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35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分型,对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结合血液净化。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各型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经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重视急性毒蕈中毒临床分型有利于有效救治,早期血液净化为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治疗体会,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对12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患者进行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结果:4例5 d后出院,4例7 d后出院,2例13 d后出院,1例17 d出院,1例死亡。结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临床治疗难度大,及时、足量的血液净化加综合治疗,预后较好,加强宣教和普及毒蕈的科普知识降低毒蕈的误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提高毒蕈中毒的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我科收治的急性重度毒蕈中毒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结论:急性重度毒蕈中毒后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处理,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及早行血液净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雅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85-8285
目的探讨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对22例毒蕈中毒患者实施复方甘草酸苷加血液灌流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实检查、临床疗效,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结论对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救治应早期给予催吐、洗胃、解毒、保肝、血液灌流及综合治疗,可减少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曹晓霞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977-1978
【目的】总结鹅膏毒蕈中毒的急救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鹅膏毒草中毒患者采用灵芝煎剂治疗,配合以中毒过程不同时期的相应护理措施。观测治疗期间患者总胆红素(STB)、胆汁酸(BA)、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指标的变化。【结果】30例鹅膏毒蕈中毒病人经救治后上述肝功能四项指标迅速下降,均痊愈出院。【结论】鹅膏毒蕈中毒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采用灵芝煎剂救治时,效果好,但要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6.
史映红  冯萍 《华西医学》2008,23(1):118-119
目的:探讨毒蕈中毒所致中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关系。方法:对3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出现中毒性肝炎,2例经治疗后好转,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中毒性肝炎如导致多脏器损害,预后差;及早洗胃,彻底清除毒物是救治关键;血浆置换治疗有一定疗效,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29例急性毒蕈中毒中西医结合抢救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中西医结合抢救急性毒蕈中毒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树脂罐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D),并予小剂量激素联合治疗救治毒蕈中毒的护理。方法对12例毒蕈中毒病人应用树脂罐HP串联HD每天1次,每次3h,并予3~5天小剂量激素治疗。通过护理和监测血清ALT、AST、LDH、BUN、Cr及尿量恢复情况。结果12例病人通过树脂罐HP串联HD治疗,在治疗后第5天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抢救成功率100%。结论应用树脂罐、HP串联HD,小剂量激素联合治疗毒蕈中毒,经过密切观察,护理到位,可降低并发症和血液净化中的危险性,提高毒蕈中毒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蒋丽  张彧 《临床急诊杂志》2008,9(2):104-106
目的通过我院收治的毒蕈中毒患者的地区分布性,探讨大连地区毒蕈中毒的特点。方法详细分析近5年来我院收治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的表现以及转归情况。结果大连地区毒蕈中毒以4种毒蕈最常见,其中鳞柄白毒伞和毛头鬼伞毒性最强,死亡率高。结论毒蕈中毒季节性强,毒性大,死亡率高。应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并进一步了解其毒素性质,便于下一步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各类血液净化方法在白毒蕈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抢救应用中的疗效.方法通过对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检测证实系白毒蕈中毒的患者,分析应用各类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肝、肾、心肌酶、凝血功能变化及相关的临床表现.结果 9例白毒蕈中毒致MODS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治愈7例(77.78%)死亡2例(22.22%).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是清除白毒蕈毒素的有效方法,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昏迷的患者联合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可起到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救治毒蕈中毒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对10例毒蕈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中毒性肝炎或中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和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0例患者经过血液透析及综合治疗,无尿期2~15 d,平均4.5 d;血透2~8次,平均4次;住院4~30 d,平均16 d.除1例合并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外,其余9例救治成功,随访半年,无后遗症.结论血液透析救治毒蕈中毒是有效的,但在救治方法中,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孰优孰劣,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观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治疗时通常采用催吐、洗胃、导泻、利尿等方法,但对于重度中毒患者,仅仅应用这些治疗很难奏效.在其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液灌流(HP)或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清除体内毒素,迅速减轻或消除中毒症状,减少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治疗效果确切、起效快、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救治野生蘑菇中毒的有效手段[1-2].本科自2009年以来对57例急诊收治的野生蘑菇中毒患者进行HP治疗,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收治的急性毒蕈中毒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急性毒蕈中毒12例中胃肠炎型、多脏器损伤型各4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各2例。入院后均诊断明确,及时予催吐、洗胃、导泻、灌肠,以迅速排出尚未吸收的毒物;同时予对症、解毒及血液净化等治疗。检测血清可溶性CD-14片段(Presepsin)增高的7例病情较重,其中5例肝脏增大,4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住院时间(21.6±4)d,其中1例于发病第5天因肝性脑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血清Presepsin正常的5例,均无上述情况发生,且住院时间(7.5±2)d明显缩短。本组治愈11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病情的早期评估及早期强化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毒蕈中毒临床类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提高对毒蕈中毒的认识,探讨毒蕈中毒的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980-01—2004—12在我院救治的172例毒蕈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胃肠炎型17例,全部治愈;急性肾功能衰竭型136例,治愈135例(99.3%),死亡1例(0.7%);中毒性肝炎型19例,治愈13例(68.4%),死亡6例(31.6%)。结论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毒理机制复杂,毒蕈中毒类型及分型应符合临床病例资料及特征,据本组172例临床资料及文献报道分为四型:①胃肠炎型;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型;③中毒性肝炎型;④混合型,虽本组172例中没有符合此型病例,但还是作为临床一个类型提出,供同道们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乙醇中毒16例疗效观察马伯恩作者单位:466000河南省周口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1995年1月~1996年3月我科对16例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6例患者中男14例...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治疗毒蕈中毒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误食毒蕈可能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因误食的量及种类不同而不同.大连地区于2002年8月连续发生多起毒蕈中毒事件,部分地区毒蕈中毒以中毒性肝炎及肾衰竭为主,而本院周边地区毒蕈中毒患者以急性肾衰竭(ARF) 为主伴中度肝功能损害.本院在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同时,以血液透析(HD)治疗毒蕈中毒所致ARF病例7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2年5月至2009年8月,本院救治毒蕈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38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毒蕈中毒容易出现多脏器损伤,病死率高.本院采用血液透析(HD)串联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毒蕈中毒的临床症状及其治疗和护理,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本科室21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洗胃、解毒、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口服吸收解毒剂、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对器官功能的损害,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21例何爱国蒋明玉我院1990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21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21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中男3例,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