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苯对人体血液、神经及生殖系统的损害及其职业健康监护中的早期有效指标.方法 选择458例从事苯作业工人作为苯接触组,423例无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史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症状询问、内科、血常规、肝功能、肝胆胰脾B超等检查.结果 苯接触组神经衰弱症状、皮肤黏膜出血及女工月经异常的百分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苯接触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的检出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是反映苯对人体血液系统损害的早期重要指标.详细的神经、生殖系统症状询问是早期发现苯所致神经及生殖系统损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武汉铁路局2015年苯及苯系物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及接触水平,为控制职业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5例工务段和车辆段的苯及苯系物接触工人作为接触组,160例不接触苯及苯系物的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测定了作业环境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结果 现场共采集36个空气样本,检测结果均未超标.苯系物接触组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系物接触组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血压、心电图、腹部B超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业场所的苯、甲苯、二甲苯均未超标.血液系统损伤是苯系物对人体作用的早期重要指标,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及早的发现异常者,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太仓市职业卫生重点监管企业电焊作业人员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关的防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该市接触电焊工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数据,与当年非粉尘作业人员(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焊工尘组高血压患病率(26.5%)、肝功能异常率(8.76%)、X线胸片异常率(7.6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0)/FV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焊工尘组中肺功能指标随着工龄增加而降低,且5 a工龄组和≥5 a工龄组相比,FVC、FEV_(1.0)/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焊工尘能引起作业人员肺通气功能的改变,应加强对电焊工尘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毛叶挺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177-2179
目的探讨锰中毒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选择2011年某集装箱企业锰电焊作业工人96人作为暴露组,暴露组又按接触猛的剂量不同分为低、中、高接触组,分别为29、25和42人;再根据尿中锰含量分为低锰和高锰吸收组,分别为56和40人。以空气中锰为接触指标、尿锰为吸收指标。另选食品加工企业86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肝功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检测。结果尿中锰含量与年龄、性别、接触工龄均无相关关系(P0.05);不同接触组中尿锰分级构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3.663,P0.05);中、高接触组、高吸收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接触组、高吸收组胆碱酯酶(ChE)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接触组Ig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接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吸收组IgA、IgM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和高吸收组CD4、CD45百分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锰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肝和免疫功能指标可作为锰中毒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制鞋从业人员的苯及苯系物接触情况并探讨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对51家制鞋企业2 329名接触和不接触苯及苯系物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白细胞进行计数,通过调查从业人员年龄、性别、接触工龄等因素,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触苯及苯系物人员高血压、贫血、心电图异常、B超异常、尿常规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高血压、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7.72%、11.39%,并且接触组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为9.7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5,P0.01)。接触组中工龄≥5a的员工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均高于工龄5a的员工,女性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12.60%)明显高于男性(9.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触组患病概率和白细胞减少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应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和改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石油沥青烟对作业人员的危害情况。方法选择某市电器厂石油沥青工122人为观察组,同厂行政后勤人员149人为对照组,进行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肝功能方面,观察组ALT异常率为19.8%,明显高于对照组(9.4%),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TP,ALB、CLO、A/G的异常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指标方面,观察组WBC、RBC、PLT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WBC、PLT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RBC的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Hb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工龄间的各异常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沥青烟可能对作业人员肝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的改变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性苯接触作业工人血常规偏低结果,为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7月期间在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体检的2 000例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判断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不接触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和观察组(职业性苯接触作业),每组1 00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偏低结果以及观察组不同个体、企业特征血常规偏低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工人中性粒细胞为5.50%、白细胞计数为7.30%、血小板计数偏低检出率为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0%、4.90%、1.10%;随着工龄的不断增长,血常规偏低检出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私有、大型、橡胶和塑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工人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偏低检出率明显高于国有、集体、中型、小型、计算机相关制造业、印刷业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接触对工人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对于涉苯的私有、大型、橡胶和塑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以及工龄大的工人应重点进行职业病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室内装修油漆作业环境污染情况及其对油漆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04名从事室内装修的油漆作业工人和178名非接触苯作业的室内装饰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其工作环境中甲醛、苯及苯系物浓度和作业人员血常规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装修油漆工人作业环境中甲醛、苯及苯系物明显超标.204名油漆作业工人白细胞异常率(15.2%)及贫血发生率(5.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4%和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女油漆工人出现白细胞异常和贫血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油漆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3% vs8.1%,P<0.05;10.2% vs 3.5%,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工龄及接触水平是白细胞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室内装饰油漆作业现场污染较为严重,长期接触会影响作业工人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应加强其职业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某新能源材料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口腔面部健康的影响。方法 以某新能源材料厂436名在岗作业人员为接触组,另外8家企业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418名行政、后勤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口腔面部病变检出率和身体其他项目的异常检出率。结果 该新能源材料厂生产过程中存在镍及其化合物、钴及其化合物、硫酸、盐酸、硫化氢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各采样点检测值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人员口腔面部阳性体征检出率54.36%,对照组人员口腔面部阳性体征检出率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接触组面部皮肤、口腔、眼鼻、口咽部以及其他体检指标大多数项目的体检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接触噪声、镍、钴、硫酸、氢氧化钠、二氧化硫、硫化氢、过氧化氢等多种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口腔面部组织异常检出率高于其他作业人员(P <0.05)。随着工龄增长,接触组作业人员口腔面部异常检出率逐渐升高(P <0.05)。结论 新能源材料厂生产过程中存在镍、钴及其化合物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对人体口腔面部组织、呼吸系统及身体其他器官组织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新区企业使用低浓度苯的职业危害现状,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区内36家使用低浓度苯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进行检测和原材料挥发性组份分析,对203名接触低浓度苯作业工人和198名行政办公等不接触苯的工作人员行职业健康检查,将资料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低浓度苯接触者、不接触苯工作人员作业场所中苯浓度均小于实验室最低检出浓度;76份含苯化学物质样本挥发性组份分析苯的相对丰度0.9%~1.4%;接触低浓度苯作业人员、不接触低浓度苯工作人员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心电图等其他身体指标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低浓度苯作业人员白细胞计数低下率8.87%,高于不接触苯的工作人员的5.05%,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5)。203名苯接触者中,不同性别劳动者白细胞计数低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工龄延长其白细胞计数低下率也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P0.05)。结论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对劳动者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企业应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州市放射作业人员健康状况。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 以225名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作业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作为接触组, 按照性别及年龄1:1配对法, 选取某汽配厂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体检员工为对照组。接触组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进行放射作业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对照组按照与厂企约定的项目进行年度健康体检, 收集两组人员的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 接触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值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接触组肾结石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 血糖偏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放射作业对人体心血管系统、肝功能、血脂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应加强放射作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作业人员也须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某橡胶厂1,3-丁二烯(BD)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选择该厂BD作业人员200名作为接触组,同厂不接触BD的锅炉工人和行政人员89名作为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和对照组血常规主要指标水平。结果表明,接触组肝功能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B超异常率(脂肪肝、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胆石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心电图、高血压、高血脂、肾和胆囊B超异常、尿血阳性和白细胞降低(低于4.0×109/L)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或者女性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BD导致工人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男女工人均如此,男性更为明显。提示,长期接触低浓度BD,对身体各项指标的影响不大,但可引起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原因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苯及同系物对作业工人血中金属元素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85名接触苯及同系物的作业工人(接触组)和69名不接触苯及同系物的作业工人(对照组)血中锌(Zn)、铁(Fe)、铜(Cu)、锰(Mn)、钙(Ca)等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接触组血中Zn、Fe、Cu、Mn浓度低于对照组,Mn、Zn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e、Cu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钙浓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接触组与低浓度接触组之间Zn、Fe、Cu、Mn、Ca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接触苯及同系物使作业工人血中金属元素浓度发生改变,可能与苯的毒性对机体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在低浓度混苯(苯、甲苯、二甲苯)作业环境下,作业工人腹部超声影像上的变化。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选择接触低浓度三苯的作业工人170人作为接触组。另选其他非接触三苯的在年龄、工龄、性别等构成方面无显著差异的人员170人作为对照组。接触组和观察组均进行肝、胆、脾、肾部位的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苯接触组腹部超声结果异常检出率(38.23%)明显高于对照组(1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在肝肿大、脂肪肝、脾肿大、肾结石超声结果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工龄的延长,以上个指标的超声检出率增高。接触组11~20 a工龄段的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为40%,明显高于0~10年工龄组15.45%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接触低浓度混苯作业工人的肝、脾和肾的B超声像图均易发生改变,是混苯作业人员早期发现腹部损害,保护机体健康的一种较好的监护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职业病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肝脏健康的影响,为控制职业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89家企业接触有害因素人员1 275名为接害组,同时选取未接触有害因素人员338名为对照组,用连续监测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接触有害因素人员ALT水平及异常率(15.29%)明显高于未接触人员(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0,χ2=6.73,均P0.01);随接害年限的增加ALT水平及异常率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0,χ2=5.79,均P0.05);接触物理、化学混合因素人员ALT异常率明显高于接触单纯物理、化学因素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0,均P0.01);接害组男性ALT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χ2=18.92,P0.01)。结论房山区相关企业作业人员ALT异常率较高,职业病有害因素对肝脏有一定间接损害作用,应加强用人单位健康监护管理,做好必要防护,降低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职业暴露对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DMF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预防相关职业病的发生。方法选取2018年南通市7家存在DMF危害因素的企业213名在岗工人作为接触组,对该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同时选取2018年261名不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行政和后勤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健康检查。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人群中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肝功能异常率和肝功能检出值高于对照组,其中ALT、AST、GG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肝脏B超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不同工龄间,肝功能异常率和脂肪肝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F职业暴露可造成人体肝脏损害。建议加大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改善企业的通风设置,加强劳动者的防护措施,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徐鹏 《职业与健康》2013,29(4):432-434
目的 探讨制鞋业苯接触对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作用为制定苯中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南通市某制鞋企业接触苯作业的工人246人作为接触组,不接触苯作业的行政人员16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神经衰弱症状、血常规、心电图、B超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苯接触组神经衰弱症状(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人数分别为9.3%、7.7%、8.5%、6.9%,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心电图异常率为40.2%,显著高于对照组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B超异常率为4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检出率为13.8%,显著高于对照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鞋业苯作业工人多个系统均可出现比较明显的职业危害,需要加强职业危害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监护,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孙玉敏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105-2106
目的探讨小型家具厂接触苯及苯系物对从业人员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对418名接触苯及苯系物和367名不接触苯及苯系物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血常规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接触苯及苯系物人员白细胞减少78例(18.66%),血小板减少43例(10.29%),对照组分别为38(10.35%)、29例(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触苯及苯系物对从业人员血常规改变有直接作用,且与接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加油站主要化学性危害因素及分布特征,为职业病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广东省某市124家加油站,并对这些加油站进行职业卫生调查,检测作业场所有害化学物,组织124家加油站的860名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加油工与收银员接触的各化学性有害因素的差异;用偏相关分析检验销售量与化学物浓度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作业人员苯接触浓度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不同性别作业人员体检结果的职业相关异常率差异用Fisher确切检验分析。结果加油工接触的正己烷(t=-5.899,P0.05)、正戊烷(t=-7.942,P0.05)、异戊烷(t=-9.805,P0.05)、正庚烷(t=-2.672,P0.05)、溶剂汽油(t=-3.551,P0.05)的浓度高于收银员;95#汽油销售量与现场作业人员接触的苯(r=0.161,P=0.002)、正己烷(r=0.114,P=0.029)、正庚烷(r=0.102,P=0.049)浓度存在显著相关;98#汽油销售量与现场作业人员接触的苯(r=0.143,P=0.006)、正己烷(r=0.136,P=0.009)、正戊烷(r=0.144,P=0.006)、异戊烷(r=0.117,P=0.027)浓度存在显著相关;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12.9%的作业人员出现职业相关异常,职业禁忌证发生率为1.9%,且不同性别的作业人员体检结果的职业相关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油站作业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苯、正己烷、正戊烷、异戊烷、正庚烷、溶剂汽油接触,接触化学物的浓度与岗位、油品销售量相关,且各化学危害因素对不同性别的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噪声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为更好地保护噪声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某油田噪声作业人员2 261人为噪声组,以该油田既往无噪声接触史的机关、后勤服务人员1 258人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合噪声监测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噪声组胆囊疾病、肝功异常、肝囊肿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高尿酸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噪声接触工龄、强度均无相关性(r=0.011~0.040,P0.05)。噪声组慢性结膜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噪声接触工龄均呈负相关关系(r=-0.091~-0.109,P0.01),与噪声强度均无相关性(r=0.022~0.034,P0.05)。噪声组神经衰弱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噪声接触工龄无相关性(r=0.032,P0.05),与噪声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082,P0.01)。噪声组心电图异常、血压升高、脂肪肝、体质指数异常、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听力损伤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噪声接触工龄、强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082~0.267,P0.01)。结论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听觉、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神经等系统均存在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