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例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的病理标本,对其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例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患者(46岁),B超发现双侧盆腔包块,半年前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NLL-M2)。光镜下,可见双侧卵巢及宫颈肿块内中等大小相对一致的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细胞质少,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间可见少量未成熟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MPO、CD43、CD117、Ki-67(30%+)。结论: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十分罕见,形态学易与其他小细胞肿瘤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粒细胞肉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宫颈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罕见的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宫颈粒细胞肉瘤以宫颈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PO、CD15、CD68和溶菌酶(+)。结论宫颈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仅凭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瘤、ES/PNET、小细胞癌等。了解其本质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进行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原发性肝H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影像学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HS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者均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影像学示肝右叶占位。镜下肿瘤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区域瘤细胞黏附性差;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部分呈泡沫状或充满微空泡;亦可见多核瘤巨细胞,部分瘤巨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背景中常见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反应性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68、CD163和lysozyme(+);CK、Her Par-1、AFP、HMB45、CD3、CD20、CD1a、CD21、CD35和MPO均(-)。结论肝H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仅从组织形态学上难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等相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还依赖于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结果。目前对组织细胞肉瘤尚无统一的确切的治疗方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3例组织细胞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病变分别位于胸椎、上颌骨及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影像学表现均为溶骨性改变伴周围软组织肿块.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体积大、圆形或隋圆形,局灶可见梭形细胞,大部分区域瘤细胞黏附性差;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部分呈泡沫状或充满微空泡,部分瘤巨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可见偏位,部分可见增大的核仁,核分裂易见;亦可见多核瘤巨细胞;背景中常见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反应性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68(KP-1及PGM1)、lysozyme和CD163(+),CK、HMB45、CD3、CD20、CD1a及MPO(-).结论 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单从组织形态学上难与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还依赖于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结果.目前最佳治疗方案不统一,预后多数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均因偶然发现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瘤组织由较一致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散浸润,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短梭形及不规则形等,部分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核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MPO和CD43(+),而CD3、CD20、CD30、CK、EMA和E-cad均(-).随访2例,1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另外1例失访.结论 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12例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组织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2例患者均以阴道出血为主诉,中位发病年龄48.3岁,平均生存时间是23.1个月。病理特点为小细胞癌成分合并原位或浸润性的腺癌或鳞癌成分,发病时多已侵犯宫颈间质深层,小细胞癌成分示免疫组化染色Syn、Cg A、CD56弥漫(+)。治疗选择手术及放、化疗。结论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预后差,确诊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目前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尚无统一定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LHM)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LHM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文2例LHM均出现胸痛。光镜下见瘤细胞呈圆形、短梭形及梭形,大小不等,弥漫分布。肿瘤组织中见非典型的纤维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电镜下瘤细胞表面见少量较细长的蓬发样微绒毛,胞质内见较多张力微丝。免疫组化示vimentin、calretinin、CK、抗间皮抗原、CD68和EAM均(+)。结论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恶性肉瘤样间皮瘤,其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需与恶性淋巴瘤、恶性胸腺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肾透明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2例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温和的卵圆形上皮样或梭形透明细胞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可见多量纤维间质分隔,并伴有特征性的"鸡爪样"小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bcl-2、EGFR、CD117、CD99和CD10(+),S-100、CK、EMA、desmin、SMA、CD34和P504S(-)。结论肾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尤其应注意与肾母细胞瘤和中胚层肾瘤鉴别。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其他肾脏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淋巴结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结原发性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指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2例肿瘤均位于颈部淋巴结,光镜检查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细,少数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及vimentin( ),CD21、CD34、CK、CD45、SMA及HMB45均(-)。电镜下瘤细胞胞质有大量长指状突起,无桥粒连接及Birbeck颗粒。结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电镜及免疫组化,并应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梭形细胞癌及其他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PEA)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镜下显示瘤组织大部分以梭形细胞为主,弥漫片状分布,形似纤维肉瘤,可见瘤细胞形成的空泡状单细胞性血管腔,部分呈上皮细胞巢状结构的区域见瘤组织呈条索状分布,背景广泛黏液样变,坏死及核分裂易见,并伴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和CD31(+),EMA少量灶性(+);Ki-67增殖指数不均一,梭形细胞区20%~70%。结论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高度恶性,预后不良。需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纤维肉瘤、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分化腺癌、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小肠粒细胞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如勇  吴运谨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09-411,I108
目的探讨小肠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小肠粒细胞肉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小肠粒细胞肉瘤的特点是肿瘤浸润呈膨胀性生长,原组织构架可保留,组织常无广泛破坏;临床上表现为肠梗阻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结论小肠粒细胞肉瘤常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同时或在其后发生;罕见的情况下,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开始出现之前形成。嗜酸性粒细胞的存在,常高度提示为小肠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MPO、CD43、Lys和CD99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8岁。因结婚3年未孕于2005年10月11日到我院妇科就诊,发现宫颈不规则肿物3cm×3cm×3cm,怀疑宫颈癌,取活检送病理。病理检查:取灰白小组织4块,大小各为0.8cm×0.5cm×0.3cm,镜下示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呈弥漫性浸润,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可见1至多个核仁,有少量胞质,肿瘤细胞间可见较多量单圆核嗜酸粒细胞,表皮已溃破。免疫组化:LCA、KER、S-100、CD20、CD3均阴性,CD15(+)、MPO(+)。诊断为宫颈粒细胞肉瘤。血常规:WBC2.4×10^9/L,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4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的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诊断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大体形态均为多发结节形,例1为囊腔形与结节形混合存在。镜下2例瘤细胞均为圆形或短梭形,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螺旋状结构排列。例1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30个/10HPF,局部可见囊性结构。结节周围局部可见纤维囊壁结构,考虑为向空洞形态转变中。2例免疫组化CD10、PR均为(+),例1 ER(+)。2例免疫组化CD117、SMA、S-100等均(-)。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非常罕见,当结节形、囊腔形及空洞形结构混合存在时,给病理及临床医师带来更大挑战。诊断需充分了解病史,合理应用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5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呈巢状、旋涡状和席纹状排列,细胞边界不清,呈合体状,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点彩状或空泡状,有小核仁。瘤细胞间常混有大量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CD21、CD23、CD35阳性。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较困难,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须依赖于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放疗后发生的血管肉瘤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继发于乳腺癌放疗后的血管肉瘤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例1女性,71岁。乳腺癌放疗后8年,局部表面皮肤暗红色。巨检见2处质硬区,质硬区体积为1.5 cm×1.5 cm×1 cm和1 cm×1 cm×0.8 cm;切面均为灰白、黄色,质韧。肿瘤主要位于皮下,累及实质组织。瘤细胞呈短梭形,异型性明显,不规则裂隙状、腺样排列,侵及表皮。免疫组化:CD31、CD34、ERG和Fli-1等阳性。例2女性,69岁。乳腺癌放疗后9年,乳腺内侧和乳晕之间发现直径7 cm大小的瘀斑,其他临床病理特点与例1相似。结论放疗后乳腺血管肉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形态欠典型,呈多样性,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其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乳腺血管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宫颈ASP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分别为23、13及25岁,均因异常阴道出血而就诊。肿瘤最大直径分别为2.5、3和2.8 cm。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巢团样或器官样结构,间隔以纤细的纤维血管分割;部分肿瘤细胞团呈假腺样结构。肿瘤细胞PAS染色均可以发现耐淀粉酶消化的嗜酸性颗粒以及针状与杆状结晶体。免疫组化示3例瘤细胞TEF-3、NSE和vimentin均(+),其中2例PR局灶(+)。3例患者随访21~57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宫颈ASPS病理诊断依赖于特征性组织学表现、PAS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以及特异性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改变。与软组织ASPS相比,宫颈ASPSs症状出现早、体积小,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颈Müllerian腺肉瘤(MA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宫颈MAs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查,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例瘤组织上皮成分为宫颈管腺体,腺体成裂隙状,间质细胞分布不均,在腺体周围呈袖套样分布,伴轻~中度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7个/10HPF。免疫组化间质细胞ER和PR(+),SMA、desmin和CD10部分(+),h-Caldesmon(-)。结论宫颈MAs较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和确定异源性成分,组织中有无间质过度生长和肌层浸润影响患者预后,也是临床术式选择和是否辅助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髓系肉瘤(M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婴幼儿皮肤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形态、免疫标记及鉴别诊断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婴幼儿皮下见孤立性无痛性肿物,形态学显示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中大量瘤细胞浸润,弥漫成片,中等大小,胞界不清,浆少,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厚,染色质呈颗粒状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PO、CD34、CD117均阳性,Ki-67(约30%+),CD3、CD7、CD20、CD30、TdT等均阴性.结论 发生于婴幼儿皮肤的孤立性髓系肉瘤较少见,大多数预后很差,但部分经积极治疗后可获得较长生存期.组织学上须与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尤文(Ewing)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3岁和56岁。肿物最大径分别为4.4 cm和4 cm。2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片状排列,局部略呈车辐状、束状、旋涡状,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vimentin、CD21和CD23均(+),CK(-);例1 EMA(+),CD35(-),EB病毒(+);例2 CD35(+),EMA(-),EBV(-)。例1放弃治疗,随访2个月,目前带瘤生存;例2接受了肿物扩大切除,术后25个月复发,拒绝再次手术,目前带瘤生存32个月。结论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非常罕见,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及EB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肺SFT伴肉瘤变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57岁。因畏寒、发热2个月余,干咳10余天入院,胸部CT示左下肺病灶,体积9.5 cm×6.3 cm×5.5 cm,境界清楚。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下肺脏层胸膜下,表面光滑,质地较硬。镜检:肿瘤大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大片玻璃样变的胶原和分支状血管构成,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成血管外皮瘤样,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密集,异型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4/10HPF,并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CD34++、CD99+++、Bcl-2++、CD117-、Des-、SMA-、S-100-、CKpan-,Ki-67增殖指数细胞密集区高达50%。病理诊断为肺SFT伴局部肉瘤变。术后随访16个月,一般状况良好。结论:SFT肉瘤变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与肺部其他恶性间叶源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