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受者外周血抗原特异性单个效应细胞频数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方法,检测8名健康志愿者及25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同种异体抗原刺激后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单个效应细胞频数,并对25例受者肾移植后的情况进行随访,时间至少为半年。结果8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泌γ干扰素(INFγ)的细胞的频数最高,为15/500000~120/500000,其频数在连续4个月内相对稳定。受者术前体内存在的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与供、受者间HLA配合情况无关;25例肾移植受者中,21例移植术后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术前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除2例外,均低于40/500000;4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前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分别为86/500000、104/500000、128/500000及264/500000。结论移植术前测定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可以作为评估受者针对供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的方法之一,并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多层次的免疫应答,包括抗原识别、免疫调节、溶细胞效应等^[1],受者外周血中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淋巴细胞(pds T淋巴细胞)频度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呈高度相关^[2]。据此,术前检测受者外周血中供者特异性活化T淋巴细胞的频度,对预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供犬脾灌注对特异性致敏犬移植肾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家犬作为肾移植的供、受者。首先采用供者淋巴细胞多次输注诱导18只受者致敏后,随机平均将致敏受者分为3组。特异性脾灌注组:用加工过的人用血液透析穿刺管将同一供者的离体脾动、静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连通后开放血流(血流量约18-25ml/min),充盈后轻揉脾脏,灌注40min,然后用同一供肾行肾移植术;非特异性脾灌注组:离体脾灌注以及肾移植的方法与特异性脾灌注组相同,不同的是供脾和供肾均来自于无关供者;对照组:开腹旷置40min后,同法行肾移植。监测脾灌注前、后各组受者微量淋巴细胞毒(CDC)试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的变化;观察供者脾灌注对受者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各组受者均在输注淋巴细胞3~4次后诱导致敏成功。特异性脾灌注可以显著降低受者CDC配型水平和MLC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使受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下降。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脾灌注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较非特异性脾灌注组和对照组缓慢;病理检查提示术后特异性脾灌注组移植肾排斥反应较非特异性脾灌注组和对照组为轻。结论供者脾灌注可以特异性吸附毒性抗体,使外周血激活淋巴细胞归巢,耗竭血小板,从而延缓特异性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 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在供者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3组,每组25对.(1)移植排斥组:供者为C57BL/6小鼠,受者为BALB/c小鼠,移植后无特殊处理;(2)实验处理组:供者为C57BL/6小鼠,受者为BALB/c小鼠,受者在移植术前1天经尾静脉输注特异性供者脾细胞,术前1 d及术后1周按每克体重应用环孢素A 5 μg;(3)同系移植组:供、受者均为BALB/c小鼠,移植术后无特殊处理.术后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及病理改变;应用ELISPOT技术检测受者脾细胞悬液中供者γ干扰素(IFN-γ)活性分泌细胞频数.结果 移植排斥组和实验处理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8±0.77)d和(14.80±1.01)d,同系移植组存活时间均超过28 d,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排斥组与实验处理组和同系移植组相比较,移植心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移植术后第4天,移植排斥组、实验处理组和同系移植组受者脾细胞悬液中供者特异性IFN-γ活性分泌细胞频数分别为(288±16)个/2×105、(32±10)个/2×105和(6±2)个/2x105;第7天为(416±19)个/2×105、(44±8)个/2×105和(7±2)个/2×105;其与相应的移植心存活时间存在明显负相关,而与术后第7天病理分级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应用ELISPOT技术检测受者术后早期供者特异性IFN-γ活性分泌细胞频数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早期诊断指标.此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可用于术前供者配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活体供肾移植术后供者的安全性及受者的移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年龄,将251例活体供肾移植分为老年供肾组(≥55岁)和中青年供肾组(<55岁),对手术前后两组供、受者的血清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受者的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老年供肾组和中青年供肾组供者手术前后血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与中青年供肾组供者比较,术前总GFR、留存肾GFR及术后10 d留存肾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供者术后10 d与术前的留存肾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供肾组供者术后10 d的留存肾GFR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与中青年供肾组受者比较,手术前后各相应时间点的血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和中青年供肾组供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67±7.78)d和(16.11±5.89)d(P>0.05),受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9.61±24.28)d和(28.76±19.27)d(P>0.05).两组受者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0%和5.75%(P>0.05).老年供肾组受者术后死亡1例,中青年供肾组死亡3例,并有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结论 老年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应对供者进行严格的选择,在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的前提下,可以保证供者术后的安全以及受者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十分普遍,而且有大量迹象表明其感染可能是诱发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1]。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7月检测了16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CMV血清抗体和受者术后体内CMVDNA,部分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发生率。1.资料与方法:患者为首次行同种异体肾移植且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肾功能恢复正常、肾存活不少于3个月。本组共有162例,男97例,女65例,年龄13~69岁,供受者为同血型,T淋巴细胞毒试验均为阴性。(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1252岁,平均46岁.术前诊断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规律血液透析.术后采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2周内均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及血清供者特异性抗体测定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1 000 mg/d)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250 mg/d)治疗无效,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5例患者均分别行血浆置换7次.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术前血清肌酐为(784±154) μmol/L,术后2周内开始进行血浆置换;1例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为935 μmol/L,术后35 d开始进行血浆置换. 结果 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经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排斥反应得到逆转,肾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为(113±12) μmol/L.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患者,血浆置换后排斥反应未得到纠正,移植肾功能未恢复,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524 μmol/L,继续血液透析治疗,随访12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758 μmol/L,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萎缩,予口服他克莫司0.5mg/d治疗. 结论 2周内应用血浆置换能有效地逆转肾移植术后患者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定期检测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的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或HLA—DB抗原有错配的80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l和HLA-DR抗原的基因DRB1。结果 手术当天受者的尿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30d,仍有90.0%患者的尿中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8例(29.6%)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出院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90.0%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抗排斥治疗结束后2周,83.3%仍为阳性,治疗过程中尿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3个月后,88.9%转为阴性;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患者,仅6.7%的患者尿中DYZ—l或HLA-DRB1基因阳性。结论 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与药物性肾功能损伤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其基因表达强度变化为定量评价排斥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动态监测肾移植前后供者HLA特异性抗体(DSA)及非供者HLA特异性抗体(NDSA)的变化,观察其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液相芯片(Luminex)技术检测8例肾移植患者术前HLA基因分型、术前和术后的特异性HLA抗体改变.结果 术前HLA抗体阴性者4例,术后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另3例半年内HLA抗体阴性,肾功能良好.2例移植前后检测HLA抗体阳性,术后半年抗体滴度明显逐渐增高,分离出DR11(DSA);DR12、DQ7、DQ8(NDSA).1例术前存在A11(DSA),A34(NDSA)抗体,术后1个月始NDSA增多,且其分值呈上升趋势.1例术前存在DR.15(DSA)抗体,术后1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肾切除.结论 肾移植前受者存在DSA会导致移植肾急性排斥,特别是存在HLA-Ⅱ类抗体.在随访期间HLA抗体滴度和类型持续升高者,应鉴定其DSA与NDSA类型,尽早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减少移植肾功能减退及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纤维溶解(简称“纤溶”)功能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之一,它的异常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它在创伤后的组织修复、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肾移植排斥反应似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对18例肾移植围手术期和急性排斥反应时的机体纤溶功能的变化进行了观测,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995年5月至1996年4月本院共施行肾移植18例,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43±8.8)岁。尿毒症病史1个月至3年不等,均行异体肾移植。血标本采集时相点:术前1天、术毕及术后1、3、5、7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于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供者血清Klotho水平预测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例高龄供者和相应27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肾移植受者的一般情况。检测高龄供者器官获取手术当日血清Klotho和血清肌酐(Scr)水平。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1、3、12个月的Scr水平,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供者血清Klotho水平与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术中的冷缺血时间为(649±245)min,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为26%,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7%。高龄供者血清Klotho水平为537(245~793)pg/m L,Scr水平为(164±62)μmol/L。受者术后1、3、12个月的Scr水平分别为(136±47)、(132±43)、(133±46)μmol/L,相应的e GFR分别为(52±20)、(52±19)、(53±21)m L/(min·1.73 m~2)。高龄供者血清Klotho水平与受者术后1个月移植肾功能呈负相关(P0.05)。血清Klotho水平预测术后1个月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9和0.769。结论高龄供者术前血清Klotho水平对受者术后1个月移植肾功能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的原因以及CMV感染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检测187例肾移植受者和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受者术后定期检测体内CMV DNA、对CMV 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受者术后发生活动性CMV感染者明显增多,这些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与sCD30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检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溶解性CD30(sCD30)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69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sCD30的水平,并分析sCD30与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关系。结果 术前sCD30阳性患者11例,其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斥,sCD30阴性患者58例,发生急性排斥5例。两组相比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dsCD30在发生排斥患者组中的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d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手术前后监测sCD30水平,特别是术前及术后第5天左右时的检测水平,对于评估和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亲属活体肾移植101例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总结16年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10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除3例为夫妻间供肾外,其余为血缘亲属供肾。供、受者为同卵孪生2例,HLA全配24例,HLA单倍体相同6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73例取供者右肾,28例取左肾;100例经开放手术取肾,1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所有供者术后1周内出院,随访6个月,血肌酐正常。术后96例受者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达15年,其中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原因分别为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中切除肾脏)、慢性移植肾肾病与肾病复发(3例);5例死亡,除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透析期间因肺出血死亡外,另4例死亡与移植肾无关。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Banff分级为Ⅰ级,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4例逆转,1例无效,恢复透析治疗。术后2例发生尿瘘,5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慢性梗阻,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者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斥反应和预防高敏患者术后发生致敏抗体介导的HAR和ACR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和移植肾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sICAM-1)升高。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供者的年龄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3、12、18个月龄的F-344大鼠肾移植给6个月大小的LEW受鼠,以自体肾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检测各组的肾功能和免疫组化的改变,并进行移植肾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18个月龄供肾移植组术后24h尿蛋白含量、移植肾肾小球硬化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均较3个月龄及12个月龄组严重,差异有显著性(P<0.01);18个月龄的供肾移植组移植肾组织中ED1^+单核/巨噬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 细胞毒性/抑制性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3个月龄供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供者的年龄越大,术后移植肾的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就出现越早,且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Ds-Ab)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间进行尸肾移植的92例受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HLA抗体水平,随访1年。结果 16例(17.4%)受者术后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3%)高于抗体阴性组(11.9%),P=0.00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12.5%)与抗体阴性组(9.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02;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后,移植肾肌酐水平高于抗体阴性组或无急性排斥组。结论 供者特异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有关,可能影响近期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285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术后动态监测DSA水平,检测时间点为术后3,5,7,14,21,30,60,90 d.观察受者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HLA抗体类型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285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初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率为22.11% (63/285),其中DSA阳性4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67% (19/285).HLA抗体阴性受者和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5% (7/222)和16.95% (10/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91,P<0.05);4例DSA阳性受者有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抗体阴性、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16).1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经甲泼尼龙、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等治疗后,15例受者成功逆转,1例死于并发症.结论 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受者DSA水平,可预测移植肾功能状态,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重要预警作用,有利于及时清除或降低DSA水平,对有效预防和及时诊治排斥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