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在目前在药物治疗方法相对成熟,各国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仍然很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心脏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经研究证明,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CRT)能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减少间隔部运动障碍,降低二尖瓣返流,以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室内传导异常会导致心室不同步化,进而产生反常间隔室壁运动,收缩前二尖瓣返流,降低左室舒张充盈时间等症状。CRT治疗,短期内将适应衰竭心脏的生化改变,有利于加强心脏功能,不增加耗氧量,改善血液动力学。CRT结合相应的药物(ACEI、β-受体阻制剂及醛固酮拮抗剂)治疗有待续症状的病人,将明显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组织同步成像技术(TSI)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衰患者进行评价。方法接受CRT的慢性心衰患者11例,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SI观察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心脏同步性参数的变化,评价CRT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心脏失同步性评估均提示左室内失同步,CRT术后左室内失同步性显著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67.4±2.3)mm降至(58.1±.1)m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1.5±.9)%升至(40.5±.9)%(P<0.05),不同步指数(12-Tp-SD)由(140.1±28.5)ms降至(54.1±20.8)ms(P<0.05)。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活动耐量显著改善。结论 CRT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左室不同步指数,从而改善左室功能。TSI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接受CRT的患者入选、指导左室电极置入位置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例接受CRT的患者和2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正常人,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研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左心室功能及心肌运动同步性,超声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A-Max-Ts)和标准差(A-Ts-SD)。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患者术前LVEDV、LVESV增大,LVEF、GLS、GCS、GRS减低,A-Max-Ts、A-Ts-SD延长。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GRS较术前稍有改善(P<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LVEDV、LVESV明显减小(P<0.05);LVEF、GLS、GCS、GRS明显升高(P<0.05),A-Max-Ts、A-Ts-SD缩短(P<0.05)。术后1月与3月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T近期即可较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有效观察左心室功能及心肌运动同步性的变化,可用于评价CRT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心脏再同步疗法(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伴有心室传导障碍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许多患者在延长存活时间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生存质量,然而仍有部分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经适当而完善的强心剂(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呋塞米)和血管扩张剂(硝普钠)、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疗效仍不满意,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其5年病死率高达50%[1],此情形被定义为难治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目前人们对CRT治疗RHF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CR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以及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埋藏式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安置CRT或CRT-D患者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围术期的护理,12例患者心衰症状改善,缩短了病程,改善了预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带来的猝死,挽救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D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治疗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吴伟强 《医疗装备》2021,(6):185-186
临床针对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正性肌力药、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用药后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程。目前,仍有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后,预后欠佳或耐受度较差,对于此类患者应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水疗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非药物治疗在药物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且耐受度好,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近年来,治疗心力衰竭的方式不断增多,而不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需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以促进病情转归,改善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古献芳 《中国卫生产业》2013,(20):152-152,15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5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前3d、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RS波检查。结果 85例均植入三腔CRT,75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8.2%。本组85例患者手术前后LVEF增加,LVEDD及QRS波时限减少,(P<0.01)。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科普宣教活动在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CIED)疗法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以及按医嘱植入相应器械的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639例)和试验组(65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患沟通及健康宣教,试验组通过科普宣传册、科普微视频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对CIED植入患者的宣教与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程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CIED植入依从性(89.4%)和随访依从性(92.4%)分别高于对照组(81.3%, 8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电极脱位发生率(0.7%)和囊袋血肿发生率(1.4%)分别低于对照组(2.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接受ICD或CRT疗法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7.4%)亦低于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科普宣教可促进CIED植入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再住院率,具有很好的医疗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4例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分析,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经静脉和埋藏式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结果:4例均植入成功,其中2例植入单腔ICD,1例在原单腔起搏器基础上植入单腔ICD,1例在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植入ICD。参数设定符合要求,经随访3—32个月,无植入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都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1例术后7个月因肝硬化死亡。结论:ICD是治疗致命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成功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具有重大作用。本组详细介绍了组织多普勒、二维应变、三维全容积和速度向量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在评价心脏同步性、CRT患者筛选、指导起搏器置放、优化起搏程序、评价疗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等方面的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7例慢性心衰患者接受CRT治疗,随访术后1、3、6个月的心功能级别、6min步行距离、BNP及超声各参数的变化,并与术前各指标相比。结果:植入CRT后心功能级数、6min步行距离及BNP在术后一个月即可显现出来(P〈0.01)。LVEF、LVEDD、QRS时相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改善(P〈0.05),在6个月时这种改善更加明显(P〈0.01)。结论:在心功能Ⅲ-Ⅳ级的慢性心衰患者中使用CRT可逆转左心室重构,减轻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外刊摘要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9):166-166
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电除颤器治疗或胺碘酮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s)来延长生命。但是有人指出,植入ICD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这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终末阶段的表现,除心脏移植外的各种治疗措施效果都十分有限。因此,细胞重建和功能恢复的干细胞移植疗法成为有应用前景的研究热点。1基本原理把具有收缩功能的细胞移植入心脏发挥收缩功能或把干细胞植入心脏后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达到治疗目的。移植细胞本身的收缩力增强了整个心脏的收缩功能,从而增加心搏出量[1]。另外,植入的细胞还为心脏提供了弹性骨架,增强室壁弹性。移植细胞本身生成或刺激宿主心肌细胞生成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使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因牵涉伦理问题应用受限;骨骼肌细胞分化成熟后无法与宿主细胞建立电机械耦联;心肌的干细胞数量太小。相比之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受上述因素制约,因此,MSCs移植疗法有希望成为心肌细胞替代治疗。2MSCs特性MSCs是多能干细胞之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2]。Wang等[3]发现在“环境诱导分化”作用下MSCs移植入正常心肌中可分化形成心肌细胞。3MSCs治疗心力衰竭现状Wang等[4]发现骨髓细胞在心肌损伤时可迁移入相关区,重新生成心肌细胞,以改善心脏功能。Orlic等[5]把骨髓...  相似文献   

1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历史及分类 β受体阻滞剂多年来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我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是0.9%,因缺血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稳定、轻度、中度及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NYHAⅡ~Ⅵ级),均需要接受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除非存在禁忌证(Ⅰ级,证据级别A).AMI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为了降低病死率,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基础上建议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Ⅰ级,证据级别A).欧洲心脏学会专家共识中指出,在左室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也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Ⅱa级,证据级别C)[1].  相似文献   

1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是大多器质性心脏病进展的最终结局。心肌收缩力损害或血流动力学负荷过度 ,心肌则依靠适应和代偿机制来维持心脏的泵血功能 ,成为心力衰竭早期重要的代偿机制 ,但这些代偿机制是双刃剑 ,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推动了心力衰竭治疗 ,明显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近 10年来 ,心力衰竭的治疗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目前的治疗主要侧重于逆转衰竭心肌的生物特性 ,β受体阻滞剂就是这种治疗模式的成功典范。在短期内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可能加重心力衰竭。因此 ,过去这类…  相似文献   

16.
陈康 《健康博览》2011,(1):10-10
上海瑞金医院应用磁导航技术为心功能不全复杂病例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三腔起搏器。一位患者反复胸闷气促,轻度体力活动后就感到气急,充分药物优化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经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改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丽水市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一级预防植入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寻解决方案,以推动MI后一级预防植入ICD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 092例急性MI患者中符合一级预防植入ICD指征的1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ICD的认知情况和接受情况。此外,选取心血管专科医师及全科医师260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文化程度、接受心血管专科进修培训情况、对ICD植入指征的掌握程度、主动对患者进行ICD宣教并提供植入建议等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回收MI患者问卷165份,其中仅有3例(1.8%)患者在1年内接受了一级预防ICD植入治疗。在162名未接受ICD植入的患者中,62.3%的患者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拒绝植入。如果不考虑家庭经济条件,134例(81.2%)患者不愿意植入ICD,其中66.4%的患者对ICD电击存在恐惧,53.0%的患者对ICD植入后的随访表示担忧,50.7%的患者担心ICD电池耗竭后的更换问题,38.8%的患者对ICD的疗效表示不确信。愿意接受ICD植入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不愿意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高于不愿意接受者,对ICD有基本认识的比例高于不愿意接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推荐植入ICD的医师中,三甲医院医师、硕士及以上学历、有过心血管专科进修培训经历、年收治心肌梗死患者超过50人次、主动进行ICD植入指征学习及主动进行健康宣教者的比例高于未推荐植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丽水地区针对急性MI患者开展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比例很低。应注重医患双方素质的提升,共同推动MI后一级预防植入ICD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陈永梅 《现代保健》2008,(32):50-51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大量结果显示60%的患者认为ICD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30%~50%的患者术后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等,尤其易见于经历过电击的患者,笔者所在科室成功植入了ICD的患者术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或抑郁),经实施针对性护理和心理干预后获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人术是当前治疗冠心病的热点方法,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等症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笔者收集了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及术后3、6月及1年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三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及血清脑钠肽(BNP)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更换三腔起搏器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QRS波宽度显著优于植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左心房面积(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QRS波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三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而LVEDD、LADD、LVEDV、LVESV、LVSD均较植入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6 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血清BNP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更换为三腔起搏器有助于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