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组织学形态显示,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胞质较宽,嗜酸性颗粒状或透明空泡状,肿瘤内薄壁窦状血管较为丰富。免疫组化:瘤细胞特征性α-inhibin、calretinin、CK-pan和CD99(+)。特殊染色显示苏丹Ⅲ(+),PAS(-)。结论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是一种极少见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瘤的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收集2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肿瘤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男性化,切面从浅黄色到棕红色,分叶状,界限清楚,质软,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质较丰富,嗜酸性颗粒状或透明空泡状,肿瘤间质为丰富窦状薄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α-inhibin、Calretinin、MelanA、CD99(+)。此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大小、核异性程度、核分裂象多少、出血、坏死等有关。结论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是少见的性索间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类固醇细胞瘤(S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9例卵巢SC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41岁),常因男性化表现就诊。肿瘤直径0.3~16 cm,包括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和Leydig细胞瘤两类。前者以透明细胞为主体,类似肾上腺皮质结构;后者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细胞核密集分布区和稀疏区相间分布,可见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胞质内含有Reinke结晶或嗜酸性包涵体。免疫组化:多数病例α-inhibin、calretinin、CD99和melan-A不同程度(+),1例AE1/AE3局灶(+),另有1例Syn局灶(+)。仅有1例肿瘤出现腹腔内复发和转移。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均呈无瘤生存状态。结论卵巢SCT诊断依赖于特征性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良好,但个别病例可以发生局部复发或腹腔内转移。  相似文献   

4.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是罕见的卵巢肿瘤,占卵巢肿瘤的0.1%,最初因发现组织中含有大量脂质而被命名为“脂质细胞瘤”,后发现其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特性而更名为类固醇细胞瘤。2003年WHO将其划分为间质细胞瘤、间质黄体瘤及非特异性类同醇细胞瘤3种类型。目前认为该肿瘤来源于黄素化的卵巢间质细胞、卵巢门细胞或肾上腺皮质残迹等。临床常表现为高雄激素体征。本文通过对2009~201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收治的3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Sertoli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卵巢Sertoli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讨论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者19岁,初潮12岁,有闭经史,血清睾酮水平显著升高。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卵巢增大,约6 cm×5 cm。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中空小管、实心小管和条索状结构,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淡染,核圆形、卵圆形或葵花籽样,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未见坏死。肿瘤富于纤维间质,可见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分隔,其内未见Leydig细胞。免疫组化:α-inhibin、CD99、Calretinin、CK-Pan、vimentin(+),EMA、WT-1、CgA、Syn(-)。例2,患者46岁,月经规律。体检时行超声检查发现右卵巢增大,约6 cm×6 cm。镜下组织学改变与前述病例相似。免疫组化:α-inhibin、CD99、Calretinin、CK-Pan(+),EMA、vimentin、WT-1、CgA、Syn(-)。2名患者随访时间均为41个月,一般状况好,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卵巢Sertoli细胞瘤罕见且通常为良性,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做出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支持细胞样结构的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伴支持细胞样结构的子宫内膜样癌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伴有支持细胞样结构的子宫内膜样癌由支持细胞瘤样结构和经典型子宫内膜样癌组成,部分肿瘤细胞成巢状或索状排列,其间可见中空的小管状结构,类似卵巢支持细胞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ER和PR(+),CD99灶状(+),Ki-67阳性细胞数5%,而a-Inhibin、Cg A、Syn和CD56均呈(-)。结论伴有支持细胞样结构的子宫内膜样癌是罕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亚型,与卵巢的支持细胞瘤易混淆,应充分取材,仔细寻找镜下经典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结构,并结合免疫组化与子宫性索样肿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OSCCHT)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1例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组织进行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或呈岛状、梁状和条索状分布,部分形成滤泡样腔隙,内含嗜酸性液体,核分裂象常见.免疫组化:vimentin、EMA、CD99、CK(AE1/AE3)、Syn和CD56均(+),Ki-67增殖指数为60%,α-inhibin、TTF-1、TdT和CD45均(-).结论 OSCCHT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包括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卵巢肺型小细胞癌、转移性小细胞癌、卵巢原发性类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无性细胞瘤等.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多药物联合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复习11例GC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11例颗粒细胞瘤均为良性,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24~61岁,平均46.2岁。肿瘤直径0.8~6 cm,平均直径2.3 cm,均为单发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无痛性结节。组织学特点为无明显被膜,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胞质丰富,可见较多嗜伊红均质细颗粒。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NSE、S-100及CD68均为强(+),vimentin部分(+),9例不同程度TFE3(+);CK、CD34、SMA、GFAP和NF均为(-)。随访3个月~5年,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GCT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典型的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TFE3是诊断GCT有价值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儿型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婴儿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婴6例,女婴3例,中位年龄1.6个月。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肿块平均直径4.6 cm。8例为良性,1例为低度恶性;随访7例,2~3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HPC由丰富血管网及周围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梭形瘤细胞组成,血管扩张,大小不一,可呈特征性"鹿角状"薄壁分支血管,细胞密度大,核分裂象多,并可见坏死及钙化。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均(+),部分病例CD34、CD31、Ⅷ因子、CD99、bcl-2和actin(+),Ki-67增殖指数5%~30%,平均12%。结论婴儿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属少见软组织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是鉴别诊断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7例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例Sertoli-Leydig细胞瘤的平均年龄为31.00±13.52岁,均发生于一侧卵巢,平均直径9.93±6.58 cm.镜下Sertoli细胞排列呈管状或条索状,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为短杆状,胞质淡染或透明;性腺间质细胞排列密集,核浆比例较大,核染色深,细胞界限不清;两种细胞逐渐过渡移行.Leydig细胞单个或成簇出现于间质内,核小,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随访10~96个月,所有患者无瘤存活.结论 本病罕见,病理诊断尤其在术中冷冻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较少有术前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年龄轻,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术中冷冻明确诊断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1例GCT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细胞境界清楚,胞体宽大,胞浆丰富,充满大的嗜酸性颗粒,浸润性生长,瘤细胞S-100(+),PAS(+),VIM(+),CEA(-).结论 乳腺颗粒细胞瘤少见,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的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临床资料、观察HE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对病例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2例临床上分别表现为子宫内膜息肉及腺肌瘤。例1于息肉内见多样的形态改变,且细胞核级别高,部分细胞黄素化,免疫组化CD10、inhibin均(+);例2组织形态单一,于平滑肌束间见肿瘤细胞条索分布,细胞温和,可见核膜折叠或核沟,免疫组化CD10(-),inhibin散在弱(+)。结论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诊断需注意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其分化与成熟度可能具有预后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鞍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鞍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女性43岁.MIR提示鞍区占位,肿瘤向鞍上及海绵窦侵犯.镜下可见梭形细胞结构,局部细胞密度较高,可见红染无细胞区及退变,核分裂平均<2个/10HPF,细胞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CD34、CD99、bc1-2和vimentin (+),S-100和EMA(-).结论 发生于鞍区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罕见.由于其发病部位特殊,需将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相结合进行诊断,并注意与垂体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于秋萍  齐亚飞 《临床医学》2015,(4):15-17,127
目的:探讨卵巢无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8例卵巢无性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临床主要症状为下腹包块、腹痛腹胀,肿瘤大体为卵圆形或结节状,平均直径10 cm,包膜完整,粉红至棕褐色,切面实性分叶状,可见出血或坏死。镜下为单一的大细胞排列成巢片、团块状,由含有不同数目淋巴细胞的纤细的结缔组织将其分隔。免疫组化:PLAP和CD117均为膜阳性。结论卵巢无性细胞瘤发病率低,常发生于30岁以下,单纯性无性细胞瘤预后较好,而混合型无性细胞瘤预后差。掌握该肿瘤的特征性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对鉴别其他卵巢肿瘤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超微结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蝶鞍区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电镜超微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分别44岁和64岁,临床表现均为视力下降。MRI提示鞍区占位。组织学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散在或灶性分布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之间存在移行过渡。免疫组化:2例肿瘤细胞均vimentin、S-100、EMA、TTF-1和gelactin 3(+),CK、GFAP、INI1、Syn、Cg A和垂体激素等标记(-)。电镜见中间连接和少量桥粒以及灶性分布的束状中间丝。结论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是罕见的鞍区肿瘤,具有复发倾向。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下形态等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CFT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卵巢、腹腔、上肢和胃体。镜下特征为结节状胶原化纤维组织内伴特征性砂砾体或营养不良性钙化形成,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 (+),inhibin、CD117、Dog-1、CD34、SMA、CK、desmin、ALK-1和S-100均(-)。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CD4阳性细胞多于CD8阳性细胞。结论 CF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卵巢也是其发病部位之一,其诊断需要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注意与其他良性及中间性间叶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l例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大体及镜下组织病理学表现,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30岁.右侧单房性卵巢囊肿,18.5 cm×l6.5 emx2cm大小,囊壁厚薄不均;镜下囊内壁由多层颗粒细胞构成,部分囊壁可见散布实性成片的颗粒细胞;瘤细胞胞质稀少,核圆形、卵圆形,部分细胞有核沟.免疫组化:颗粒细胞α-inhibin、CD99和vimentin呈(+).结论 卵巢囊性颗粒细胞瘤较少见,正确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发现单纯一致的颗粒细胞、可见核沟及找到Call-exner小体或微滤泡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卵圆形或短梭形,胞质淡染,部分空泡状,成巢分布,呈多结节样生长,与周围卵巢组织有明显分界,局部区域有黏液样变性,血管丰富,部分细胞生长活跃,核分裂易见(5~7个/HPF),核沟不明显,未见Call-Exner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R、PR、Vimentin和α-inhibit阳性,Ki-67增殖指数25%~40%不等。结论: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肿瘤,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其临床病理特点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为36岁和37岁,平均年龄36.5岁;临床以腹胀、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组织由上皮样及梭形细胞组成,轻到中度核异型性,瘤细胞呈实片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部分小腔隙中含有红细胞。免疫组化:CD31、CD34和vimentin呈广泛强(+),上皮标记物CK(AE1/AE3)为(-)。结论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预后差,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IMT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IMT镜下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炎细胞组成,表现为黏液丰富区和富于细胞区,梭形和星芒状肿瘤细胞散在或束状排列,间质可见大量纤细扩张的小血管网形成。所有病例vimentin、SMA和Ig G(+),部分病例desmin和CD68(+)。2例目前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 IM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主要依据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