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过程中SEP监测的作用。方法:10例患者,术中暂时阻断单侧颈动脉。SEP在手术前、中、后监测。结果: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过程中,8例出现SEP显著改变。结论SEP是脑缺血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单侧颈动脉阻断后的脑缺血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侧颈动脉阻断后,可造成阻断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下降,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脑皮层组织氧合作用受损以及脑神经细胞的缺血性病理改变。临床上对单侧颈动脉阻断后脑缺血情况的判定有多种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可靠的,常用方法是同时监测脑电图、颈动脉残存压和CBF。缩短阻断时间、避免低氧和低血压、应用脑保护剂是防治脑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择期行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52例,麻醉诱导前及颈动脉阻断前后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以芬太尼、异丙酚、罗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后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局部脑氧饱和度等。结果 HR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MAP在颈动脉阻断后明显增高(P<0.05),而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bis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侧局部脑氧饱和度在颈动脉阻断后呈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开放后30 min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CEA术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没有影响;CEA术可以改善患侧局部脑供氧。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软脑膜微血管的早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软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管径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穿线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制备颅窗,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同侧软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管径(AD、VD)的动态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同侧软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逐渐扩张,30min时达高峰,与阻断前相比管径有显著性差异,以后又逐渐收缩,1h时仍比阻断前的管径大。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微循环发生动态变化,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微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性损伤异常分泌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脑皮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1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脑皮质血流灌注量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同时支架置入侧术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比值较术前增加更明显(均P<0.05),但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使狭窄侧及对侧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增加,而狭窄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增加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置入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已开展较多的研究,但是一直受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的困扰。使用脑保护装置可使支架置入操作时不用阻断血流,并能及时通过造影了解对血管狭窄的治疗情况。综合资料观察结果表明,这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技术,可降低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特别是在老年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情况下开展脑保护装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9岁.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便8个月入院.8个月前因左侧颈内动脉残端综合征,行左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封闭残端.入院查体:神清,言语单音节,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手挛缩,肌张力高.头颈CTA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狭窄>95%(图1),TCD检查右侧大脑中动脉最高流速88 cm/s.入院诊断:右侧颈动脉狭窄,左侧颈内动脉残端综合征术后.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切开右颈部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游离胸锁乳突肌前缘,显露并打开颈动脉鞘,发现颈动脉搏动消失,结扎面总静脉,游离并显露颈动脉及其分叉部、颈内动脉.顺序阻断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游离颈内动脉,阻断颈内动脉后,沿颈动脉长轴纵行切开血管,见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部斑块形成,斑块质硬,颈内动脉管腔几近闭塞,用剥离子将斑块从血管外膜上逐渐剥离,在近心端再用直角血管钳将内膜分离并挑起,用刀片切断内膜,用剥离子逐渐分离斑块至远心端,用精细镊子仔细清除远心端血管内膜,并清除血管内膜残片,缝合血管后,依次放开血管阻断钳,见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搏动良好,TCD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99 cm/s.术后患者烦躁,言语较前流利,肢体功能障碍未见明显改善.术后7d行头颈CTA检查,发现颈动脉内膜切除近心端明显狭窄(图2),但患者颈动脉触诊搏动良好,术后未行TCD检查.  相似文献   

8.
L—NNA对兔大脑中动脉阻后脑梗塞灶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凝阻断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兔局灶脑缺血。于缺血前后静脉注射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NK,24h后测量梗塞灶范围并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发现L-NNA扩大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后脑梗塞灶范围。另设一氧化氮合成底物L-精氨酸组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证明该作用是由于减少了一氧化氮生成而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终点事件发生率。 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90?d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风险)的发生率。 结果  共有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3.6)岁,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治疗组90?d终点事件发生3例(18.75%),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52)。两组发生的终点事件均为缺血性卒中复发,无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患者。 结论  对于伴有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与单纯颈动脉支架治疗相比同时进行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未减少术后90?d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脑缺血时体感诱发电位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猫为实验动物,采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的方法观察其在急性缺血性脑损害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大脑中动脉阻断10 ̄15分钟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这种变化随着阻断时间延长而显著。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大脑中动脉阻断10 ̄15分钟后顶叶皮层区神经元发生明显缺血性改变,阻断1小时后神经元出现核固缩。依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SEP可推广应用至临床,评价急性脑缺血后大脑半球的功能及做价患者  相似文献   

11.
暂时或永久性阻断颈动脉是顺利进行颅内、颅底及头颈部某些手术的一种必要手段。为了减少颈动脉阻断后神经系统的损害 ,颈动脉阻断后的血液动力学及电生理变化的研究成为许多学者所关注的内容。现就近年来我们的临床试验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男 7例 ,女 7例 ,年龄 31~ 60岁。在常规处理颈动脉前行Matas试验 ,行经颅多普勒 (TCD)、脑氧饱和度 (RSO2 )及体感诱发电位 (SEP)监测 ;部分患者行球囊临时阻断试验。二、监测内容、仪器及方法1.脑血流监测 :使用美国Mada Sonics公司生产的双通道经颅多普勒 (…  相似文献   

12.
大鼠单侧颈动脉阻断所致的脑缺血性损害和764—3脑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种方式暂时阻断大鼠单侧颈动脉(CA):阻断颈总动脉(CCA),阻断颈内动脉(ICA),阻断CCA,ICA和颈外动脉(ECA)。此三种阻断方式可造成脑缺血性损害,但不引起脑梗塞和神经缺失症状。以同时阻断CCA,ICA和ECA造成的脑缺血性损害最重,阻断ICA次之,阻断CCA最轻。阻断单侧CA1小时以上,可造成脑皮层神经缺血性损害加重,若缺血时间延长可发生不可逆损害,伴有缺血性脑水肿。764-…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植入联合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报道较少,现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缺血与颅内动脉瘤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颈动脉部分结扎的方法,建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 本组10只动物中,3只动物的大脑中动脉分布产生3个动脉瘤。结论 颈动脉缺血是产生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器测定22例抑郁症患者脑及颈动脉的血流速度,并与健康正常人进行对照,发现抑郁症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供应给脑部的血流减少;右侧大脑中动脉吸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偿性加快,脑及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与Hamilton抑郁量表总分无明显相关,提示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左侧供血障碍更加明显,但脑血流测量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仅为抑郁症病因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短时阻断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单纯短时阻断组及SAH后短时阻断组,每组8只。交叉前池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用线栓法短时阻断大脑中动脉。给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大脑中动脉血管内径、病理变化及脑梗死范围,并比较。结果 SAH后短时阻断组及单纯短时阻断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H组(均P0.05)。与单纯短时阻断组相比,SAH后短时阻断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后短时阻断组双侧大脑中动脉管径显著缩小(均P0.05)。SAH后短时阻断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管径显著小于SAH组(P0.05)。单纯短时阻断组[(22.3±3.6)%]梗死灶体积分数显著小于SAH后短时阻断组[(39.6±7.4)%](P0.05)。结论 SAH后血管短时阻断可加重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CA)剥离是脑梗塞的原因之一。由于血流动力学和解剖因素,此种梗塞通常累及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软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管径的动态变化 ,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穿线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 ;制备颅窗 ,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同侧软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管径(AD、VD)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同侧软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逐渐扩张 ,3 0min时达高峰 ,与阻断前相比管径有显著性差异 ,以后又逐渐收缩 ,1h时仍比阻断前的管径大。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微循环发生动态变化 ,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微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性损伤异常分泌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大脑中动脉临时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1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大脑中动脉临时阻断安全时限。术后均行CT(1~3 d)和CTA(1周内)复查,以阻断血管供血区域出现低密度改变为影像缺血事件;以术后出现阻断血管供血区域神经功能降低(术后有单个或多个肢体肌力与术前相比下降≥1级)为临床缺血事件。结果 51例共56个动脉瘤均完全夹闭。5例(9.8%)术中出现监测指标的变化,其中2例手术结束前恢复至基线水平,另3例经术中干预,直至手术结束,波形未能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出现相关性缺血事件。发生缺血事件的3例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均在8 min以上,而未发生缺血事件的48例均在8 min以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8 min是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90;95% CI:3.937~12.982;P=0.036)。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最长安全时限可能是8 min。  相似文献   

20.
猕猴急性脑缺血及重灌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猕猴急性脑缺血(4根血管阻断)时,基底节缺血最严重,其次为颞叶、额叶皮质。大脑组织水含量增加。神经原线粒体肿胀,核染色凝聚,脑细胞肿胀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缺血15分钟重灌可见大脑功能恢复,超过20分钟则不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相反加重脑组织水钠潴留及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