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茵栀黄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4味中药组成,其中茵陈为君药。茵栀黄是中国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复方制剂,目前有5种剂型,选择范围广,发展成熟。茵栀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对羟基苯乙酮、栀子苷、黄芩苷、绿原酸,常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肝炎、肝纤维化、胆汁淤积等病症。茵栀黄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经验丰富。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茵栀黄相关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茵栀黄注射液是根据古方茵陈蒿汤 ,经长期的临床应用及剂型改革研究于 196 9年研制而成。由于基础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以及对中药制剂研究的高度重视 ,使得人们对该制剂的研究日趋活跃 ,现将该制剂二十多年来的临床应用总结如下。1 临床应用1.1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段尚增报道 [1 ]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组 43例用茵栀黄注射液 ,每天 1.0~ 1.5 m l/ kg,加入 10 %萄萄糖注射液 5 0 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 ,对照组 47例采用常规治疗 ,三磷酸腺苷 40mg/ d,肌苷 0 .4g/ d,维生素 C2 .0 g/ d,辅酶 A10 0 u/ d,混合加入…  相似文献   

3.
刘影  于治国 《中成药》2007,29(5):I0016-I0018
茵栀黄(粉针)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和退黄功能,用于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肝炎的治疗。茵栀黄(粉针)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有文献报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栀黄注射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但尚未见测定茵栀黄(粉针)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本试验采用RP-HPLC法测定茵栀黄(粉针)中的黄芩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预防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正常新生儿2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8例,研究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和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观察第1次胎便排出及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观察黄疸高峰期峰值及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胎便早排例数和胎便早变黄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黄疸高峰期峰值和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能促进胎便早排,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辅助退黄,降低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茵栀黄栓,并考察其刺激性和体外溶出度.方法以明胶及甘油等为基质制备茵栀黄栓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茵栀黄栓的溶出度.结果黄芩苷在4.0~12.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茵栀黄栓剂60min时体外溶出度为75.88%.结论该制剂制备方法简单,成模性好,成本低,体外溶出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茵栀黄注射液以中药茵陈蒿汤为基本处方,内含茵陈、山栀、大黄等中药。广泛应用于传染性肝炎的治疗,对退黄、降酶具有肯定疗效。我院于1984年6月10日在静滴茵栀黄过程中发生一例严重血清病样反应。现报告如下: 患者华××,男,31岁,农民。住院号:1692。因乏力、纳差、尿黄一周,伴肝区隐  相似文献   

7.
999茵栀黄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它能及早有效地纠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防胆红素脑损伤。治疗组胆红素的每日平均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茵栀黄注射液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取效较好。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内服联合中药熏洗及捏脊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1例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并配合退黄中药熏洗及捏脊疗法,对照组42例仅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日经皮测胆红素值及排便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24,48,72,96 h经皮胆红素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72,96 h大便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茵栀黄内服配合中药熏洗及捏脊疗法可促进新生儿黄疸快速消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薄层层析结合紫外分光光度的测定方法,以黄芩甙含量为指标,对中药复方制剂——茵栀黄注射液 进行了有效期测定,得出初步实验结果为2年从而为制剂生产与临床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茵栀颗粒是我院肝病中心的协定处方.方由菌陈、栀子根、丹参、黄芪、太子参、三七、郁金、鳖甲、柴胡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益气健脾、活血疏肝、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含早期肝硬化)等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测定茵栀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控制茵栀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以控制茵栀颗粒的质量,保证药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灌肠疗法治疗母乳性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正常足月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应用茵栀黄注射液灌肠治疗母乳性新生儿黄疸3 d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效33例(94.3%),有效2例(5.7%),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中药茵栀黄注射液灌肠治疗母乳性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中药茵栀黄方剂泡浸的方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60例我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80例。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不做特殊处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采用中药茵栀黄方剂泡浸。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胎便排出时间和转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生3天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中药茵栀黄方剂泡浸的方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观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双黄连、茵栀黄注射液配伍后外观、颗粒数、p H值等变化情况,并采用HPLC法检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抗感染中药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茵栀黄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呈棕红色,轻度浑浊;双黄连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呈无色澄透溶液,混合后8h内p H值、微颗粒个数均无明显变化,12h含量测定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宜与茵栀黄注射液配伍,与注射用双黄连配伍后p H值和含量值均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乙肝病毒血清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我们选用了临床常用的治肝药物茵栀黄、清开灵、肝炎灵、强力宁4种注射剂作实验对象,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作对照,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茵栀黄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茵栀黄注射液是中药栀子的提取物及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甙配制而成。因茵陈苦平清热利湿;栀子清热泻火解毒、清肝利胆;黄芩燥湿泄热,故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降低谷丙转氨酶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等各型肝炎的治疗。近年来其不良反应常有报道,我院应用茵栀黄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2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茵栀黄分散片在健康Beagle犬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采用6条健康Beagle犬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单剂量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分别给予茵栀黄分散片或茵栀黄普通片,不同时间点采取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黄芩苷的含量,采用DAS2.1.1版药动学智能分析软件,自动拟合药代动力学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茵栀黄分散片和普通片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按二室模型描述较为合理,分散片和普通片的Tmax分别为(2.075±0.192)、(4.083±0.209)h,Cmax分别为(2.442±0.079)、(1.055±0.054) mg.L-1,AUC(0-24)分别为(9.829±0.213)、(6.722 ±0.137) mg·L-1·h-1,以普通片为对照,茵栀黄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6.2%.结论 以普通片为参比制剂,茵栀黄分散片可以明显提高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第1-3天,每天光疗12 h,第4-7天,每天光疗8 h,治疗组加服茵栀黄口服液和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检查治疗前及治疗第3、7天血总胆红素变化.结果: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光疗,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茵栀黄注射液的抗菌作用及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茵栀黄注射液为一种中药杭菌素制剂,临床用于急、慢性、迁延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疗效确切。根据该药的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用于胆道系统感染、慢支合并感染等3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用药后,平均3、4天即可控制感染、热退、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模型组(7只)、茵栀黄注射液组(7只)、GW4064组(7只)、Guggulsterone组(7只)、茵栀黄+GW4064组(8只)、茵栀黄+Guggulsterone组(8只)共7组。造模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可以上调FXR蛋白和基因的表达,P0.05。FXR和BSEP在蛋白和基因表达量上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通过干预FXR上调BSEP利胆退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20.
王玉敏 《河北中医》2015,(4):591-592,599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我国传统中药方茵陈蒿汤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通过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慢性及迁延性肝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总管结石等的治疗[1]。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茵栀黄注射液具有保肝、增强免疫、抗病毒作用,对肝炎病毒及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加病毒的排泄[2]。近年来,随着茵栀黄注射液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屡有报道,并呈增加趋势,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其临床的合理应用及对其不良反应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集的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原因,为临床监测和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