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早产儿发病更多见。早发性(≤出生后72 h)血小板减少多因胎母相互作用因素所致特别是以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最为常见;晚发性(>生后72 h)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感染最常见。临床活动性出血表现并不常见,多数可自行缓解,预后较好,个别重症患儿需血小板输注,但对于血小板输注的标准和时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并观察其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这5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治愈39例(78%),放弃治疗6例(12%),好转4例(8%),死亡1例(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与胎龄、体重及喂养方式相关,早产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足月儿(P<0.05),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出生时体重<1 500 g患儿所占的比例大于出生时体重≥1 500 g的患儿(P<0.05),非母乳喂养的患儿所占的比例大于母乳喂养所占的比例(P<0.05)。结论:合理控制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提倡母乳喂养,早发现、早治疗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任娜芳 《现代保健》2012,(24):118-119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对 2011 年 3 月 -2012 年 3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 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75 例新生儿败血症大部分是由细菌感染因素引起,血培养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共 52 例,占 69.33%,其中 23 例为葡萄球菌,占 30.67%.早发组的革兰阴性感染率高于晚发组 (P〈0.01).本组 75 例患儿,其中治愈 62 例,占 82.67%,自动出院 6 例,占 8%; 死亡 7 例,占 9.33%; 有 6 例死亡病例为早产儿,其中 1 例大肠杆菌败血症,2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 例链球菌败血症,1 例克雷伯菌败血症,呼吸衰竭 1 例.早发组 5 例死亡,占 71.43%,晚发组 2 例死亡,占 28.57%.早发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晚发组 (P〈0.05).结论:宫内感染或生产时感染容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败血症病情比较严重,所以要加强产前和产时的感染预防,在早期明确诊治,及时对患儿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新生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建立预防机制、减少疾病的发生。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患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的发病率及疾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1392例新生儿患儿当中,患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129例,鹅口疮患儿32例(24.8%),其中30例治愈,2例好转,无死亡患儿。其余97例均为感染性腹泻患儿(75.2%),其中89例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新生儿变化,能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诊治措施,可减少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及降低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特点,对早发性和晚发性NEC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7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早产儿NEC病例45例,其中30例为早发性NEC,15例为晚发性NEC,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早产儿NEC在胎龄30周及校正胎龄31周时高发,早发性NEC平均发病日龄为生后(3.40±1.52)d,晚发性NEC平均发病日龄为生后(27.80±14.62)d。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是否患RDS、是否输红细胞、喂养、CRP及体温等8个因素在两组患儿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性NEC易发生于胎龄较大、出生体质量较大、剖宫产、延迟喂养的早产儿,晚发性NEC易发生于输注红细胞、患RDS的早产儿,且患儿易出现发热,CRP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7例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中男9例,女8例;11例为早产儿(64.70%),6例足月儿(35.30%)。17例血培养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其中7例脑脊液培养也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6例为早发型感染,1例晚发型感染。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9例)、发热(6例)、呼吸困难(2例)、低体温(2例)、皮疹(2例)及惊厥(1例)等;需要常压氧疗3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和无创)8例;初次选择抗生素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有8例,选择头孢类抗生素7例。母亲产前发热8例,胎儿宫内窘迫9例,产前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7例。母亲产前血培养李斯特菌感染3例,胎盘病理为急性绒毛膜炎10例;17例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0例(58.82%),脑脊液培养出单核李斯特菌7例;治愈12例(70.59%),签字出院3例(17.65%),死亡2例(11.76%)。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新生儿早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易导致呼吸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高,以早产儿多见,多为早发型。对有产前发热、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及产前感染指标升高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首选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和影响预后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的31例早产儿肺出血的原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将31例早产儿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败血症、窒息、颅内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凝血为考察对象,比较治愈组和死亡组的差异。对早产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治愈组中败血症发生率为2例(16.67%),死亡组5例(26.32%);颅内出血3例(25.00%),死亡组颅内出血7例(52.63%);弥散性血管凝血0例(0%),死亡组8例(42.11%)。治愈组与死亡组相比较,死亡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症,败血症,颅内出血,案例都高于新生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早产儿肺出血的新生儿与呼吸窘迫综合症与新生儿肺炎,窒息,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凝血有关。尽早对早产儿进行机械通气和及时止血是抢救早产儿肺出血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早产儿肺出血的治愈率。预后应加强专业人员的护理和监测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0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足月新生儿NEC 115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51例(44.35%),死亡25例(21.74%)。单因素分析发现足月NEC患儿病死组较治愈组合并或并发硬肿症、呼吸衰竭、全腹膜炎、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肺出血、全心衰竭、肾功能衰竭、休克、中毒性脑病之合并率高,P0.05。治愈组腹部X线Ⅱ或Ⅲ期表现发生率为31.37%,病死组为60.00%,χ2=5.6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足月新生儿NEC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新生儿硬肿症、低钠血症,回归方程为Logistic(NEC)=β0(-2.065)+1.854X1+1.87X2(χ2=11.460 1,P0.001),模型预测正确率为80.30%。结论:新生儿硬肿症、低钠血症为影响足月新生儿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NEC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助于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感染性疾病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占50%以上,其中以生后感染为主。另一主要病因则是窒息,占27%左右,且是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死亡的主要因素。此外,免疫、遗传等因素也占据一定的比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中皮肤瘀血瘀斑占25%,消化道出血占17%,但无临床症状者则占37%。大部分患儿经积极的病因治疗(抗感染及免疫治疗等)能好转,但存在窒息的患儿则可能由于原发病的因素导致预后不良。【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样化,应早期控制感染,加强围生期预防工作,并寻求积极的病因及支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对11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确诊新生儿败血症25例中无乳链球菌感染占44.0%,其中早发败血症7例,晚发败血症4例;临床表现发热6例,黄疸5例,肺炎5例(早发感染占4例),颅内感染4例(晚发感染占3例);所有血培养对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均无耐药性,对四环素耐药100.0%,对克林霉素耐药72.7%。结论: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早发感染临床以呼吸道表现为主,晚发感染常合并颅内感染,需注意完善脑脊液检查。治疗上首选青霉素、头孢菌素,克林霉素耐药性高不宜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1.
金文瑞  周小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31-2132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常见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934例确诊为有危险因素的低血糖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及足月低体重新生儿低血糖患病率为60.3%,母亲患妊高征新生儿低血糖患病率为33.3%,母亲患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患病率为72.4%,新生儿硬肿症低血糖患病率为6.5%,窒息患儿低血糖患病率为33.7%,黄疸患儿低血糖患病率为23.7%,均明显高于足月正常体重儿(P<0.05)。结论:早产及足月低体重、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患糖尿病、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低血糖性脑损伤的发生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硬肿症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丽杰  孙建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19-152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硬肿症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4年3月~2004年3月收治的14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67例(45.27%),好转38例(25.68%),放弃8例(5.41%),死亡35例(23.65%)。单因素分析发现新生儿硬肿症病死组较治愈组合并或并发败血症、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出血、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休克、全心衰、D IC、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的发生率高,(P<0.05),治愈组白细胞≤5×109/L或≥20×109/L的发生率为25.37%,病死组为51.43%(2χ=6.924,P<0.01)。治愈组血小板(P lt)≤100×109/L发生率为19.40%,病死组60.0%(2χ=17.051,P<0.001)。治愈组低体温轻度、重度发生率分别为89.58%、10.44%,病死组分别为42.86%、57.14%(2χ=25.75,P<0.001)。治愈组硬肿面积轻度、重度发生率分别为85.07%、14.93%,病死组分别为45.71%、54.29%(2χ=17.5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血糖、休克、P lt≤100×109/L是影响新生儿硬肿症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硬肿症及其合并症、并发症,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血培养阳性的GBS败血症新生儿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5例GBS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10例,晚发型GBS败血症患儿5例,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出生24h内发病,晚发型GBS败血症患儿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GBS败血症患儿的白细胞水平较低,降钙素原反应灵敏,C反应蛋白反应相对滞后.GBS菌株对青霉素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敏感性均为100%,其次为头孢呋辛(93.33%).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起病凶险,可造成永久神经系统损伤,医院开展产前GBS筛查对减少新生儿GBS感染有较大的意义,对于存在白细胞下降、PCT异常,且存在呼吸系统症状的新生儿,应尽早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CIED)术后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不同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可能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6年至今发生CIED感染的连续患者队列中早发及晚发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54例患者,早发感染组22例,晚发感染组32例。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21.0个月。早发感染组中女性占比较高,晚发感染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倾向占比较高(P=0.05及P<0.05),早发CIED感染患者较多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0.001),较多倾向发生囊袋血肿(P=0.001),红肿(P=0.001),积液(P=0.046),发热(P=0.050),寒战(P=0.050),并有1例脓毒血症。而晚发感染较多表现为囊袋破溃(P=0.032)和侵蚀(P=0.001),全身表现不显著。早发感染组中1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晚发感染组血培养未见阳性。晚发感染组囊袋组织培养阳性比例更高(P=0.021),病原体更多见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晚发感染组中更多患者进行了清创(P=0.019)和起搏系统完全拔除(P=0.044),但之后经历较短的时间发生心脏原因再入院(P=0.042),并倾向于有较短的生存期。结论 半数以上CIED相关的感染出现于距上一次器械操作6个月以上,更多见于患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并表现为CIED囊袋无痛性破溃。虽然充分清创和拔除起搏系统有助于控制感染,但总体晚发感染患者预后不佳,需要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5.
周启立  任磊  毕静  武彦秋  刘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4,(20):3700-3702,3717
目的总结分析某院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Early-OnsetSepsis,EOS)与晚发型(Late-OnsetSepsis,LOS)的临床特点、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9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其中早发型66例,晚发型14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早发组与围生因素密切相关;晚发组呼吸道、脐部、皮肤感染高于早发组;早发组血小板(PLT)降低较晚发组多见;血培养阳性58例,病原菌检出率27.7%,晚发组检出率高于早发组;早发组大肠埃希菌感染较晚发组多见。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在50%左右,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检出的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0%,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耐药率不足40%,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呋辛耐药率在80%以上。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临床特点各不相同,早期诊断需结合围生情况、局部感染灶、实验室检查,并根据本地区致病菌分布特点,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01-1602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介入治疗的手术时机、高危因素以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需要手术将其分成观察组(手术治疗,n=25)与对照组(未进行手术,n=25),分析两组患儿的高危因素以及预后因素。结果两组的RDS发生率、PLT水平、CRP水平、肠鸣音消失比例、X线表现为气腹和固定肠绊、血培养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17例治愈,8例患儿死亡,6例患儿术中放弃治疗,2例术后死亡。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愈患儿循环衰竭率和小肠结肠多处穿孔率明显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是多方面的,预后情况和肠道病变以及循环衰竭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新生儿肺出血的诱因、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50例中早产儿43例(86%),低出生体重儿40例(8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8例(56%),新生儿肺炎23例(46%),窒息21例(42%),硬肿症13例(26%),先天性心脏病12例(24%),败血症8例(16%),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混合性酸中毒41例(8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2例(6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6例(32%),休克14例(28%).结果 尽早机械通气和气管内应用止血药能有效止血;输液速度影响预后,未愈及死亡病例的输液速度为(6.63±2.73)ml/(kg·h),而治愈病例的输液速度为(3.86±0.64)ml/(kg·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为早产、低出生体重、NBDS、新生儿肺炎、窒息、DIC、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混合性酸中毒.尽早机械通气和气管内应用止血药是抢救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手段,控制输液速度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降钙素原(PCT)及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7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败血症组)及62例非败血症的一般感染患儿(一般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并纳入同期入院的32例无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NEU%、中性粒细胞CD64及PCT水平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情况分为死亡患儿(预后不良)及存活患儿(预后良好),比较其外周血CD_3~+、CD_4~+、CD_8~+、NEU%、中性粒细胞CD64及PCT水平差异,利用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对患儿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_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败血症组及一般感染组外周血NE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外周血CD_3~+、CD_4~+,均为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对照组(P0.05);三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PCT比较,均为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对照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外周血CD_3~+、CD_4~+、NEU、CD64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P均0.001),其Cut-off值分别为49.21%、30.70%、46.72%、4.48 ng/ml。7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死亡17例,存活61例,两组患儿外周血CD_8~+、NEU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患儿外周血CD_3~+、CD_4~+分别为(39.22±3.58)%、(23.31±2.09)%,低于预后良好患儿(P0.001),而中性粒细胞CD64及PCT分别为(71.61±6.06)%、(9.49±0.98)ng/ml,高于预后良好组患儿(P0.001)。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外周血CD_3~+、CD_4~+、中性粒细胞CD64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不良预后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P均0.001),其Cut-off值分别为43.08%、25.86%、62.29%、8.23 ng/ml。结论外周血CD_3~+、CD_4~+、中性粒细胞CD64及PCT水平均能辅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并评估患儿预后情况,对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7例婴儿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17例婴儿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资料.结果17例婴儿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男女比例1.83∶1(11∶6),母乳喂养15例(88.2%),17例患儿9例为颅内出血(53%),消化道出血10例(58.8%),颅内出血随诊5例,智力异常3例,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结论婴儿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以颅内出血为主,预后严重,致残率高,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2月收治的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母乳喂养、腹泻、使用抗生素和肝功能异常有关(P〈0.01)。本组28例治愈出院,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针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率;一旦发病,在使用维生素K止血的同时进行输血及对症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