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映霞  许腾  田俊生  秦雪梅 《中草药》2021,52(3):736-743
目的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柴归颗粒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柴归颗粒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柴归颗粒(8.3 g/kg)组,给药1 h后造模,持续28 d。收集大鼠肠道内容物,提取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栖热菌门(Therm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栖热菌属Therm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青枯菌Ralstonia、纤毛菌属Leptothrix、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相对丰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归颗粒可调节CUMS大鼠肠道菌群的构成,显著回调栖热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水平(P<0.01),显著升高栖热菌属、不动杆菌属、甲基杆菌属、青枯菌属、纤毛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相对丰度水平(P<0.01)。结论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参与精氨酸代谢途径的肠道菌群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从蚕沙含有的微生物角度探讨其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ADH,CRP及空肠中AQP3的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鼠粪便及蚕沙药材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DH,CRP含量明显升高(P0.05),AQP3含量明显降低(P0.05),给予蚕沙后ADH,CRP,AQP3均回调。大鼠粪便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指数最低;同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门到属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且模型组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明显增加(P0.05),而Marvinbryantia菌属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低、高剂量组变形菌门明显降低(P0.05),蚕沙低、中、高剂量组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明显降低(P0.05),且蚕沙高剂量组毛绒厌氧杆菌属、Intestinimonas、Marvinbryantia明显增加(P0.05);蚕沙药材测序显示,勒克菌属、泛菌属、短状杆菌属、西姆惠菌属、哈特曼杆属、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橙单胞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在蚕沙药材中相对丰度高,而在大鼠粪便中基本不存在或存在较少。因此,蚕沙可能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发挥治疗湿阻中焦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蚕沙药材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药膳糊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药膳糊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蒙脱石散组、参苓白术汤剂组、参苓白术药膳糊组,每组6只,正常组大鼠正常饲养,余鼠以高乳糖联合水平台站立方法制作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应给药治疗7d。治疗结束后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大鼠粪便菌群变化。结果 造模后正常组大鼠体重显著重于其他组(P<0.05)且造模大鼠腹泻率为100%。治疗7d后,参苓白术药膳糊组大鼠体重显著重于其他造模组(P<0.05)。在门水平,参苓白术药膳糊可以显著增加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丰度,降低疣微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在属水平,参苓白术药膳糊可以增加乳杆菌属、异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降低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阿克曼菌属、螺杆菌属、颤螺菌属、副拟杆菌。结论 参苓白术药膳糊可以改善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中有益菌丰度,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补肺健脾颗粒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英  王玺坤 《中医药学刊》2001,19(4):377-377,401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金郁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给予金郁小柴胡汤口服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标本及症状量表信息;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收集粪便标本,将标本送检。分析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表、粪便标本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壁增厚缓解,各项症状评分降低。慢性胆囊炎患者肠道菌群属水平排名前10的OTU分为拟杆菌属、普氏栖粪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布劳特氏菌属、小杆菌属、罗斯氏菌属、Subdoligranulum、毛螺菌属。健康组排名前10的属水平OTU分别为拟杆菌属、普氏栖粪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巨单胞菌属、Subdoligranulum、Agathobacter、罗斯氏菌属、小杆菌属、双歧杆菌、毛螺菌属。治疗前后慢性胆囊炎患者粪便标本中Patescibacteria超门、硝化螺旋菌门的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后菌属降低可能与硝化螺菌属、Saccharimonadales目比例降低有关。治疗前后慢性胆囊炎患者奇异菌科、伊格尔兹氏菌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调节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四君子汤对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及益生菌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电图及TTC、HE染色确定心肌梗死情况,HE染色检测肠黏膜结构变化,治疗前后超声评估心功能,并于治疗后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心肌HE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较假手术组数量减少,细胞形态萎缩,肌纤维疏松;结肠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绒毛萎缩、粘连,隐窝减少、排列不规则,腺体正常结构消失、呈空泡状。超声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明显变薄,心腔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少(P0.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大鼠LVEDd、LVESd显著减少(P0.001),LVEF显著增加(P0.001)。测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衡:在门分类水平,表现为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01),拟杆菌门及疣微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01,P0.05);在属分类水平,表现为乳杆菌属、厌氧芽孢杆菌属丰度显著减少(P0.001,P0.05),Muribaculaceae_norank菌属、艾克曼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大鼠肠道菌群失衡显著改善:在门分类水平,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增加,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5);在属分类水平,乳杆菌属、厌氧芽孢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Muribaculaceae_norank菌属丰度显著减少(P0.05)。结论四君子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及相关性。方法招募59例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分为肥胖1(FAT1)组35例(HbA1c<6%)及肥胖2(FAT2)组24例(HbA1c 6%),并招募29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获取肥胖组及对照组新鲜粪便,提取肠道菌群总DNA,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均上升。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及小类杆菌属(Dialister)肥胖组比例低于对照组(对照组>FAT1组>FAT2组,P<0.05),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对照组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孕期“恐伤肾”对仔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预测其关键菌群及差异代谢功能。方法:基线一致的已孕0.5 d 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恐应激组,两组于孕18 d采用悬尾实验、糖偏好实验评价造模效果。仔鼠延续母鼠分组,在5周龄行悬尾试验、高架实验评价仔鼠情绪,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仔鼠肠道菌群。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恐应激组孕鼠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糖偏好率显著降低(P<0.05);恐应激组仔鼠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高架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显著减少(P<0.05)。两组仔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物种结构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组比较,恐应激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显著升高(LDA>4.0,P<0.05),菌属方面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嗜果胶拟杆菌属(Bacteroides pectinophilus)显著降低(LDA>4.0,P<0.05),瘤胃球菌UCG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儿推拿联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脾虚型非感染性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福建省儿童医院的60例脾虚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以推拿联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患儿单纯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肠杆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数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数值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菌群指数丰富度指数(Chao1)以及多样性指数(Shannon)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推拿联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脾虚型非感染性腹泻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肾俞"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炎性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艾灸组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弗氏完全佐剂(CFA)复合造模方法复制AA模型。艾灸组于"足三里""肾俞"进行艾灸干预,每穴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1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肠道菌群。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TUs数目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OTUs数目增多(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impson指数升高、Chao1和Ace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Chao1、Ace指数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未分类的梭状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普氏菌属、未分类的普氏菌属及未分类的紫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未分类的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未分类的梭状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未分类的普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未分类的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肾俞"能够改善AA大鼠关节症状,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高通量16S r DNA测序,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失眠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失眠患者6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化火组22例、心脾两虚组17例、阴虚火旺组26例,健康体检者47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16S r DNA测序方法分析患者便菌群结构,QIIME软件与R语言stats包等分析菌群差异。结果共得到1226个不同的基因序列分类单元(OTU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OTUs共180个(P0.05),表明样品有丰富的菌落。肝郁化火组、阴虚火旺组测序序列的定位个数多于心脾两虚组及对照组(P0.05)。非加权Uni Frac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显著大于组内差异,表明分组有意义(R=0.103,P=0.002),提示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失眠不同证型高度相关。属水平在不同组间明显差异共57个属(P0.05),所有物种水平不同组间明显差异共115个物种(P0.05)。对照组优势菌属包括: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梭菌属(clostridiumⅪ、clostridiuumⅩⅧ)、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肝郁化火组优势菌属包括: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nifractor)、埃格特菌属(eggerthella)、嗜胆菌属(bilophila);心脾两虚组优势菌属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阴虚火旺组优势菌属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parasutterella、butyricimonas、odoribacter。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具有丰富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不同菌群结构,可能影响着不同中医证候的发生、发展及结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海马体及肝脏病理组织、肠道菌群的代谢特征及物种相对丰度对比分析栀子豉汤及其固体发酵菌质(栀子豉)的抗抑郁作用。结果表明,栀子豉能明显提高抑郁大鼠糖水偏好比、缩短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漂浮不动时间(P0.05),能够修复受损的海马体和肝组织,作用优于栀子豉汤;Biolog-ECO板测定结果表明,模型组肠道菌群平均碳源利用率明显下降,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代谢水平降低,给药组平均碳源利用率均升高,栀子豉组对2类碳源利用能力均提高,而栀子豉汤组仅提高了糖类代谢水平;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为3.87,模型组该比值升至21.77,栀子豉使二者比值调整至5.91,而栀子豉汤组则为18.48;从属水平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属增加了3.28倍,普雷沃菌属和拟杆菌属分别下降了75.59%和76.39%,栀子豉组乳杆菌属比模型组下降了31.13%,普雷沃菌和拟杆菌属均增加3倍以上,而栀子豉汤组相应的菌属变化不显著。栀子豉可通过调节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功能、修复受损的海马体和肝组织而改善抑郁样行为,其抗抑郁作用优于栀子豉汤。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抗抑郁食疗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6月—2022年9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和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17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7 d后的唾液和粪便样本,提取样本的细菌DNA进行16S rDNA文库制备,结果进行OTU聚类、物种分析、差异性分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 3个时间点口腔和肠道菌群具有137个相同的OTU,且每类标本都具有不同的OTU,治疗前后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具有上升的趋势,3个时间点粪便样本被聚类为三类肠型,每个时间点聚集的肠型可能与不同时期肠道的功能有关。口腔和肠道菌群门水平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属水平口腔优势菌属为普氏菌属、韦荣球菌属等,肠道菌群丰度依次是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埃希杆菌属等。口腔菌群中颗粒链菌属、巨球形菌属在内镜联合康复新治疗后丰度处于下降趋势,肠道菌群中的普氏菌属在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前后丰度具有差异且治疗后巨球形菌属下降而布劳特菌属上升。结论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经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后口腔和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丰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16S rDNA技术研究高良姜、红豆蔻、大高良姜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微生态-调节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寒证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阳性组,高良姜组,红豆蔻组和大高良姜组,连续给药2 d,末次给药12 h后采集大鼠粪便,提取肠道菌群DNA,于Hiseq2500 PE250测序平台进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结果 (1)高良姜组、红豆蔻组和大高良姜组的菌群结构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其中红豆蔻组与大高良姜组菌群结构具有更高的相似性。(2) 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可改善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降低埃希氏-志贺菌属、拟杆菌属等有害菌的丰度,提高乳酸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3)起到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指示物种可能是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分段丝状菌属。结论 (1)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亲缘关系相关,红豆蔻与大高良姜的亲缘关系相关性更密切。(2) 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发挥抗胃溃疡寒证的作用与调控肠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神经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神庭,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4 d。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6S rRNA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组成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大鼠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所占比例升高,厚壁菌群所占比例降低;针刺组大鼠乳酸杆菌、拟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副杆菌属、产粪甾醇真细菌、瘤胃菌科、颤螺旋菌科所占比例升高,毛螺菌科、罗姆布茨菌所占比例降低。结论:针刺能提高IS大鼠的肠道菌群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和属分类水平下,针刺可以调节IS大鼠肠道菌群群落丰度的改变,改善肠道微生态;针刺改善IS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益心化浊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益心化浊方组,每组7只,另设7只SD大鼠为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益心化浊方组给予益心化浊方2.40 mg/mL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4周。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定大鼠肠道细菌,应用Alpha、LEf Se、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基因序列在KEGG功能谱数据库中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益心化浊方组乳杆菌目、气球菌科、乳酸菌科、草酸杆菌科、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贪铜菌属、沙雷氏菌属、费克蓝姆氏菌属上调(P<0.05),梭杆菌门、梭杆菌纲、腐生螺旋菌纲、梭杆菌目、腐螺旋菌目、噬几丁质杆菌属、克里斯滕森菌科、明串珠菌科、孪生菌科、沉积物杆状菌属、02d06菌、拟无枝酸菌下调(P<0.05)。益心化浊方组富集于分节丝状菌属。在代谢层面上益心化浊方组与异源生物降解和代谢、核苷酸代谢、萜类和聚酮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关联;在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对脾虚荷瘤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取36只,利用番泻叶水煎剂成功制备脾虚模型,剩余12只为N.S.组,再使用CT26细胞构建移植瘤模型。36只脾虚模型小鼠则随机分为脾虚组、健脾解毒方低剂量组、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12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水平;16S rRNA基因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脾虚组平均瘤重、血清IL-17水平高于N.S.组和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同时脾虚组胸腺指数、脾指数、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低于N.S.组和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脾虚组小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显著增多、厚壁菌门显著减少,存在明显的菌群失调现象。与N.S.组及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比较,脾虚组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减少,而肠杆菌及肠球菌增多。结论健脾解毒方具有抑制脾虚荷瘤鼠皮下瘤生长、提高CD4~+/CD8~+比例、减少炎症因子IL-17分泌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脾养胃方加减辅助胃癌化疗的肠道微生态学机制。方法根据临床意愿将90例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和化疗组39例,另设6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化疗组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化疗组的基础上给予健脾养胃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3个月,并完成3次化疗。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基于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粪便菌群。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 0. 05),化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化疗组(P 0. 05)。各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化疗组肠道菌群Chao和Ace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肠道菌群Chao和Ace显著高于化疗组(P 0. 05)。与化疗组比较,观察组共生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化疗组梭菌目、反刍球菌科、普雷沃菌属7、反刍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 0. 05或P 0. 01),而脱硫弧菌目、共生菌目、脱硫弧菌科、共生菌科、锥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 0. 01);与化疗组比较,观察组共生菌目、共生菌科、反刍球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锥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 0. 05),而毛螺菌科NK4A136组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0. 05)。结论健脾养胃方加减能够逆转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变化,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