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形态、信号、骨质破坏情况、增强特点及分型。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颈椎1例、胸椎15例、腰椎2例。10例肿瘤经椎间孔或破坏相邻骨质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MRI显示T1WI呈等信号11例、混杂信号5例、稍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3例、混杂信号5例。5例肿瘤内部可见点片状脂肪信号,T1WI、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18例均明显强化。Ⅰ型(病变局限于椎管内)8例(8/18,44.44%),Ⅱ型(病变呈哑铃状突至椎管外)10例(10/18,55.56%)。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脂肪瘤CT,MRI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管内脂肪瘤的CT、MRI等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CT、MRI扫描所见分析。结果:维管内脂肪瘤CT表现为低密度,CT值为-20 ̄-100Hu之间;MRI检查表现除T1加权相为高信号,T2加权相为中等信号或高信号外,与脊髓交界融合处可有一低信号带等重要标志。结论:维管内脂肪瘤早期确诊困难,手术疗效与确诊早晚呈正相关系。无痛性脊髓压迫病史+CT、MRI特征性改变,可作为早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9例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10例,颈胸段4例,胸段5例;胸段脊髓内1例。所有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15例呈“脊髓嵌入征”。所有病变未见强化。4例合并其他脊椎畸形。结论根据病灶典型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及好发部位,MRI能在术前正确地诊断肠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毛细血管瘤多由于胚胎早期发育异常,是椎管内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胸段,根据部位可分为硬脊膜外,硬脊膜下(包括脊髓内)两种.临床正确诊断较困难,多误诊为椎管内其它肿瘤.MRI及MRA多能提示脊髓受压、水肿及其病变本身的影像特征,且在能排除脊髓AVM样改变时应考虑到本病.作者收集了近几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 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1例椎管内表皮样囊肿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8例,诊断准确率85.7%;MRI表现T1WI呈均匀等信号9例、均匀低信号6 例、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5例、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8例肿瘤边缘可风脂肪信号;T2WI呈高信号18例、等高信号3例,19例肿瘤边缘可见环殂等低信号囊壁;17例行增强扫描,3例肿瘤周围可见轻微强化,14例无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术前椎管内表皮样囊肿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原发少见肿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椎管内少见肿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2001~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椎管内少见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在椎管内的海绵状血管瘤4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淋巴瘤4例,2例呈等T1、长T2信号,另2例呈略短T1或等T1、略长T2信号,2例病变见椎体以及附件破坏;血管脂肪瘤3例,T1WI呈不均匀低到等信号,其内夹杂少量高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病灶内见小点条状流空低信号;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1例,病变呈“钳状”包绕脊髓,T1WI和T2WI上均为等信号。以上病变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结论:MRI对椎管占位病变的定位以及定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能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最后确立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完整的病理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0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位置、形态、MRI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结果 10例椎管内病变中9例位于胸腰段,1例位于骶部;8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髓内;多数病灶长度少于3个椎体(8/10)。MRI平扫T1WI上4例病变呈稍低、等信号,6例呈高、稍高信号;T2WI上病变均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3例病变边缘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1例患者行DWI扫描,病变表现为高信号。结论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HAML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HAM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发病症状、肿瘤标记物、肝背景情况;分析病灶在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影像表现,包括数量、大小、部位、脂肪成分、强化方式、供血动脉、肿瘤内血管。结果 7例HAML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43.8±8.2岁。7例中除1例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其余均见于正常肝背景。5例为上皮样HAML,2例为非上皮样HAML。4例只行双期增强CT检查,1例只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增强CT及MR检查。4例在CT或MRI可见脂肪成分,在CT上表现为明显低密度区,CT值约为(负43-负49HU);在MRI上表现为瘤内勾边效应。6例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例表现为动脉期高强化及延迟强化。5例可见增粗的肿瘤供血动脉,4例可见肿瘤内网状、扭曲走行的血管影。结论 CT或MRI发现肿瘤内脂肪成分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HAML。对于无脂肪成分肿块,需结合临床病史及穿刺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椎管内脊索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对9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索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椎管内脊索瘤中4例位于颈段,3例位于腰段,2例位于胸段。8例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不规则形实质肿块,伴有相邻骨质破坏。T1WI均匀稍低信号,T2WI蜂窝状高信号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呈蜂窝状。1例为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梭形实质肿块,相邻骨质未见异常改变,T1WI均匀稍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增强后轻微强化。结论椎管内骨源性脊索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术前诊断有重要作用。非骨源性脊索瘤暂缺乏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共17个肾EAML病灶的CT、MRI特征(9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分析内容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信号、强化模式等情况。结果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其中11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位于髓质内者1例,位于皮质与髓质多发者1例;病灶直径8~154mm,平均(63.0±47.0)mm,均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14个病灶边界清楚(显示楔征6个、皮质掀起征5个),3个边界不清;7例病灶富脂肪,6例乏脂肪。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均稍高于肾皮质;增强扫描示皮质期病灶实质明显强化11例,髓质期强化减退9例,髓质期持续强化2例;5例显示黑星征。MRI平扫实质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1例显示黑星征。结论肾EAML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相应病理组织学基础。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3例和5例。其中7例作平扫和动、门双期螺旋CT增强扫描,1例只作平扫和平衡期增强CT扫描,2例同时加作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肝脂肪瘤CT平扫低密度,CT值-79~-92HU,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其中1例作MRI扫描,表现为T1、T2均呈均匀高信号;T1脂肪抑制呈低信号。光镜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组成。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4例为单发肝内瘤灶,1例为肝内多发并双肾病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平扫,表现为病灶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密度和低于肝组织密度的软组织区域,CT值由-83~ 41HU;动、门双期CT扫描,病灶非脂肪密度部分明显强化,高于周围肝组织,延迟期则等于或低于肝实质密度,其中2例见动脉期病灶周围肝静脉“早显”。脂肪密度区域则无明显强化。1例同时作MRI扫描,对应CT脂肪密度部分表现为T1、T2不均匀高信号,用脂肪抑制序列扫描T1高信号变为低信号。光镜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血管和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织组成。结论 肝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具明显特征性,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在术前对其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后颅窝及椎管内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5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2例有明确家族史.MRI共发现32个强化瘤体,其中小脑4个,延髓7个,颈髓10个,胸髓4个,腰髓7个;10个瘤体为单纯结节无囊变,22个伴有囊变,实性瘤体直径范围0.4~1.5 cm,平均直径0.58 cm.结论 椎管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大多与发生在小脑半球的"大囊小结节"类似,因血供极丰富而强化明显,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其他椎管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少见椎管硬膜外占位病变的MRI 特征.方法 对7 例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椎管硬膜外占位的MR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硬膜外脓肿表现为多房样占位,形态较规则,T1WI 等、低混杂信号,T2WI 病灶呈高信号,房间隔低信号.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T1WI 均匀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其内夹杂小点及小条状低信号呈蜂窝状改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硬膜外长梭形占位,信号均匀,T1WI 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轻微强化.椎管内白血病浸润表现为硬膜外大范围长条状异常信号与硬膜外脂肪组织交杂存在,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血管周细胞瘤表现为硬膜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T1WI、T2WI 均为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多囊状异常信号,状如葡萄串,大小不等,信号均匀,T1WI 呈低信号,T2WI 高信号,囊间隔T1WI、T2WI 均呈等偏低信号.结论 MRI 对椎管内硬膜外占位具有定位价值,对少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18.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磁共振表现(6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脂肪瘤是由血管及脂肪组织构成的常见的良性肿瘤[1],常发生于躯干及肢体皮下组织,发生于椎管内的比较罕见,国外报道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0.04%~1.2%,占所有椎管内硬膜外肿瘤的2%~30/[2-5].本病由Berenbruch于1890年首次报道,截至目前,国外报道约100例[6-7],国内报道不足40例,文献报道以个案为主[8].该病分为两种亚型:非浸润型和浸润型,前者占绝大多数,常局限于硬膜外,后者常浸润周围组织,尤其是椎体骨组织[9-10].本文收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6例患者,对该肿瘤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回顾国内外文献,以期提高正确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患者的CT(n=10)、CTA(n=2)、MRI(n=7)、MRA(n=1)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单发病灶14例,多发1例。10例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7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病灶内T1WI、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为低信号,3例反相位T1WI肿瘤内信号较同相位降低;T2WI呈环形高信号假包膜4例。CT、MRI表现为"中心明显强化血管征"的患者为7、3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延迟强化"、"快进快出"的患者数分别为6、2、2例,1、6、0例。2例CTA、1例MRA均表现为动脉供血、肝静脉或肝静脉分支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 肝脏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