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参碱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苦参碱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测定苦参碱对13株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茵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苦参碱对武汉羊毛状小孢子茵、武汉白色念珠茵38253的抑制能力最好,MIC为0.78 μg/mL;对上海株絮状表皮癣茵、石膏样小孢子茵、大脑状毛癣茵,武汉株猴毛癣茵、白色念珠茵32035的抑制能力次之,MIC为3.125~6.25 μg/mL;对上海株羊毛状小孢子茵和武汉株近平滑念珠菌的MIC分别为12.5 μg/mL和25μg/mL;而对上海株红色毛癣菌、武汉株断发毛癣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武汉株紫色毛癣菌的MIC大于50 μg/mL。苦参碱对13株皮肤癣茵的MBC与MIC相同。结论 苦参碱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能抑制和杀灭羊毛状小孢子茵、白色念珠茵等多种真菌。  相似文献   

2.
花椒、高良姜挥发油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花椒挥发油、高良姜挥发油对16株皮肤癣茵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 取精油,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两种挥发油进行抗真菌实验。结果 高良姜挥发油对16株皮肤癣菌最小抑 茵浓度(MIC)为0.78-6.25 μL/mL,最低杀菌浓度(MFC)为3.13-50μL/mL。花椒挥发油除了对上海红色毛癣菌 株,石膏样毛癣菌株及武汉猴毛癣菌株三种菌株MIC为1.56μL/mL,对其余菌株MIC均在25-50μL/mL范围内,MFC 结果同抑菌实验。结论 高良姜挥发油有较强的抑真菌活性,花椒挥发油抗真菌活性次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蒜超临界萃取物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测试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15株皮肤癣菌(上海株:断发毛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无色红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上海株(断发毛癣菌)、武汉株(须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及无色红毛癣菌)4株菌株的MIC为3.13 mg·L-1,对上海株(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及武汉株(羊毛状小孢子菌)3株菌株的MIC为1.56 mg·L-1,对上海株(大脑状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白色念珠菌)7株菌株的MIC均小于0.78 mg·L-1。杀菌实验结果显示对上海株(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武汉株(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4株菌株的MBC为6.25 mg·L-1,对上海株(断发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无色红色毛癣菌及犬小孢子菌)5株菌株的MBC为3.13 mg·L-1,对大脑状毛癣菌上海株的MBC为1.56mg·L-1,对上海株(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武汉株(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4株菌株的MBC均小于0.78 mg·L-1。结论: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15株皮肤癣菌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地锦草软膏进行体外抗真菌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观察地锦草软膏对豚鼠皮肤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NCCLS《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抗真菌药敏试验参考方案》(M38-P)方案,观察对红色毛癣菌(T.r)、石膏样毛癣菌(T.m)、石膏样小孢子菌(M.g)、絮状表皮癣菌(E.f)等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M IC,同时制备豚鼠皮肤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感染模型,用地锦草软膏进行治疗并观察抗真菌效果。结果:地锦草软膏对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4种30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其中对T.r的敏感性最强,抗菌谱由强至弱以此为T.rubrum、T.mentographytes、E.floccosum、Mgypseum。同时地锦草软膏能够减轻真菌所致豚鼠皮肤病变程度,提高豚鼠治愈率和真菌镜检转阴率,其中大剂量疗效均较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和空白对照组优。结论:地锦草软膏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对豚鼠皮肤癣菌感染具有明显的抗真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地锦草不同醇浓度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真菌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选取地锦草提取物敏感的12株皮肤癣菌按文献方法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地锦草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512~1 024μg/ml;对石膏样毛癣菌的MIC范围为341~512μg/ml;对许兰、犬小孢子、须毛、疣状、紫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128~1 024μg/ml。结论地锦草不同醇浓度提取物体外实验对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真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维吾尔药材地锦草有效部位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地锦草醇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得6个洗脱部位,分别为部位一、部位二、部位三、部位四、部位五及部位六;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各部位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确定其最有效部位和敏感菌株;药物干预毛癣菌后分离菌体,按试剂盒要求处理样品,利用硫酸甲酯吩嗪(PMS)反应法,测定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作用。结果地锦草各洗脱部位中,部位六的抗真菌活性最为显著,其对红色毛癣菌(T.rubrum)的平均MIC为149μg/mL,对石膏样毛癣菌(T.mentagrophytes)的平均MIC为149μg/mL,对其他皮肤癣菌平均MIC为192μg/mL,对4种念珠菌的平均MIC均为416μg/mL。不同浓度的地锦草有效部位均可降低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P〈0.01)。结论地锦草不同提取部位对试验菌株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部位六尤为显著,对浅部致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定为有效部位。地锦草有效部位抗真菌机制可能与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柔肤愈裂搓贴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抑菌药理作用,为临床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真菌培养实验进行体外抗茵效果和抑菌浓度试验。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观察柔肤愈裂搓贴抗皮肤癣菌等菌株感染的效果。设柔肤愈裂搓贴组、复方土槿皮酊组,检测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柔肤愈裂搓贴对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各组对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均值分别为:柔肤愈裂搓贴组0.0718mg/ml、0.1436mg/ml,2%复方土槿皮酊组0.0670mg/ml、0.0769mg/ml。柔肤愈裂搓贴抗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作用与复方土槿皮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柔肤愈裂搓贴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表明柔肤愈裂搓贴具有抗皮肤癣菌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8.
百癣夏塔热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百癣夏塔热(XTR)体外抗真菌的作用。方法:采用NCCLS推荐M-38P方案和M-27P方案分别测定171株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和69株临床常见念珠菌的MIC值。参考MIC结果,选取对百癣夏塔热敏感的7种7株皮肤癣菌按文献方法进行杀菌试验。结果:XTR对171株皮肤癣菌的MIC90范围为1.024~2.048mg/ml,以毛癣菌属的敏感性比小孢子菌属高,抗菌谱由强至弱依次为T.rubrum、T.mentagrophy-tys.、T.tonsurance、E.floccosum、T.violaceum、M.gypseum、M.canis,1.024~2.048ng/ml是百癣夏塔热对皮肤癣菌的药敏分界点标准。结论:百癣夏塔热是一个皮肤癣菌的抑菌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表征其理化性质,并考察其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用热分析仪分析复合物形成机制,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考察其肠吸收。结果:优化的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为:以四氢呋喃作为反应溶剂,磷脂与蒺藜总皂苷的投料比为3.5∶1;药物浓度8 mg/mL,反应温度61℃,反应时间为1 h,复合率可达91.26%。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中的溶解度分别达到(1001.80±87.13)μg/mL、(960.53±40.67)μg/mL、(694.53±21.56)μg/mL。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由-0.93±0.02提高到0.14±0.03。DSC结果提示,蒺藜总皂苷和磷脂存在相互作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表明: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的单位吸收量、吸收率较总皂苷分别可提高到181.05%和146.2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备了较为理想的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工艺简单可行,复合率较高,复合物的脂溶性得到显著改善,肠吸收明显增加,提示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大蒜提取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大蒜提取物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小抑真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fungal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真菌浓度(minimal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观察其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采用沙保培养基(Sabouraud Dextrose Agar,SDA)液体稀释培养法和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菌落法分别测定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和MFC。结果: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红色毛癣菌的MIC为1:256,MFC为1:128;絮状毛癣菌的MIC为1:256,MFC为1:128;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为1:512,MFC为1:256;犬小孢子菌的MIC为1:512,MFC为1:128;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1:128,MFC为1:64.;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512;MFC 1:2560结论:蒜氨酸仅对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对其它试验菌无抑制作用;蒜酶对所有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锦草提取物抗真菌作用及对皮肤真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地锦草提取物体外抗真菌活性,评价其抗真菌作用,探讨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地锦草提取物对60株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细胞表面形态结构变化和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地锦草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的平均MIC为446μg/mL,对石膏样毛癣菌的平均MIC为539 μg/mL;扫描电镜下观察地锦草提取物作用于皮肤癣菌后,细胞表面皱缩不平,有严重皱褶、破裂现象;透射电镜下可见,真菌细胞壁不完整,局部有缺损,厚薄不均;细胞膜轮廓不清,局部有破损;胞内细胞器损伤严重,多见空泡化,细胞内成分聚集成电子密度较高的团块.结论 地锦草提取物对真菌的生长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可使其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百癣夏塔热对皮肤癣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百癣夏塔热(XTR)体外抗真菌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倍比稀释法测定XTR抑制真菌生长的MIC90;用GC-MS法测定其对皮肤癣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XTR对常见的浅部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90范围为1024~2048μg.mL-1;对常见皮肤癣菌中的毛癣菌属的敏感性比对小孢子菌属高,抗菌谱由强至弱依次为T.rubrum,T.mentagrophytys.,T.tonsurance,E.floccosum,T.violaceum,M.gypseum,M.canis;百癣夏塔热处理后红色毛癣菌中麦角甾醇含量比空白菌减少35.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蒺藜呋甾皂苷、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蒺藜呋甾皂苷、总黄酮含量及其转移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树脂富集纯化蒺藜呋甾皂苷和总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纯化最优工艺条件:上样量为0.4g/mL,树脂径高比为1∶8,4BV水以2mL/min流速洗脱,分别用5BV50%乙醇、2BV/h 70%乙醇洗脱.D101树脂纯化后蒺藜呋甾皂苷纯度由22.59%提高到53.54%,增加了1.37倍;总黄酮的纯度由12.46%提高到32.11%,增加了1.58倍.结论: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用于蒺藜呋甾皂苷和总黄酮的纯化.  相似文献   

14.
方惠娟  李清  关潇滢  钱忠直  王铁杰  毕开顺 《中草药》2012,43(12):2417-2419
目的 同时测定蒺藜粗皂苷中海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和替告皂苷元的量.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6∶14),漂移管温度100℃,载气体积流量2.5 L/min.结果 海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和替告皂苷元分别在114.1~1 141.0 μg/mL(R2=0.999 2),16.88~168.80 μg/mL (R2=0.9994),78.60~786.00 μg/mL (R2=0.999 3)呈良好线性关系;蒺藜粗皂苷中海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和替告皂苷元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RSD为1.6%)、99.3%(RSD为1.4%)、99.4%(RSD为1.1%).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且专属性良好,可用于蒺藜粗皂苷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5,(7)
目的测定炮制前后蒺藜的皂苷成分含有量并推测其炮制机理。方法蒺藜甲醇提取液的正丁醇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Ultimate L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203 nm;采用高氯酸作显色剂,蒺藜皂苷元为指标,测定蒺藜总皂苷。结果蒺藜皂苷元在0.82~7.38μg和24.6~86.1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和100.7%。蒺藜经清炒法、烘制法炮制后,其总皂苷含有量下降,皂苷元含有量增加。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蒺藜烘制与清炒作用相同,其机理可能为其皂苷经炒制转化为结构性质更为稳定的蒺藜皂苷元成分。  相似文献   

16.
地锦草提取物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对地锦草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真菌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地锦草提取物对60株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MIC.参考MIC结果,选取地锦草提取物敏感的6株皮肤癣菌按文献方法进行杀菌试验.结果 地锦草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128~1 024 μg·ml-1,平均MIC为446 μg·ml-1;对石膏样毛癣菌的MIC范围为128~1 024 μg·ml-1,平均MIC为539 μg·ml-1.杀菌结果显示,6株皮肤癣菌均生长,表明地锦草具有抑菌作用,其抗真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真菌生长而发挥作用的,而不具有杀菌作用.结论 地锦草提取物体外实验对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制定的M38-A2方案(微量稀释法)研究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抗真菌活性。结果从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异黄绵马酸PB(1)、黄绵马酸PB(2)。化合物1和2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33μg/m L和1.875μg/m 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0μg/m L和1.325μg/m 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黄绵马酸PB。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40株广藿香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发掘活性代谢产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RB、PNPG和DPPH法分别测定内生真菌提取物的细胞毒、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清除DPPH自由基等活性。结果:21株内生真菌对肿瘤细胞SF-268、MCF-7、NCI-H460、Hep G-2中的至少3种细胞具有抑制活性,IC_(50)值在0.03~20.30μg/mL之间,其中菌株A616的抑制活性最为显著,对4种肿瘤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0.044、0.031、0.030、0.032μg/mL;13株内生真菌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菌株A598的活性最为显著,其IC_(50)值为184.38μg/mL;15株内生真菌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菌株A594、A598、A630显示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_(50)值分别为36.33、20.63、59.93μg/mL。结论:广藿香内生真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179-182
目的研究大蒜与含氯消毒剂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实验。方法选取由医院检验科2017年3月—2019年2月从临床标本中获得的8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大蒜素、含氯消毒剂、大蒜素与含氯消毒剂联合用药组(以下简称联合用药组)各26例,将其试用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比较分析用药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MIC值及协同、累加、拮抗作用等指标分析。结果最高菌株检出率为呼吸道菌株35例(43.75%),伤口分泌物菌株临床收集18例(22.5%);消化道菌株17例(21.25%),其他检出率为10例(12.5%)。联合用药产生协同作用(42例,占53%),累加作用(25例,占31%),无关作用(13例,占16%),拮抗作用(0例)。联合用药组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药物的最低浓度MIC[32.0~512.0 μg/mL]明显低于单一用药组大蒜素[64.0~1024.0 μg/mL]、含氯消毒剂[512.0~2048.0 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MIC_(50)(256.0 μg/mL)明显低于单一用药组大蒜素MIC_(50)(512.0 μg/mL)、含氯消毒剂MIC_(50)(1024 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MIC_(90)(512.0 μg/mL)明显低于单一用药组大蒜素MIC_(90)(1024.0 μg/mL)、含氯消毒剂MIC_(90)(2048.0 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和含氯消毒剂联合用药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比单一药物作用时抑菌效果更好,大蒜作为广谱的绿色抗生素与常用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在体外联用,对抑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协同和累加作用,可以改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减少其他抗生素使用,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HPLC法同时测定百合、卷丹、细叶百合中3种甾体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kzonobel 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0mL/min。结果 (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呋甾烷-5-烯-3β,22R,26-三羟基-3-O-α-L-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简称皂苷1)在2~12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25R)-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O-[β-D-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简称皂苷2)在3.125~18.75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25R)-3β,17α-二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l→2)-O-[α-L-阿拉伯糖-(l→3)]-β-D-吡喃葡萄糖苷(简称皂苷3)在1.125~9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皂苷1、2、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2%、99.27%、98.96%,RSD分别为1.96%、1.78%、1.31%。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可用于百合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