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围绝经期保健已成为门诊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从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一年.约1/3妇女能通过自身调节达到新的平稳而无围绝经期综合征,2/3的妇女则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有阵发性发热,颜面潮红,头晕眼花,多梦,关节疼痛,情绪不稳,多疑,抑郁,焦虑等诸多不适.经过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我科1998年至2000年收治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均顺利通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2.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现也称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由有生育能力过渡到无生育能力的阶段。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引起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经紊乱,并伴有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的一系列症候群。正是这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  相似文献   

3.
珠海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晓燕 《海南医学》2007,18(8):41-41,22
目的 调查珠海市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方法 对520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由本文作者亲自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P<0.05).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只有28.6%的妇女就医.结论 大多数的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意识不强,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出符合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围绝经妇女出现绝经综合征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城镇及农村1000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反映出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城镇围绝经期妇女的体力劳动强度较低,但绝经综合征的发生及程度相对更高。结论适当强度的体力劳动可降低或减轻绝经综合征的发生,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江雪芳,田丰莲,黄晓辉,等.围绝经期妇女运动对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091.]。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女性的绝经年龄在40~55岁之间,平均为48岁。在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潮热、盗汗、心悸、易疲乏、情绪抑郁、焦虑、易怒、性功能和性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医学上将这一系列症状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发生骨质疏松、骨关节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肿瘤等  相似文献   

6.
结合文献详细阐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具体方法及其实验研究,探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在某些方面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型分布特点。 方法:应用围绝经期妇女一般生活问题调查表,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应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调查表,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证型分布情况。 结果:有效调查问卷634例,其中74.76%(474/634)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有抑郁倾向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7.29%(490/634),有抑郁表现者占8.36%(53/634),有72.40%(459/634)的被调查者具有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口干口苦等心肝火旺的临床表现。 结论: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不足,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根据本次被调查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得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证型为心肝火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蚌埠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盆底功能障碍等疾病发生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需求。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组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40~60岁妇女957名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及健康状况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调查人群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2.11%(403/957)。不同年龄、文化水平、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伴侣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睡眠质量、运动习惯、痛经史、顺产分娩次数、近1年月经状况妇女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中度围绝经期综合征人群中,以停经1年者为对照,月经正常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更低(P<0.05和P<0.01);中度围绝经期综合征人群中,40~44岁较55~60岁、有痛经史相对于无痛经史妇女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均更高(P<0.05~P<0.01),而睡眠质量良好相对于睡眠质量差、无顺产分娩经历或顺产分娩1次相对于顺产分娩次数≥3次妇女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均更低(P<0.05~P<0.01);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人群中,睡眠质量良好相对于睡眠质量差妇女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更低(P<0.01),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妇女较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均更高(P<0.01)。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水平、婚姻质量、与子女关系、睡眠质量、痛经史、近1年月经状况围绝经期妇女的盆底功能障碍量表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文化水平高、良好的家庭关系、无痛经史均为围绝经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消瘦、分娩、月经紊乱则均为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蚌埠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他不适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和了解程度难以维持平衡,应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好  李芳  郝友瑛 《新疆医学》2014,(9):149-152
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生殖系统萎缩等一系列精神及躯体症状[1],是妇女从性成熟期步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卵巢功能逐渐退化,并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易导致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等自主神经紊乱,并伴有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称更年期综合征[2].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寻找规律性及进行干预的突破口,为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从绝经前开始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起,至完全绝经后1年的这段时期,短则2~3年,长则十余年,多为45~55岁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主要有潮红潮热、月经改变、情绪波动、疲乏、失眠、骨关节痛等。目前我国约有1.67亿围绝经期女性,约占全球1/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1%。围绝经期是女性人生中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经过生理、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症状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存质量。本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及其保健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最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个体间差异较大,更需要中西医结合协同诊治,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各具优势,西医以绝经激素治疗(MHT)为主要手段,起效迅速,对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3,(11):1688-1691
目的:分析补肾阳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存在的问题并确定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分析并总结补肾阳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归纳补肾阳中药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果:从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介质等多角度探讨补肾阳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阐明其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围绝经期各种并发症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结论:从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介质等多角度探讨补肾阳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是较全面思路。  相似文献   

13.
谈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对妇女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表现,提出从心理、心血管、骨质疏松、肥胖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加大围绝经期知识宣传,指导接受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并从心理饮食等多方面进行护理,由专业人员定期跟踪随访。结果:80例围绝经期妇女接受护理,都顺利地度过了围绝经期。并且变得更加开朗乐观。结论:开展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由专业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护理,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肾肝心三脏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肾、肝、心三脏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关系。提出肾虚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之本,肝肾阴虚、心肾不交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以及健康女性血清脂肪因子网膜素和脂联素的表达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133例女性,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经CAG证实不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和是否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76例,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57例,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60例,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36例。分析血清网膜素、脂联素等临床指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分别低于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清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123,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女性(P<0.05)。结论网膜素和脂联素血清水平降低与围绝经期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欧红 《吉林医学》2011,(24):5105-5105
目的:探讨临床对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女性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并总结其注意事项。结果:217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女性,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相应改善。结论:临床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结合患者的自身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或一般治疗。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及激素疗法,效果虽明显,但具有较大毒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目前,大多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主要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血脂、细胞凋亡、VEGF等方面分析其作用机制,体现了中医药从整体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朱佩青  林梅 《中外医疗》2010,29(13):168-168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因生理及心理因素易产生焦虑、抑郁、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给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影响。本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社区家庭护理提出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06间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0例围绝经期妇女,统计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其健康状况的因素。所有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均实施健康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800例受试者中共有178例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22.25%;发生者中离婚或丧偶、无子女、月收入≤2 000元、无业、患基础疾病、患心脑血管病、运动时间≤40min/周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发生者中婚姻状态正常、有子女、月收入>2 000元、在职、无基础疾病、无心脑血管病、运动时间>40min/周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患者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完全知晓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易发生综合征,且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对患者及时实施全面的健康干预,改善其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