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纤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降纤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44耳)全频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23耳)与对照组(21例,21耳),对照组患者给予金钠多、敏使朗改善内耳微循环及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及纯音听阈检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5天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2.88±0.45、0.97±0.42、1.29±0.45g/L,而对照组分别为2.83±0.69、2.82±0.44、2.90±0.49g/L,治疗组治疗后3、5天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水平(P〈0.01和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明显高于对照组(66.6%)(P〈0.05)。结论早期降纤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sudden hearing loss,SHL)患者血脂代谢特点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探讨其与突发性聋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SHL组)根据纯音听阈曲线类型分为低中频下降组(低中频组)40例、高频下降组(高频组)90例、全频下降组(全频组)50例;另选取180例同期住院治疗、听力正常的鼻中隔偏曲、声带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对象的外周血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糖(GLU)、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行对比分析;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HL组(尤其是全频下降型和低中频下降型)TC、LDL-C、Glu、FIB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LDL-C、FIB水平增高是突发性聋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突发性聋患者血脂代谢异常,LDL-C和FIB水平增高是突发性聋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几种常见面瘫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探讨其与面瘫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以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诊断人院的患者共计157例按照病因及病情轻重分为Bell麻痹重症组60例,Bell麻痹轻症组19例,Hunt综合征组28例、颞骨骨折组28例,肿瘤性面瘫组22例。人院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耳带状疱疹、良性面神经肿瘤、颞骨骨折、Bell麻痹轻症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Bell麻痹重症组纤维蛋白原水平(4.08±0.90)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05),且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2.0~4.0g/L。结论病情严重的贝尔面瘫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由此产生的高凝状态将加重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保守治疗无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耳带状疱疹、良性面神经肿瘤、颢骨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Bell麻痹轻症组水平正常,预示着纤维蛋白原检测可能在贝尔面瘫预后方面有一定作用,建议作为Bell麻痹的临床必检项目,早期降纤及改善微循环可能是重症Bell麻痹患者新的治疗路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发生率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SSNHL患者和84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血浆浓度对SSNHL发生率和疗效的影响.结果右侧单侧SSNHL占50%,左侧单侧SSNHL占42.2%,双侧同时发病占7.8%,白细胞计数升高占34.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升高占20.3%.在SSNHL发生率的比较中,诊疗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357±68)mg/dl vs(239±109)mg/dl,P=0.001],诊疗组患者平均HDL血浆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1.47±0.41)mmol/L vs(1.80±0.43)mmol/L,P=0.01].在SSNHL疗效的比较中,显效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9).结论低HDL胆固醇血浆浓度可能是SSNHL的危险因素之一.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和炎症指标的升高可能表明SSNHL的危险性增加.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SSNHL预后不良有关,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使用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度疗法的有用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白细胞(WBC)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与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突发性聋患者162例,按照入院血常规检查结果及是否应用抗生素治疗,分为WBC正常组78例(WBC≤10×109/L),给予常规治疗;高WBC常规治疗组42例(WBC>10×109/L),给予常规治疗;高WBC联合治疗组42例(WBC>10×109/L),给予常规治疗同时联合抗生素治疗。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比较治疗前后WBC及CRP水平的变化。结果高WBC常规治疗组有效率85.7%,高WBC联合治疗组有效率83.3%,均高于白细胞正常组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WBC常规治疗组与高WBC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WBC常规治疗组和高WBC联合治疗组治疗后WBC和CRP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WBC和CRP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中WBC升高者比例较其他听阈曲线类型者高,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高频下降型和全频下降型患者。结论突聋的发病可能与炎症相关,但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是机体的应激系统或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白细胞升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白细胞正常者,对白细胞升高的突聋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溶栓法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对1993~2003年间住院治疗的187例(198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溶栓剂治疗分组进行回顾分析。结果①溶栓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病程>3~<15d溶栓组总有效率(56.2%)显著低于常规组(78.4%)(P<0.05);③病程>1~3d溶栓组总有效率(55.9%)显著低于常规组(81.8%)(P<0.05);④病程≤1d溶栓组总有效率(83.3%)高于常规组(6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溶栓法治疗突发性聋应慎重,不能作为常规治疗,若有应用指征应在发病1d内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治疗期间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探讨巴曲酶注射液对听力及伴随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共5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标准接受治疗,并根据纤维蛋白原指标使用巴曲酶注射液,监测患者外周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纯音测听结果及患者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接受10 BU巴曲酶注射液进行治疗时,患者纤维蛋白原<1 g/L时,相关症状改善较为明显(P =0.0497)。在接受巴曲酶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中,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治疗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段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突发性聋患者的发病年龄、就诊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130例(138耳)突发性聋患者分为青年组(52例,54耳)、中年组(42例,46耳)、年轻老年组(36例,38耳),经扩血管、营养神经、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等治疗后,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及年轻老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19%(46/54)、71.74%(33/46)、60.53%(2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后2周内就诊者比发病后2周以上就诊者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年龄组突聋的临床疗效与发病年龄无关,与就诊时间早晚有关,就诊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糖尿病合并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6例(89耳)突发性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耳后注射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组29例(29耳),对照组1-单纯鼓室注射甲强龙组27例(30耳),对照组2-单纯耳后注射甲强龙组30例(30耳),分别观察其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76%(24/29)、66.67%(20/30)、70.00%(21/30),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之间比较,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之间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鼓室注射和耳后注射均是治疗突发性聋的有效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儿突发性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突发性聋(突聋)的临床特点、疗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24耳)儿童突聋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7例(39耳)成人突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儿组7例有明确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病时伴耳鸣17耳(70.8%),伴眩晕9耳(37.5%),初诊时0.25~4kHz平均听力损失重度聋以上者23耳,占95.8%;治疗后痊愈5耳(20.8%),总有效率29.2%。成人组有上呼吸道感染史5例,占13.5%,初诊时0.25~4kHz平均听力损失重度聋以上23耳(59%),治疗后痊愈6耳(15.4%),总有效率41%。结论小儿突发性聋听力损失较成人重,预后较成人差。病毒感染可能是小儿突发性聋主要病因,初诊时听力损失水平、初诊时间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SSHL)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55耳)诊断明确、发病在7 d以内的SSHL患者(SSHL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0例在性别和年龄上与SSHL组患者匹配并相同的听力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血液流变学、血生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结果:SSHL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生化、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黏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是SSHL血管性病因中的主要因素,其发病原因可能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血黏度增加,形成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状态,导致内耳血管微血栓,损伤耳蜗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甲强龙对难治性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方法 45例经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未痊愈的全部频率下降的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仅给予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耳后组(22例)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mg,隔日1次,共3次。结果给药后两周:耳后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比为50%(11/22),30.4%(7/23);显效率分别为22.7%(5/22),0。耳后组气导平均听阈提高20.01±14.11dB,对照组提高10.47±8.53dB,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87);耳后组低频(250Hz,500Hz)气导平均听阈提高更显著,分别提高24.09±16.95dB;25.23±18.29dB;而对照组低频(250Hz,500Hz)分别提高10.43±9.87dB;11.52±9.46dB;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8,P=0.0027)。结论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疗效显著,且对低频听力提高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耳后注射甲强龙对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住院治疗的113例(113耳)突发性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三组:A组43例(43耳),B组38例(38耳),C组32例(32耳),分别耳后注射甲强龙40 mg隔一日一次、隔二日一次、隔三日一次,均共注射4次;同时每组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2周后复查纯音听阈,比较三组疗效。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7.2%(16/43)、36.8%(14/38)、46.9%(15/32),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次耳后注射甲强龙对突发性聋的有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双耳突发性聋与单耳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480例突发性聋患者,将其分为单耳组(440例)和双耳组(40例),对2组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单耳突发性聋比较,双耳突发性聋更多见于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并且年龄越大,发生双耳突发性聋的可能性越大。在双耳组中28耳治疗有效,有效率为35%;单耳组中228耳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耳突发性聋和单耳突发性聋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预后,从临床上认识两者间的异同,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突聋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病变引起的微循环障碍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对38例未经治疗突聋患者检测其血液凝固、血液脂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突聋患者血液凝固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但呈相对高凝状态;高密度脂蛋白HDL3-ch升高,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血脂代谢异常和相对高凝状态等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可能在突聋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双侧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并接受治疗的8例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等,探讨双侧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7例双耳同时发病,1例双耳先后发病。白细胞计数异常1例,血液流变学异常5例,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 G抗体异常6例(2例未查),凝血功能均无异常,8例患者纤维蛋白原均升高,血糖增高1例,血脂升高1例。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正常。采用分型治疗后,8例患者痊愈1耳,显效0耳,有效0耳,总有效率为6.25%。结论双侧突发性耳聋发病原因多样化,病情复杂,预后较单侧突发性耳聋差,须针对不同类型听力曲线采取分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其疗效。方法 观察2012年10月~2014年6月耳 鼻咽喉科收治的36例突发性聋伴发BPPV发病情况,并与同期原发性BPPV患者40例及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伴发BPPV的36例突发性聋患者,受累半规管均与突发性聋发病侧一致,其中水平半规管BPPV 6例,占16.7%(6/36);后半规管BPPV 27例,占75.0%(27/36);混合管BPPV 3例,占8.3%(3/36)。36例患者出现BPPV的时间均在突发性聋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10天)发生。突发性聋伴发BPPV组1次治愈率明显低于原发性BPPV组,但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治愈率均为100%。不伴眩晕突发性聋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伴发BPPV组。结论 伴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以后半规管多见,与原发性BPPV经耳石复位治疗后均可取得较好疗效。而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其疗效优于伴发BPPV的突发性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溶栓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患者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疗效,探讨全频型突发性聋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对64例于2017至2018年间在我科治疗的全频型突发性聋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纯音听阈变化将其分为有效组(n=33)与无效组(n=31),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水平显著降低、TT显著延长、APTT显著缩短(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的Fbg水平均低于无效组(P<0.05),且有效组治疗前TT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回归分析示高龄、右侧发病、较低的TT值是全频型突发性聋预后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提示治疗前Fbg水平与听力提高负相关,治疗前后Fbg变化值与治疗后听力值负相关。结论全频型突发性聋预后与年龄、发病侧别、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溶栓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状态,Fbg可作为全频型突发性聋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药配合启聋汤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5耳)确诊的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31耳)和治疗组(30例,34耳),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三磷酸腺苷、辅酶A及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在使用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启聋汤,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5耳,显效8耳,有效13耳,无效8耳,有效率76.47%;对照组痊愈2耳,显效6耳,有效11耳,无效12耳,有效率61.29%,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6,P<0.05)。结论西药配合启聋汤治疗突聋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