B基因型明显加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82、10.67,P均<0.05),C基因型较B基因型发生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耐药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03、4.03, P均<0.05)。结论嘉兴地区CHB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型HBV复制能力强,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耐药更多,更易导致严重肝脏病变。HBV基因分型对判断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劲华  翁正军 《疾病监测》2009,24(10):774-776
目的了解浙江省义乌地区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点,为乙肝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用HBV基因分型(B、C基因型)荧光PCR法直接检测,或用HBV基因型特异引物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肝患者血清HBV,将目的条带切下,经纯化后测序。测序得到的结果用CLUSTALX及Mega软件进行HBV分型分析。结果该地区基因分型结果,其中B型61.76% (63/102)、C型29.41%(30/102),B/C混合型8.82% (9/102);男、女感染者中B型、C型基因型的构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 =0.03,P>0.05)。B/C混合基因型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25,P<0.05);对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c=1.1213,P>0.05),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中HBeAg的阳性率分别是33.33%、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75,P>0.05)。结论浙江义乌HBV基因型为B型、C型和B/C混合型,以B型为主,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及与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线性探针分析法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52例慢性乙肝患者检出乙肝病毒基因型B型24例(46.2%),C型26例(50%),A、B混合型2例(3.8%),B、C两型均以男性多见,两型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P〉0.05);在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及肝癌中,B和C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混合型2例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和慢性乙型肝炎中度。C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以B、C为主要亚型,且C型稍多,C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4.
金霆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4):1479-148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807例HBeAg阴性血清标本进行LHBs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1)在807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阳性率为54.40%(439/807),LHBs的阳性率为56.75%(458/80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3,P〉0.05),二者总体符合率为91.70%(740/807);(2)LHBs含量与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995,P〈0.001);(3)LHBs含量与ALT呈正相关(P〈0.05)。结论LHBs与乙肝病毒DNA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能够反映出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程度和疾病的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临床诊断非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的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已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肝硬化患者32例进行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检测,并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和HBeAg(-)组患者,以及不同含量的HBV DNA的HBeAg(-)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分析。结果 120例随机乙肝患者中,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为25.0%(30/120);而慢性乙肝患者中和肝硬化患者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48.8%(39/80)和62.5%(20/32),与随机乙肝患者人群中变异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患者HBeAg(-)组患者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与HBeAg(+)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随HBV DNA含量的增加,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发生与乙肝患者慢性化有关,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对乙肝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L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结果317例HBsAg阳性标本中HBVDNA与HBVLP通过Kappa检验得出的结论一致性较好(P〈0.01,Kappa=0.85)。221例HBeAg阴性患者标本中HBVLP阳性检出率高于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3.39%和47.06%,采用Y。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6例HBVDNA阳性标本中HBVDNA拷贝数对数值与HBVLPA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2)。结论HBVLP水平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而且枪测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循环DNA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45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30例、中度30例、重度25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肝癌30例。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中循环DNA的含量。结果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外周循环DNA水平逐渐升高,但在肝硬化组循环DNA水平反而降低,肝癌组又显著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5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阳性79例,HBeAg阴性36例,HBeAg阳性患者外周循环DNA水平(68.79±14.23ng/mL)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23.68±12.56ng/mL)(t=-2.162,P=0.032);慢性HBV感染者外周循环DNA水平与ALT和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值分别为0.612和0.632,P值分别为0.014和0.021,但与血清HBVDNA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循环DNA水平与病毒复制无关,但可反映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与血清标记物HBeAg、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及其对肝病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23例乙肝患者血清学标记物(HBV-M),其血清学模型包括以下四种组合,A组:HBsAg(+)、HBeAg(+)、HBcAb(+)(大三阳);B组:HBsAg(+)、HBeAb(+)、HBcAb(+)(小三阳);C组HBsAg(+)、HBcAb(+);D组:HBsAb(+)、HBeAb(+)、HBcAb(+);并选取65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正常人(E组)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酶法测定血清ALT水平.结果 A组HBV-DNA阳性率为92.55%,明显高于B组78.97%(x2=189.60,P〈0.001)和C组50.98%(x2=234.15,P〈0.001),A、D、C三组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01);Log HBV-DNA与HBeAg S/CO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418,P〈0.001),而ALT与Log HBV-DNA及HBeAg S/CO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HBV-DNA含量与乙肝病毒e抗原具有显著相关性,HBV-M和HBV-DNA定量检测并联合ALT水平对于临床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戊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及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方法治疗戊型肝炎病人39例,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清蛋白(ALB)、胆固醇(CHOL)、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ALSS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ALB、PTA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血清TBIL、TBA水平降低(t=2.61~10.11,P〈0.01),而对肾功能影响不大。PE、HP+HD和PP治疗对血清TBIL降低无明显影响。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χ^2=1.97,P〈0.05)。结论ALSS可显著改善戊型肝炎病人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减少重症肝炎的发生率,特别是对老年戊型肝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