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超声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误诊的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肿块均位于右侧乳腺,其中1例位于外上象限,2例位于内上象限,1例位于内下象限。4例超声首诊均误诊,2例误诊为纤维腺瘤,1例误诊为乳腺癌,1例误诊为乳腺囊肿。4例最终均行肿块完整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随访11个月复发,余3例随访无复发。结论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临床少见,临床特征不典型,极易误诊,超声科医师应仔细辨别,熟悉其超声特征,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11)
目的探讨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的临床表现和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对48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及54个乳腺结节的形状、方位、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情况、血供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前以及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的绝经后女性占总数的86.7%。87.0%的结节为无痛性、质硬,75.9%的结节表现为低回声,81.5%的结节内无明显血流供应。36个(66.7%)结节诊断为BI-RADS 4类。41个结节(75.9%)通过超声引导下粗针活检获得病理。结论超声多表现为外形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鉴别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 of the breast,PASH)的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2-2019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乳腺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PASH的患者共10例.回顾并分析其临床信息及超声图像表现特点.结果: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6岁,发现左乳肿物半年,逐渐增大2个月入院。查体:左乳外下象限触及一大小约6.0cm×4.0cm肿物,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可,表面皮肤光滑,未见"橘皮样"改变。超声:左乳囊实性占位,BI-RADS 3类。乳腺MRI:左乳外下象限团块,边界清楚,约6.8cm×6.0cm×5.5cm,FSPGR呈等信号,内见裂隙样低信号区(图1A);脂肪抑制T2WI上呈结节状、片状稍高信号,内见裂隙样高信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超声和乳房X线片表现.方法 纳入51例经病理证实PASH患者,共54个结节,观察其超声及X线表现.采用Newcombe法评价超声及X线结节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54个乳腺PASH结节中,26个(26/54,48.15%)经超声评价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于皮肤的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5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皮肤暗红色包块。镜下肿瘤细胞轻度异型,呈血管瘤样结构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和CK14强(+),CD34、CD31和FⅧ(-)。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电镜下肿瘤细胞间桥粒连接,细胞质内可见张力丝。结论免疫组化、电镜及临床表现是正确诊断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发生于左肩的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9岁。左肩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镜检:瘤细胞为增生的组织细胞样细胞或肌样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和假血管样腔隙、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和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vimentin、CD57和CD99均(+),SMA、CD68和结蛋白部分(+),CD21、CD31、CD34、CD117、CKpan、S-100、calponin和synaptophysin均(-)。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中间型肿瘤,临床上易与血肿、血管瘤混淆。其诊断主要靠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肿块局部扩大切除,必要时可局部放疗,术后随访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1 材料与方法收集 1988— 1999年间本院妇科部分维族妇女附件和盆腔肿块切除及子宫全切标本共 15 6例。常规病理检查检出结核病 4 2例、输卵管癌 1例 ,余 113例均表现为输卵管非特异性炎症和增生。部分标本做抗酸染色对照。结核病诊断标准 ,以常规病检切片中查到典型增殖性结核肉芽肿为准。2 结果2 1 病理检出输卵管及盆腔结核 4 2例 ,其中输卵管结核 2 7例占 6 4 3% (2 7/4 2 )。输卵管结核中检出腺瘤样和 /或假癌样增生 5例 (18 5 % ) ,其中 3例输卵管腺上皮呈假癌样增生 ,余 2例为腺瘤样增生。2 2 输卵管非特异性炎症和增生 113… 相似文献
12.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13.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报道2例少见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脾SANT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不同程度硬化的间质;肉芽肿样结节内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相对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形成含红细胞的腔隙,细胞间还穿插有衬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枝芽状毛细血管及相对扩张的窦隙样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不同血管样结构有3种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此外,结节内梭形、卵圆形细胞CD31、CD68和SMA呈不同程度(+),而CD21、S-100、CDl和ENA均(-);仅结节周边细胞F8(+),SMA结节间及结节周边纤维SMA均(+).结论 SANT是脾具有特征性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过去常被归人脾炎性假瘤、错构瘤或血管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SA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病变呈多个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为裂隙样及不规则的富含红细胞的血管样腔隙,边缘间质内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vimentin弥漫(+),血管瘤样结节CD31和CD34(+),CD8(-);多结节CD235α及CD 61(+);结节中靶环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及卵圆形细胞SMA、actin、CD 68、S-100、lysozyme、EMA及CD1α不同程度(+);CK-pan、ALK、CD21、CD23均(-)。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改变的良性病变,确诊需依据其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脾切除术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诊断病理学杂志》2020,(2)
目的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MH)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加强病理医生对MH的认识。方法收集乳腺肌样错构瘤2例,观察其大体、镜下特点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21岁、29岁。肿瘤直径分别为2 cm、1. 9 cm,肿瘤1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肿瘤均由不同比例的乳腺腺泡、导管、纤维间质、脂肪组织及肌样细胞束组成。肌样细胞平行或交叉呈束状排列,形成灶性的平滑肌瘤样形态,散在分布于纤维间质之间,部分区域穿插入小叶腺泡间。2例肌样成分均强阳性表达SMA、Desmin和Caldesmon。结论 MH是乳腺错构瘤的少见亚型,以表达平滑肌标记的平滑肌样细胞束为典型特征,易发生漏诊、误诊,诊断时应充分结合临床病史及镜下、免疫组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11)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42岁,因月经量增多伴痛经1年入院治疗。双侧卵巢各见最大直径5 cm的囊性包块1个,腹膜见直径0.3~1.4 cm结节数枚。左下肺穿刺活检组织:灰白色条状组织2条,长分别为1.2 cm及1.5 cm。镜下双侧卵巢、腹膜及穿刺肺组织形态相似,肿瘤均由成片弥漫均匀一致的短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有轻度异型性,胞质稀少。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CD10、PR及ER(+);CKpan、calretinin、D2-40、WT1、pax-8、SMA、desmin、CD34、S-100、CD117、Dog-1、抑制素、CD56及p53(-);Ki-67阳性细胞数为2%;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围绕每个肿瘤细胞。结论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临床较罕见,国内外仅有数十例报道,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免疫组化,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4)
目的探讨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PSS)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前列腺间质肉瘤主要由排列成束状、车辐状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短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散在于长梭形细胞之间或弥漫成片排列,其中一些卵圆形细胞富含丰富的嗜伊红胞质、核偏位,似横纹肌母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内无腺性成分。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Myo D1和myogenin散在(+)。结论前列腺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更为罕见,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和发生于前列腺的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孤立性纤维瘤、胃肠外间质瘤等。 相似文献
18.
赵连花罗清雅林俐杜娟肖华亮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11):817-820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2岁,因月经量增多伴痛经1年入院治疗。双侧卵巢各见最大直径5 cm的囊性包块1个,腹膜见直径0.3-1.4 cm结节数枚。左下肺穿刺活检组织:灰白色条状组织2条,长分别为1.2 cm及1.5 cm。镜下双侧卵巢、腹膜及穿刺肺组织形态相似,肿瘤均由成片弥漫均匀一致的短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有轻度异型性,胞质稀少。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CD10、PR及ER(+);CKpan、calretinin、D2-40、WT1、pax-8、SMA、desmin、CD34、S-100、CD117、Dog-1、抑制素、CD56及p53(-);Ki-67阳性细胞数为2%;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围绕每个肿瘤细胞。结论 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临床较罕见,国内外仅有数十例报道,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免疫组化,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3、CD3、CD45RO、CD20、CD79á、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和CK.结果 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3例为毛细血管型,2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嗜伊红深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强( ).结论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组织学特点,但应注意与木村病鉴别. 相似文献
20.
假上皮瘤样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hyperplasia,PEH)病变是临床上罕见的以上皮-间质过超长生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多继发于皮肤创(烧)伤、炎症刺激、慢性皮肤病和皮肤肿瘤等多种疾病。部分病例可见calretinin等神经相关蛋白异常表达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上皮-间质细胞之间激烈的相互作用引起是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可能是PEH病变发生的重要机制,对研究肿瘤发生机制具有指导意义。就PEH的原发病、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组织学起源和发病机制等内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