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扩髓与非扩髓髓内钉术中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扩髓与非扩髓髓内钉术中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观察。比较两者对小腿筋膜间室压力的影响。方法:闭合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33例。扩髓组17例,非扩髓组16例,记录麻醉后牵引前,牵引后,术前,进钉,锁钉,锁钉,手术后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扩髓组记录插导针、依次扩髓时的压力。健肢在麻醉后,术后测压对比,结果:受伤后肢体的后深间深室压力均大于健侧肢体(P<0.05),扩髓时小腿后深间室夺力急剧升高(33-109mmHg)。扩髓后压力有所下降,但进钉时由升高至最高峰(31-114mmHg)。非扩髓组进钉时小腿后深间压力相比较小,髓内钉进入髓腔后锁钉时,扩髓组压力比扩髓组压力低(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都下降至接近术前,结论:虽然闭合复合 内钉插入,扩髓时会导致小腿筋膜间室压力增高,但是短暂的,同时扩髓与非扩髓对小腿筋膜间室压力的影响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多孔髓芯减压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早期(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导航辅助多孔髓芯减压自体骨髓移植治疗18例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21髋)。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疗效:优16髋,良4髋,可1髋。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多孔髓芯减压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改善功能、延缓病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髓移植术后膜性肾病临床和病理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表现在肾脏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临床及病理表现。方法:通过1例ABO血型相合、HLA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患cGVHD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献复习,对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的多态性以及治疗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GVHD的肾脏累及罕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肾痛综合征,同时有皮肤、肝脏、口、眼等损害。病理形态学主要为膜性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增厚;免疫病理示IgG沿毛细血管袢颗粒状沉积;超微病理示肾小球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移植物对宿主产生的一种排斥反应。肾穿刺活检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异基因小鼠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免疫耐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基因小鼠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诱导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雄性BALB/c小鼠和雌性C57BL/6小鼠分别作为骨髓移植的供、受者。受者预处理后进行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通过皮肤移植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受者的耐受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接受过IBM-BMT的受者进行供者来源的皮肤移植,移植物的存活时间>300d,较对照组的(12.7±1.63)d明显延长(P<0.01),而受者接受来自无关供者(KM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未见延长。接受过IBM-BMT的受者脾细胞对供者脾细胞的MLR增殖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而对无关供者的脾细胞仍表现强烈的增殖反应。结论应用IBM-BMT可以诱导受者获得供者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使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横突间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横突间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王全平李稔生张毅刘建朱锦宇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上发生于腰椎管内,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1~3]。突出发生于椎间孔外实属罕见,我们收治2例,占我科手术治疗2242例的0.1%。我们设计后路横突间髓核摘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H 2半相合小鼠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模型。方法 用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联合60 Co 2Gy全身照射组成预处理方案 ,以C5 7BL/ 6J(H 2 b)为供鼠 ,以C5 7BL/ 6J×BALB/c杂交F1代小鼠为受鼠 ,进行H 2半相合骨髓移植 ,采用环孢素A联合甲氨蝶呤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观察移植后小鼠造血恢复、aGVHD发生率及死亡率 ,5 0d内存活率。结果 移植小鼠平均在 (1 2 .0± 1 .6 )d造血恢复 ,仅接受预处理而不输注供鼠细胞的小鼠在 (1 3.5± 2 .0 )d恢复自身造血 ;移植小鼠移植后 7d到 45d内均可检测到供、受者混合造血细胞嵌合体 ;移植后 2 2d~ 2 5d小鼠出现典型的aGVHD症状。环孢素A联合甲氨蝶呤预防方案可有效降低aGVHD的发生率 ,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aGVHD死亡率为 6 0 %,5 0d内存活率为 70 %。结论 以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联合全身照射组成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可在H 2半相合小鼠间进行成功的骨髓移植 ,并可产生稳定的供、受者混合造血细胞嵌合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病复发的疗效。方法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和血液学部分缓解(例1~4)或进步(例5)后,进行DLI。移植后的4~5周进行第1次DLI,首次输注T淋巴细胞数量为(0.5~1.0)×105/kg,以后每隔3~4周逐渐增加输注的淋巴细胞数量,至(0.5~2.0)×108/kg,平均行DLI4.6次(3~8次)。结果例1~4分别经过7、3、2、3次DLI后,性染色体及DNA指纹图由混合性嵌合体转变为完全性嵌合体;例2、3经过DLI后消除了微小残留病,除例5仍然为混合性嵌合体和进步状态外,4例均达血液学完全缓解。例1、2和例3、4分别出现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广泛/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例2、4出现骨髓抑制。结论DLI可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暂的混合性嵌合体向完全性嵌合体转变,并可清除微小残留病。  相似文献   

8.
研究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6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2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术后体位护理、切口引流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内容。22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平均时间132.6min,平均出血263ml,无神经损伤。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呃逆症状,1例健侧大腿前面出现麻木,均经保守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毛秉智 《普外临床》1991,6(4):229-231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1):1018-1024
[目的]通过非接触式共培养探索兔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与兔髓核细胞(NPCs)的间接生物学效应。[方法]将第3代兔来源NPMSCs与NPCs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分设三组:NPCs/NPCs自身共培养对照组,NPMSCs/NPMSCs自身共培养对照组,NPMSCs/NPCs共培养组。分别在共培养3、5、7 d后,比较两种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含量;采用RT-PCR检测共培养7 d后NPMSCs与NPCs的Col IIα1、AGG基因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PMSCs中Col II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共培养第5 d和第7 d,共培养组NPCs的细胞数量均高于自身对照组(P0.05),在第7d,共培养组NPMSCs的细胞数量均高于自身对照组;在共培养3、5、7 d后,共培养组上清液TGF-β1、IGF的含量均高于自身对照组(P0.05);在培养7 d后,共培养组NPMSCs中Col II免疫荧光强度高于自身对照组,NPCs与NPMSCs的Col IIα1、AGG基因的表达较自身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NPMSCs与NPCs非接触共培养可以促进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增殖、基质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11.
我院手术室在1990年进行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自体骨髓移植手术,均获得近期疗效。手术配合体会如下。一、患者已接受大剂量化疗,抵抗力极度低下,极易并发危及生命的感染。控制感染直接关系到移植手术的成败。因此,采髓手术无菌要求高,各类物品消毒必须严格。要有严格的无菌环境除手术间进行常规消毒外,手术前3天用40%甲醛溶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向类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like cells,NPCs)诱导分化的可能性,为椎间盘退变的防治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收集腰椎间盘退变患者手术中切除的脂肪组织及髓核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原代ADSCs和NP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后ADSCs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孔径为0.4μm的Transwell小室建立细胞共培养体系,NPCs置于上层,ADSCs接种于下层,建立2个细胞培养组:ADSCs单独培养组和ADSCs/NPCs共培养组,甲苯胺蓝染色以检测蛋白聚糖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COL2A1、ACAN和SOX9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髓核细胞。与NPCs共培养后的ADSCs可被甲苯胺蓝染为天蓝色,且Ⅱ型胶原及SOX9基因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ADSCs活力较好、增殖旺盛,与退变NPCs共培养后,软骨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表现出向NPCs分化的趋势,可作为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采用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前VAS评分(8.1±0.7)分,术后1年VAS评分(1.9±0.5)分,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ODI评分(53.26±8.97)%,术后1年(18.47±5.3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椎间均融合,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的症状,经对症处理6周后恢复。结论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将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及康复训练指导等综合护理。比较2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康复训练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髓核组织对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椎间盘髓核组织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11头体重约35kg的丹麦猪接受L3/4和L5/6两个节段的前路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其中一个节段在植骨的同时把本节段的全部髓核混合于植骨材料内(A组),另一节段则去除髓核组织行单纯植骨(B组),手术后6周处死猪,分别进行椎间融合器内骨置DEXA骨密度的检查和骨组织计量学检查。结果:A组和B组骨密度分别为0.109和0.150mg/cm^2,两组之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5),A组和B组新生骨和未吸收骨骨量分别为9.2%和9.3%,11.1%和12.3%,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6周的观察时间内,猪的髓核组织并不影响椎体间植骨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SIIF)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03—2020-05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8例老年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TED组(36例)和SIIF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18.
对44例由同胞供髓行骨髓移植的Ph染色体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进行了系列的染色体研究。12例移植后短期内,有2~9次检出3%~68%的Ph阳性受者核型,但是并不伴有临床和血液学复发的迹象,患者在+6月~+1年后逐步由供者细胞完全代替造血,作者观察到其中7例的Ph阳性/Ph阴性的动态变化与临床发生的轻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密切相关,患者的Ph染色体往往随着GVHD的发生而减少或消失,研究表明单纯放、化疗几乎不能完全清除白血病克隆,而且移植后短期内细胞遗传学的复发不一定说明血液学复发,持久植活病例的恶性细胞的消失过程提示,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不仅具有代替受者造血的作用,而且其免疫活性细胞通过GVHD发挥着重要的抗白血病作用(GVL)。  相似文献   

19.
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依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有相当多的证据提示骨组织具有腔室的性质 ,骨内高压在股骨头坏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Michelsen首先证明骨髓腔内有压力存在 ,Wilkes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骨内循环具有腔室的性质 ,皮质骨为这个腔室的外壁 ,在这个腔室内有血管通过 ,在血管以外、皮质骨以内在相当多的软组织 ,如正常的造血组织、骨髓内的脂肪细胞、组织液等。当这些软组织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而体积增大时 ,髓腔内压力随之增高 ,通过髓腔内的血管的血流量因外界压…  相似文献   

20.
<正>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s, C细胞),约占甲状腺癌的2%,其早期容易发生颈部中央区、侧区甚至纵隔淋巴结转移。据报道,MTC病人初次手术时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即达47%<sup>[1],恶性程度相对较高,占甲状腺癌所致死亡的13.4%[2-3]。由于C细胞的特性,131I与内分泌抑制等辅助治疗对其无效。因此,早期诊断与根治性切除(甲状腺全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愈MTC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