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动态变化规律,探寻确定合理提取工艺的研究思路。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芩提取物制备工艺制备4个中间产物,分别记为水提物(样1),第1次酸沉产物(样2),醇沉精制后产物(样3)和第2次酸沉产物(样4),分别测定以上4个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及其解热、抗炎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考察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酸沉精制能明显提高黄芩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但醇沉精制对提高这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样1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试验的解热效应最强,样2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样3和样4的解热抗炎作用有所减弱,即进一步的纯化精制存在功效损失。黄芩苷与体温升高值、耳肿胀率和足肿胀率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78,0.81和0.70,双变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848和0.819,均为5种成分中的最大值,说明黄芩苷对药效的影响最大;此外,除黄芩苷外,其他4种成分与体温升高值、耳及足肿胀率的双变量相关系数为负值(解热效应中的黄芩素除外),提示提高其他4种成分的含量有利于增强提取物的解热抗炎效果。结论:虽然黄芩苷对黄芩提取物药效的影响最大,但也不是该成分含量越高越好,且增加除黄芩苷外的其他成分的含量有利于提高该提取物的整体解热抗炎效果。黄芩提取物解热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的综合效应,在确定制备工艺时应综合考虑多种成分对药效的影响,避免过度纯化造成功效损失。  相似文献   

2.
药典中对黄芩提取物的精制过程许多工艺参数不明确,该研究采用确定性筛选设计结合设计空间法优化黄芩提取物的纯化工艺。首先采用确定性筛选试验,同时研究黄芩提取物的纯化工艺过程中的药液质量分数(X_1)、第一次酸沉pH(X_2)和第一次保温时间(X_3)等9个方法参数对黄芩水提物精制效果的影响。以黄芩苷得率为评价指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评价指标与方法参数的定量模型,并确定其中3个最关键的影响参数。然后以模拟实验测定误差法计算获得基于达标概率的评价指标与3个关键方法参数之间的设计空间并成功验证。最终所确定的3个关键参数为第二次静置温度,第一次静置温度和第二次酸沉pH。推荐的操作空间为第二次静置温度为5~7℃,第一次静置温度为13~15℃,第二次酸沉pH为1.5~1.7。在此操作空间范围内,黄芩提取物纯化工艺中黄芩苷得率达到80%以上,达标概率达到0.96以上。该研究优选了药典中黄芩提取物纯化工艺的各个参数对黄芩苷得率的影响,为工业生产黄芩提取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痛安注射液组方药材白屈菜提取物精制纯化工艺,提高白屈菜提取物中白屈菜碱的量。方法分别考察平板直联式离心、高速管式离心、碟片离心不同离心技术方法,对白屈菜酸沉液分离的效果;分别考察不同pH值酸水液对白屈菜萃取干膏溶解效果的影响;分别考察减压滤过、高速管式离心、平板直联式离心不同分离方式对白屈菜酸水溶解液分离的效果;以白屈菜碱转移率、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可行的白屈菜碱精制纯化工艺。结果采用碟片离心技术对白屈菜酸沉液分离效果最好;酸水液pH值在3~4时酸溶解效果及白屈菜碱转移率最佳;高速管式离心对白屈菜酸水溶解液分离效果最好。结论该工艺制备白屈菜提取物,操作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4.
用正交法考察影响黄芩甙收率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方 《基层中药杂志》1995,9(4):31-32,12
提高黄芩甙收得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碱溶酸沉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处理、分析在黄芩甙提以过程中影响黄芩甙收得率的某些因素,得到最佳条件搭配。  相似文献   

5.
提高黄芩甙收得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碱溶酸沉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处理、分析在黄芩甙提取过程中影响黄芩甙收得率的某些因素,得到最佳条件搭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变化规律,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黄连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常用方剂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比例,选择按1:0、1:1、1:2、1:3、2:1、2:3、3:1、3:2、0:1等9个比例分别配伍,水煎煮回流法提取,经分离精制,制得各供试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黄芩苷溶出率与黄芩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盐酸小檗碱溶出率与黄连比例亦成非线性关系,黄芩的最佳配伍比例是3:1,黄连的最佳配伍比例是1:3。结论:按不同比例配伍黄芩、黄连合煎过程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高纯度黄芩提取物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黄芩提取物制备过程中除杂方法及变色关键工艺参数,制备高纯度黄芩提取物,为工厂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黄芩苷纯度与黄芩苷转移率为指标,比较了黄芩提取物纯化过程中4种除杂方法的效果与不同浓缩液浓度对黄芩提取物颜色的影响。结果:黄芩提取物纯化过程中最佳除杂方法为硅藻土助滤除杂,同时浓缩液浓度变化是黄芩提取物颜色变化的关键原因。结论:黄芩提取物纯化过程最佳除杂方法的建立以及过滤液浓度等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为高纯度黄芩提取物的制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茄茎中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茄茎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其中芦丁的含量.方法 采用系统提取分离法对茄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对分得的各成分进行鉴定,对茄茎细粉、碱溶酸沉法得到的粗提物和纯化后的提取物中芦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茄茎中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蛋白质、多糖、有机酸和芦丁,茄茎细粉、碱溶酸沉法得到的粗提物和纯化后的提取物中芦丁的含量分别是0.011%,0.205%和2.62%.结论 实验结果可作为更好地利用茄茎中的化学成分开发新的营养保健产品和药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余甘子鲜汁沉淀物的化学组成与资源化物质鞣花酸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收集余甘子鲜汁沉淀物,采用能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余甘子鲜汁沉淀物的化学成分;以鞣花酸含量为指标,分别采用醇提法、酶提法、碱溶酸沉法对鞣花酸进行提取纯化,且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筛选提取工艺。结果:红外分析表明,余甘子鲜汁沉淀物具有C、O元素,苯环、酚羟基等基本结构;UPLC-Q-TOF-MS结果表明,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鞣花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且鞣花酸占比最高,为39.91%;提取工艺优化结果显示,碱溶酸沉法为较优工艺,进一步优化后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40、NaOH浓度2%、超声提取时间20 min,该条件下得到的提取物中鞣花酸含量为47.38%,纯度为94.22%。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鞣花酸提取物粉末中有大量柱状结晶,推测为鞣花酸分子平面聚合形成。结论:余甘子鲜汁沉淀物中鞣花酸天然丰度高,可作为鞣花酸天然来源途径之一。所得到的鞣花酸提取纯化工艺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成本较低、含量及纯度较高,适宜用于余甘子鲜汁固废物中鞣花酸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
食用土当归中总有机酸的纯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食用土当归中总有机酸的纯化工艺。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含量。以总有机酸质量分数和转移率为指标,联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与酸碱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溶剂、碱种类、碱用量、碱化次数、酸沉pH对总有机酸纯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加2倍量石油醚萃取4次,以1.0% KOH溶液作为碱化试剂,碱化数3次,加盐酸至pH 1,酸沉后用石油醚萃取3次;总有机酸质量分数由提取物的14.71%提高到65.08%,转移率达76.17%。结论:该工艺稳定可靠,可为食用土当归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民族药羊耳菊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经对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羊耳菊提取物进行比较研究,确定合理可行的提取工艺。方法:选用主要药效学试验结合指标成分收率和指纹图谱变化,对方中羊耳菊的水煎煮提取物、水提醇沉物及树脂分离精制纯化的样品进行比较,以评价羊耳菊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结果:羊耳菊水煮、醇沉、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各样品的抗炎、解热、抗菌作用无显著性差异,HPLC图谱显示经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后样品杂质峰减少,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转移率均达70%以上。结论:大孔树脂纯化羊耳菊活性成分的工艺合理可行,该工艺可最大限度富集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一种简单制备牛蒡子苷元的方法。方法:采用碱溶酸沉法对牛蒡子原药材粗粉提取,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后,再利用氧化铝、氧化镁、活性炭进行纯化处理。结果:利用此方法从2kg牛蒡子原药材中制备得到26g牛蒡子苷元,其纯度达到97%。结论: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牛蒡子苷元,该方法简便可行,制备得到的牛蒡子苷元纯度较高,是制备牛蒡子苷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于蓓蓓  吕凌  于宗渊  闫雪生 《中草药》2014,45(3):362-366
目的 优选黄芩提取物精制工艺。方法 采用抑菌率法测定黄芩提取物抑菌药效,HPLC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量,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抑菌率及有效成分提取量为指标,归一值法综合评分,考察酸沉时药液浓度和pH值、2次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和静置时间的影响。并比较精制前后的提取物的抑菌药效,优选其制备工艺。结果 确定最佳精制工艺为药液浓缩到含生药0.5 g/mL,用2 mol/L盐酸调节pH值至2~2.5,80 ℃保温1 h,静置24 h,减压滤过,沉淀物加1倍量的水混悬,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加等量95%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再次如上法酸沉,减压滤过,沉淀水洗至pH值5.0,95%乙醇洗涤,挥尽乙醇,减压干燥,即得。结论 该优选工艺所得提取物有较高的抑菌药效,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三黄泡腾片的纯化工艺,筛选最佳纯化方法。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壳聚糖澄清剂法、水提醇沉法及酸碱法等纯化方法,以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分别考察并优化大黄、黄连、黄芩药材提取液的不同纯化工艺。结果:大黄采用D101大孔树脂法,黄连采用酸沉后调pH至5,黄芩采用酸沉法分别进行纯化处理效果较好。结论:所优选的纯化工艺能有效的确保主要成分的含量且浸膏得率相对较低,有利于三黄泡腾片等系列制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精制槲皮素的制备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制备高纯度槲皮素用作对照品或满足特殊需要的试剂;建立精制槲皮素含量测定及方法。方法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芦丁,再进行酸水解得到槲皮素,HPLC进行测定含量。结果所得槲皮素的纯度达到95%以上。结论碱溶酸沉法提取芦丁,再酸水解得到槲皮素的方法可得到高纯度的槲皮素。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精制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精密度、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优化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的纯化工艺,并建立其特征图谱。方法:以黄芩茎叶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优选对照提取物纯化工艺参数,并对制备的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特征图谱研究。结果:采用Design-Expert 10.0.3软件得到黄芩茎叶总黄酮得率与各因素变量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为:Y=65.58+1.68A+0.84B+1.55C+0.44D-0.16AB-1.12AC-0.58AD+0.62BC-0.067BD+0.30CD+0.52A~2-1.46B~2-1.25C~2-1.47D~2(P0.05),确定纯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80%,上样流速为1.5 mL·min~(-1),洗脱体积为5 BV,洗脱流速为4 mL·min~(-1)。确定11批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高效液相特征图谱有7个共有峰,样品与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在0.957~0.989。结论:本实验优选的对照提取物纯化工艺稳定、可控,所建立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可为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磊  王佳辉  郝宣润  苏青 《中草药》2020,51(8):2151-2161
目的探索将性状指标(颜色与味道)引入到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体系中,建立全面科学的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方法制备各种黄芩提取物样品,分别测定样品的性状(颜色和味道)、成分(4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及药效(体外抑菌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别建立以下模型:颜色-抑菌率ANN模型、味道-抑菌率ANN模型、成分-抑菌率ANN模型、颜色/味道-抑菌率ANN模型、颜色/成分-抑菌率ANN模型、味道/成分-抑菌率ANN模型、颜色/味道/成分-抑菌率ANN模型,通过比较以上7种模型的预测能力,探索黄芩提取物整体质量评价方法。结果采用颜色、味道与成分含量3种指标相结合与体外抑菌率所建立的ANN模型训练和预测能力最好,其中r2最高(r2=0.92),均方根误差(RMSE)最低(RMSE=3.54),说明颜色、味道与成分含量3种指标之间存在信息互补,3种指标相结合能快速准确地预测体外抑菌率。结论本研究证实将性状指标引入到现有的黄芩提取物质量评价体系中,性状结合成分含量指标能全面快速评价黄芩提取物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乳香中乳香酸类成分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采用UPLC-TQ/MS检测,以乳香中13个乳香酸(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酸、3α-乙酰甘遂-7,24-二烯-21-酸、3-羟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α-羟基甘燧烷-7,24-二烯-21-酸、11-酮基乳香酸、3-O-乙酰基-α-乳香酸、3α-乙酰氧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乙酰氧基-5α-8,24-羊毛甾二烯-21-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甲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的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法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乳香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碱溶酸沉法纯化乳香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结果以95%乙醇20倍量回流提取4次,每次62min为最佳提取工艺;以碱液pH为12~13溶解,在0~4℃用酸液pH2酸沉30 min为最佳纯化工艺,乳香酸类成分纯度可达73.87%。结论此优选的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乳香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为其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文宇  陈斌 《中医药导报》2006,12(1):8-9,25
目的:研究紫草乙醇浸膏的精制方法。方法:碱溶酸沉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含水乙醇-石油醚萃取法,铜盐络合法。结果:以外观性状、收率和萘醌总色素的含量为指标,对5种方法所得精制产品进行了比较。结论:含水乙醇-石油醚萃取法较适于工厂生产中紫草乙醇浸膏的精制。  相似文献   

20.
黄芩滴眼液制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进才 《光明中医》2005,20(5):40-42
目的:建立黄芩滴眼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水煎煮酸析法提取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配制滴眼液,成品采用化学鉴别、薄层图谱鉴别、黄芩甙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取黄芩加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各1.5h提取药液,合并提取液,置2℃~10℃冰室中静沉24h,抽取上清液,浓缩至投料量的5倍,用盐酸调pH1~2,80℃保温1h,静置2h,过滤,沉淀水洗至pH5.0,继用70%的冰乙醇洗至pH7.0,沉淀低温干燥,所得黄芩提取物平均收率为8.81%。用蒸馏水作溶剂配制,加适量氢氧化钠助溶,加氯化钠调等渗,配制方法易行。用化学方法和薄层图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明显。黄芩甙含量控制在95%以上。结论:黄芩的有效成分提取收率稳定,质量可控,配制工艺可行。可作为黄芩滴眼液的配制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