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致使食管和/或胃壁静脉曲张,在压力升高或静脉壁发生损伤时,曲张静脉发生破裂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和周围循环衰竭征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的主要死亡原因,每次出血的病死率达20%~30%,未经治疗的患者1年内因出血致死的几率可达7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病因可见于所有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疾病,在我国以肝炎后肝硬化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的患者107例,进行胃镜检查,依据LDRf分型结果选择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或者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并随访。结果进行内镜下套扎治疗52例,硬化剂治疗18例,组织粘合剂治疗8例,硬化剂加组织粘合剂治疗15例,未进行内镜下治疗14例。结论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止血率高、静脉曲张消失快、并发症少,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LDRf内镜下分型简单明了、规范、统一,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课题。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经内镜进行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及预防再次出血安全、有效.急性及远期并发症较少.已经成为治疗胃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底静脉患者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消化系统重危急症,死亡率高.肝硬化患者的曲张静脉出血年发生率为5%-15%,首次出血病死率达2016-40%,再出血率为50%-80%,病死率为30%-70%.  相似文献   

5.
内镜套扎术与硬化剂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套扎术与硬化剂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用多环结扎器进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30例,其中14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者应用硬化剂治疗。结果:全组30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14例,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8例。随访26例,4例出现大出血。结论:内镜套扎术联合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是预防其破裂出血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α-氰丙稀酸烷基酯)注射治疗的169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9例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41例,年龄37-85(平均56.8)岁。169例患者中131例注射组织黏合剂1次,38例注射2次或2次以上,平均1.12次/例,每次注射1。3(平均1.7)ml。单纯组织黏合剂注射者83例。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者231例.联合硬化剂注射者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78(平均3.4)个月,其中显效130例(76.9%),有效36例(21.3%),无效3例(1.8%)。术后出现异位栓塞2例(1.2%).再出血5例(3.0%)。术后未出现败血症和食管狭窄等并发症,亦无术后2周内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简便、安全并有效。  相似文献   

7.
食管静脉曲张及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性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内镜治疗是当今预防和控制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有效方法。 经内镜皮圈结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和随访内镜下组织黏合剂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至2015年期间84例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显示胃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组织黏合剂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的病人,比较治疗前后出血频率,随访胃静脉曲张消除率及疾病转归。结果:84例病人内镜治疗共111例次,平均治疗(1.32±0.68)次/例。内镜治疗前出血(0.72±0.54)次/月,治疗后出血(0.30±0.82)次/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治疗后6个月内胃静脉曲张根除(基本消失)率为75.0%,治疗6个月后为70.8%。术后随访(14.82±19.30)个月内未发生再出血,术后无异位栓塞与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组织黏合剂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有效降低胃静脉曲张出血频率,改善曲张静脉状态,是预防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指导胃镜下硬化治疗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评价其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73例接受胃镜下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治疗前应用MRI评估胃底曲张静脉团的范围及其供血、引流途径,并根据MRI估算硬化治疗所需硬化剂用量。治疗后再次行MR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胃底曲张静脉团体积、胃左静脉管径的变化,并比较胃镜与MRI评价疗效的价值。结果治疗前MRI能全面评估曲张静脉团的范围、体积及其供血、引流途径;治疗后MRI示曲张静脉团缩小,胃左静脉管径缩小(P均0.01)。MRI与胃镜对无效的判断一致,对有效及显效的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底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前,MRI评估有助于为出血风险较高患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应用MRI可观察硬化治疗即时疗效,较胃镜更直观、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LDRf分型方法在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间采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内镜诊治的情况,并与之前一年内采用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分型方法的诊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DRf分型组与原分型组两组急诊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5.8%(161/168);接受单次内镜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3.8%(23/68)和42.9%(30/70);接受内镜下连续治疗的比例分别为66.2%(45/68)和57.1%(40/70);治疗后3个月静脉曲张完全根除率42.2%(19/45)和40.0%(16/40),基本消失率53.3%(24/45)和57.5%(23/40)。结论 LDRf分型方法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对疗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组,2015年1~12月的93例设为实施前组,实施常规护理。2016年1~12月108例设为实施后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分析急诊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RPN),对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干预,并对实施HFMEA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HFMEA管理后,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均P<0.05),RPN下降。结论应用HFMEA能改进急诊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流程,降低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风险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LDRf分型)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10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内镜下检查,采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根据曲张静脉不同位置和直径选择硬化治疗术(EIS)、套扎治疗术(EVL)或者组织胶治疗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于1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情况。结果 104例中食管静脉曲张(Le)93例,食管胃静脉曲张(Le,g)36例,胃静脉曲张(Lg)3例。102例(98%)患者急诊止血成功,1例(2%)止血失败,表现为术后6d内反复便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见42例(45.16%)食管静脉曲张消失,56例(60.22%)中上段食管静脉基本消失。28例(71.2%)胃底静脉曲张消失,33例(84.61%)患者可观察到多种形态的排胶形式,如球状、点状等,颜色为黑色、黄白色以及褐色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咽下不适、胸骨后痛、低至中度发热,发生率为15.9%,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 118例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行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结果止血成功率100.0%,早期再出血率为3.4%,近期再出血率为6.8%,远期再出血率为11.9%。胃底曲张静脉显效率为26.9%(25/93)、有效率为31.2%(29/93)、总有效率为58.1%(54/93)。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由于出血量大,如不及时处理常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已成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治疗措施.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对56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急诊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B)再出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10—2016-02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2例EGVB经消化内镜治疗后仍出血的患者,全部进行TIPS治疗,分析治疗后的再出血率、静脉曲张消除率、分流道通畅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观察TIPS术前后门脉压力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共放入69枚覆膜支架、12枚裸支架,术后60 d、1 d再出血率分别为7.14%、18.57%,术后静脉曲张清除率为93.86%,术后2、6、12个月支架一期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100.0%、98.6%、96.4%,死亡率为0;术后门静脉各压力梯度均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BI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TIPS对于内镜治疗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仍再出血临床效果良好,对肝功能影响较少,对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在肝功能较好的情况下可考虑行早期TIPS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内镜治疗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未经内镜治疗患者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共完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3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02例,酒精性肝硬化28例.A组16例,为内镜治疗(套扎、栓塞)后再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214例,直接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8±59)min,平均出血(750±120)ml,术后平均住院(11±2)d;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6)min,平均出血(250±43)ml,术后平均住院(7±1)d.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0例患者中获得随访212例,随访率为92.2%,术后平均随访2.5年(1~6年),死亡率为4.2%,再出血率为5.7%.结论 内镜治疗后食管胃底周围组织纤维化、质硬,明显增加手术难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较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明显增加,故对于适合行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首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18.
具有临床意义的胃静脉曲张不常见,它可分为四种类型:(1)合并有食道静脉曲张,(2)食道静脉曲张栓塞后的胃静脉曲张发生或存留,(3)合并有脾静脉梗阻,(4)孤立的胃静脉曲张.一般认为食道胃静脉曲张的最常见原因是继发于肝硬变的门脉高压.但原发于胃静脉曲张出血少见.Watanabe等报告203例门脉高压,其中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为3.5%.这种胃静脉曲张通常伴有脾静脉梗阻,其次常继发胰腺疾病.作者回顾治疗9例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经验.病人与方法1979年~1988年在Glasgow皇家医院外科收治的235例食道胃静脉曲张的病人中,9例(3.8%)通过内窥镜或手术证实为胃静脉曲张出血.其中女性5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57岁.全部病例作活组织检查证实有肝硬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对193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的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了解ERCP对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同时行ERCP检查及治疗193例次。部分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者给予常规内镜下初级预防治疗,部分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者直接作ERCP检查。结果发现化脓性胆管炎10例;肝、胆管结石共47例;原发性肝癌8例;胆管癌3例;胆管癌栓6例;胰腺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病变4例;胆管狭窄29例;乳头括约肌切开15例;胆管支架31例;迟发性出血2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结论对所有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者作ERCP检查是安全、有效的,但其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还需要长期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对比内镜下精准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 devascularization,ESVD)与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整理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资料,采用ESVD治疗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入研究组共计64例;整理前期行硬化剂注射(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治疗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效果(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EVSD组较EIS组治疗次数少,硬化剂注射用量小、术后缓解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VSD术后10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EIS术后1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随访期间,EVSD组复发5例,复发率7.81%;EIS组复发14例,复发率14.28%,两组间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