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小檗碱胃黏附微球,评价其体外释药及体内外黏附性能。方法以卡波姆为黏附材料,采用液中干燥法方法制备黏附微球,测定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体外释药速率评价微球缓释效果,以滞留率为指标考察微球的黏附特性。结果 3批小檗碱胃黏附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50±29)μm,平均载药量为19.0%(RSD=3.4%),平均包封率为83.1%(RSD=8.2%);制备的小檗碱胃黏附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小檗碱胃黏附微球组在离体大鼠及大鼠体内2 h后胃黏膜表面的黏附滞留率分别为(89.8±4.8)%和(75.0±7.1)%,明显高于对照组小檗碱微球的(75.8±5.2)%和(60.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卡波姆为材料制备的小檗碱胃黏附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和体内外黏附性能。  相似文献   

2.
吴雨佳  王令充  张雯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9,50(20):4896-4903
目的利用白及多糖(BSP)的生物黏附性,与海藻酸钠(SA)混合作为复合载体,以具有缓释特性的三七总皂苷(PNS)分散体作为包封药物,制备具有生物黏附性的PNS-BSP-SA复合微球。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并优化处方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粒径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溶胀性能测定、体外黏附性能评价、体外释放研究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PNS-BSP-SA复合微球圆整度较好,表面粗糙不平有褶皱,粒径分布较窄,PNS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微球中。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微球工艺稳定,重现性较好,与直接加入PNS原料药制备的微球相比,PNS分散体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均明显增加,分别为10.34%、51.25%、82.21%,而PNS原料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得率分别为4.04%、12.16%、61.35%。BSP的加入增加了SA微球的溶胀性能,明显增加了其在大鼠胃部的滞留率。PNS-BSP-SA复合微球中人参皂苷Rg1的释放较PNS原料药缓慢。结论 BSP增加了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将PNS制备为分散体,提高了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并使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载左金丸总生物碱的壳聚糖包裹明胶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并考察其释放和胃黏附特性。[方法] 制备胃黏附微球,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通过转篮法测定微球体外释药性能,将微球黏附于大鼠胃黏膜上测其体外生物黏附性。[结果] 微球载药量测定结果:盐酸药根碱2.768 mg/g,盐酸巴马汀3.986 mg/g,盐酸小檗碱21.920 mg/g,吴茱萸碱1.449 mg/g,吴茱萸次碱0.954 mg/g。5种生物碱在8 h内持续释放,微球的胃黏附百分率为89.33%。 [结论] 壳聚糖交联的载左金丸总生物碱微球具有较好的释药性及胃黏附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天麻素淀粉微球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鼻黏膜黏附特性与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复乳化交联法制备天麻素淀粉微球,以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均匀设计法优化天麻素淀粉微球的处方工艺;选择蟾蜍上颚黏膜为评价模型,黏膜平均滞留时间为指标,评价天麻素淀粉微球的黏膜黏附力;以天麻素原料药为对照,采用浆法,进行天麻素淀粉微球体外释药实验,计算累积释药率,并用不同释放模型拟合体外释药曲线,综合考察天麻素淀粉微球的释药特性。结果优化后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条件:天麻素2.0 g,淀粉4.5 g,液体石蜡100.0 m L,Span 80用量3.5 g,ECH 5.1 m L,制备温度40℃,搅拌速率1 000 r/min。天麻素淀粉微球的平均粒径为(47.69±1.92)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9.78±0.70)%和(35.72±3.28)%;无黏附性粉末的平均滞留时间为(176.92±23.25)s,折算为人体鼻黏膜滞留时间仅为20~30 min,而天麻素淀粉微球的平均滞留时间延长至(944.33±68.29)s,折算为人体鼻黏膜滞留时间约为3 h;天麻素淀粉微球3 h累积释药达90%以上,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t50为40.08 min,t90为245.73 min。结论采用复乳化交联法,按所选处方工艺制备可得粒径均匀、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的天麻素淀粉微球;所得微球具有良好的黏膜黏附与缓释性能,可保证天麻素在微球鼻腔滞留期间平缓释放,并基本释药完全。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7,(2)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胃漂浮缓释微球。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基纤维素质量浓度、药辅比(延胡索乙素/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载药量、产率、释放度、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再进行体外评价。结果最佳条件为乙基纤维素质量浓度4 mg/m L,药辅比3∶4,聚乙烯醇质量浓度0.5 mg/m L。所得微球圆整均匀,无黏连现象,平均粒径518.5μm,产率(79.84±4.46)%,包封率(94.06±0.52)%,载药量(40.31±0.22)%,并均能立即起漂,持续12 h。缓释12 h时,其释药量达90%。粉末休止角23.66°,堆密度0.452 g/m L,显示出良好的流动性。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所制备的延胡索乙素胃漂浮缓释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高,漂浮和缓释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胃漂浮型缓释微丸的制备与体外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生物黏附性和缓释特征的葛根素胃漂浮型微丸.方法:制备葛根素海藻酸钙微丸,考察处方中的硬脂酸镁和甲基纤维素以及微丸表面壳聚糖处理对微丸的载药量、人工胃液中的漂浮百分率和释放度的影响.结果:硬脂酸镁用量对微丸漂浮百分率影响显著.含量为2%时漂浮率高.微丸的载药量随甲基纤维素用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甲基纤维素和壳聚糖均可调整葛根素胃漂浮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度.结论:初步建立葛根素胃漂浮型缓释微丸制备方法,为进一步体内吸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阿昔洛韦明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阿昔洛韦明胶微球,通过考察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优化处方工艺。结果:该工艺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其平均粒径为21μm,粒径分布均匀。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15.3%、80.5%。12min体外累积释药量达95.2%。结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明胶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缓释疫苗微球。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为载体,醋酸乙酯为有机溶剂,采用W/O/W溶剂扩散法制备PELA疫苗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散射技术测定其粒径分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研究微球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稳定性;BCA法测定疫苗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同时考察疫苗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所得微球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38μm,疫苗微球载药量为5.12%,包封率达75.25%;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结构稳定; 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疫苗微球前3 d以Higuchi方程(r=0.997 7)释放,3 d后则以零级恒速释放(r=0.992 2),28 d累积释药量为69.10%。结论以PELA为载体的疫苗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阿司匹林鼻粘膜给药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并评价其体外质量。方法: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对苯二甲酰氯为交联剂,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空白微球,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球,并对其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粒径在20~100 μm,平均粒径为53.54 μm,载药量16.65%,包封率92.5%,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便,各种因素较易控制,重现性好,载药量与包封率均较高,符合鼻腔给药微球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刘衡  龚莉  马滔  王春龙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3):1809-1811
 目的研制氨来诺口颊黏附片,考察其生物黏附性和体外释药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和卡波姆作为黏附性材料以不同配比制备氨来诺口颊黏附片,用自制黏附力测定装置测定其体外黏附力,网碟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结果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和卡波姆(17∶8∶3)为黏附材料的处方制得的口颊黏附片较好。结论口颊黏附片的生物黏附性与体外释药行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调整处方可筛选出生物黏附性和体外释药均较理想的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