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复方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作用机理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清霞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97-1298
目的:综述中药复方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药复方可调节紊乱的植物神经功能、生殖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从而对女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结论:脑(心)肾-冲任-胞宫轴与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对应,为中医药治疗、研究妇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垂体前叶分泌两种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 (LH) ,它们促进卵巢生成和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而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有关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有关激素的合成、分泌、释放又有反馈性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使女性生殖内分泌保持相对稳定。近来研究表明 ,针灸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疾病的关键在于它能干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调…  相似文献   

3.
中药对生殖机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药的生殖毒性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也针对其机理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中药的生殖毒性机理主要可概括为对男性生殖细胞的毒性作用,对女性卵巢的毒性作用.以及妊娠期的毒性作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用药禁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重大疾病负担之一。抑郁症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定论,存在多种发病机制假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发挥作用,但这类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疗效不佳、耐药性明显等问题。研究人员逐渐将目光转向研发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中药寡糖与多糖是一类来源丰富的中药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表明巴戟天寡糖、远志寡糖酯、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等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活性,其药理作用涉及多种作用机制,包括提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TF)表达、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及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因此,中药寡糖与多糖可能通过发挥整合调节作用改善抑郁症,成为了安全高效抗抑郁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以期为阐明中药寡糖与多糖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灸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可以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以及免疫细胞因子等物质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进而调节机体的特质代谢和内分泌、免疫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协同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临床研究很多,但在其作用机理方面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生殖内分泌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控制,当其固有周期被打乱或消失以后,用中药进行调整或重建称为“中药人工周期”。  相似文献   

7.
补肾方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作用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天 《北京中医》2004,23(6):374-376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决定着人的生长衰老的全过程。对妇女来说 ,肾对生殖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 天癸 冲任 胞宫轴而进行的 ,肾主宰着“肾 天癸 冲任 胞宫”之间的协调。因此 ,补肾药物在治疗妇科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研究认为中医理论中的“肾 天癸 冲任 胞宫”的作用 ,与现代医学中的“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 子宫”的功能相似。这就为中西医结合分析病位找到一切入点 ,使辨证辨病辨因相结合 ,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现将补肾方药对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作用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aMPKⅡ在肾阳虚发病中的作用及补肾中药的调整作用,方法:通过液体闪烁仪测定γ-^32P-ATP参入反应底物的摩尔数,用来表示蛋白激酶的活性。结果: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和肾上腺组织中CaMPKⅡ显著升高,补肾中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和肾上腺组织升高的CaMPKⅡ活性具有下调作用。结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CaMPKⅡ活性的改变,与肾阳虚的发病密切相关。补肾中药可通过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CaMPKⅡ的活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肾阴虚证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变化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方法;以激怒法制造大鼠肝肾阴虚模型,研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肝肾阴虚模型大鼠下丘脑TRH增高,血清TSH、FT3、FT4水平均降低(P<0.05),而血清rT3浓度升高(P<0.05);运用滋补肝肾方能够减轻这种激怒应激反应,滋补肝肾方药组各指标与模型组比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柴胡疏肝散无明显作用。结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部分抑制是肝肾阴虚证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人的生长衰老的全过程.对妇女来说,肾对生殖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而进行的,肾主宰着"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增龄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任何生命过程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在衰老的现代医学研究中,神经内分泌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紊乱衰老是衰老学说的重要内容。艾灸作为延年保健、补肾抗衰老的重要方法,在调节神经内分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现以机体衰老过程中HPG轴的变化为线索,对近10年艾灸治疗衰老性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艾灸补肾抗衰老的现代物质基础,为艾灸在临床中治疗衰老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柯江维  王建红  赵宏 《中草药》2006,37(1):90-92
生殖内分泌系统是易受应激损伤的一个系统,心理应激可引起生殖内分泌紊乱,引发生殖内分泌疾病。目前西医对此类疾病尚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主要以激素替代治疗,长期应用激素均有明显的副作用,且疗效不确定,而中医药具有整体调控和多靶点、多方式调节的特点,因而对女性卵巢功能失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践证明清热中药对感染性、炎症性发热均具有确实的解热作用,但有关清热中药的解热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不多,为研究其解热作用机制,我们选用典型的清热药黄芩、银花、连翘组成清热方。临床观察及药效实验证明该方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我们又进一步研究了其对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介质前列腺素E_2  相似文献   

14.
<正>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意志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属中医学"情志病"范畴,依其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郁证""脏燥""百合病"等不同病名。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已超过15%,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研究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与抑郁症关系密切[1-3],临床治疗对于抑郁症HPA轴变化  相似文献   

15.
自从Crossman1997年首次提出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轴概念以来,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受到广泛注意。中医肾藏精、主生殖,是生育功能的枢纽,这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性腺轴的作用相似。近年来,中医肾本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肾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种功能,而补肾法能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免疫功能的紊乱。本就此作了近十年来的献综述。  相似文献   

16.
针灸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达  黄诚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47-48,F003
大量资料表明,针灸对不孕、月经异常等妇科病和不育、性功能异常等男性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针灸对上述疾病的治疗作用与其对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异常功能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现就近10年来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作用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钱怡  孔祥艳 《国医论坛》2004,19(3):51-55
随着核武器的发展以及临床上放疗的广泛应用,如何防止辐射损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辐射防治药物。中医药毒副作用小,易于获得,在防治辐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在防治辐射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以中药对基因表达干预作用研究的思路为线索 ,对从已知疗效推测中药疗效的分子机制、从基因水平阐明某些药物危害性、分析同一药理作用的不同作用机制、为新的治则寻求理论支持和寻找药物对中医病证的调节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认为中药对基因表达干预作用研究的持点主要是具有交互性、客观性与针对性 ;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国外文献报道,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活性随年龄而增高,表现为外周血中糖皮质激素(大鼠主要为皮质酮)水平过度增高,并与海马的神经病理学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国内文献报道右归饮对皮质酮造成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抑制的大鼠模型有保护作用。为此本实验以大鼠血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