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方法,观察研究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的影响,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150例围绝经期女性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综合健康教育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半年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半年后,患者主观幸福感更高,为(148.96±11.62)分,其生活质量更优,各个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围绝经期女性给予综合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手册联合讲座、健康指导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幸福感,是一种有效的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1)
目的 通过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常见健康问题,并进行积极干预,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方法 通过社区的健康讲座、咨询和指导等方式,使进入围绝经期妇女了解此期间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及围绝经期常见病的早期症状和防治知识。结果 通过健康咨询等方式使得围绝期妇女对此期间出现的症状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结论 通过社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使得广大妇女可以正确认识围绝经期常见症状,并积极干预,大大提高了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的社区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改善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的社区干预综合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社区45~65岁的妇女进行社区干预,对干预前313名及干预后291名进行围绝经保健知、信、行及Greene症状评分法问卷调查,以评价社区干预的效果。结果接受调查的妇女平均年龄为(50.74±5.46)岁,67.2%为无业,68.1%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预前后对围绝经期健康知识得分由(5.16±1.74)分提高至(6.09±1.77)分(t=6.15,P=0.000):“认为老有所为”及“反对忽视围绝经期危害”的选择率分别由67.9%和55.3%提升至83.0%和73.5%(P〈0.05):激素治疗由28.9%下降到14.5%(t=17.39,P=0.000);Greene症状评分由(14.83±8.00)分下降至(12.19±6.25)分(t=4.49±0.000),且绝经相关的心理、躯体及性功能障碍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社区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保健知识和保健行为之间尚存在着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幼保健》2019,(2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现状及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自2016年5-12月自愿前来参加居民妇科普查的40~65岁妇女1 0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就其保健现状和需求展开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只有37. 31%的妇女在围绝经期症状发生后主动寻求保健服务,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占6. 88%;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知晓率为62. 48%,只有35. 29%的妇女知道有更年期保健门诊,知识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只占22. 65%;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的是定期体检,最低的是调整心态;保健需求排在前3位的有:定期健康体检、妇科疾病诊治、妇女保健健康教育;希望获得围绝经期的自我监测知识意愿最高,最愿意通过医务人员来居委会办专题讲座来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结论社区妇女健康行为形成率低,保健需求迫切,因人而异开展保健宣教,提供便捷、经济、有效和贴近生活的卫生服务从而提高我国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该时期的妇女由于内分泌环境改变,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变化,常感烦躁、易怒.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各种绝经相关问题与疾病困扰着广大中老年妇女,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围绝经期妇女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生命质量、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和民族昌盛,因此,必须加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尤其是加强自我保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做好妇女围绝经期的保健工作是妇幼卫生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广泛开展对妇女自身的再教育,敦促妇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化生活起居,并结合适当体格锻炼,少量补充VitE,坚持普查普治是做好围绝经期妇女和老年期妇女保健的4大要素。 相似文献
15.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从1997~ 2 0 0 0年 ,对自愿接受调查随访和健康检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每年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35 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 ,绝经者占 16 .48% ,平均绝经年龄为 48.79岁 ;绝经后妇女的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在各年龄段之间有很大差异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明显 ;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 2 5 .42 % ,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 ;高血压、乳房疾病和妇科疾病在围绝经期妇女中占有相当比例 ,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提示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不强 ,保健知识贫乏。因此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围绝经期(PMS)妇女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质量。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社区的100例PMS妇女分两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PMS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实验组按照护理程序对PMS妇女实施健康教育,两组均定期跟踪观察3个月以上,并进行教育效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经系统的健康教育后,PMS知识3次测试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因素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把护理程序运用于PMS妇女的健康教育中,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PMS教育质量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3)
目的围绝经期指的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其卵巢功能不断的减退,从而导致女性性激素减少和内分泌失调。方法在此期间其身体由于卵巢的衰竭而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去平衡。结果从而引起一系列关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给妇女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伤害。结论本文主要针对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实施保健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模式,在对上海市某农村社区40~55岁全部女性1667名基线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以社区为主体的综合干预。基线调查发现,49%的农村妇女有至少1种及以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不适症状,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缺乏,专业机构在这方面服务滞后。通过18月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干预模式,包括建立一支社区专业队伍,建立一个服务网络,建立一套社区服务指南,建立一个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一套服务评估指标。干预对象保健知识知晓率从35%提高到95%,有症状妇女就诊率从14%提高到38%,对该课题模式应用的满意率为90%。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社区,对107名城镇围绝经期妇女采用建立组织、定期讲座、上门辅导、发放围绝经期自我保健卡和宣传资料等手段进行为期1年半的健康促进干预,使她们的20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合格率由干预前的79.44%上升到100.00%,优良率由35.51%上升到96.26%。12项保健行为中的戒烟、每天洗会阴、自我调节情绪、定期测量体重等4项达到90.00%以上。提肛肌锻炼比原来提高了63.55个百分点。每天坚持锻炼的增加了34.58个百分点。有更年期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的增加了31.78个百分点。补充雌激素的增加了11.22个百分点。妇女病患病率下降了19.27个百分点。围绝经期保健促进干预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欢迎,也为进一步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