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皮穿针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穿针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得以康复,在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掌倾角、尺倾角、桡骨轴向短缩长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恢复的优良率也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的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经皮穿针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佳,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患者复位效果较好,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三维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沈丘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外固定架三维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轴向短缩、尺偏角和掌倾角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临床研究结果可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架三维固定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的4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组,同期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42例为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41/45),外固定组为71.43%(3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外固定组为9.52%(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明显恢复患者关节解剖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掌侧LCP治疗组60例(LCP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60例(EF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20例病人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明显改善,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EF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LCP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CP组(P<0.01).掌屈和背伸角度及腕关节功能LCP组均优于EF组(P<0.05~P<0.01).结论:掌侧切开复位LCP内固定与闭合复位EF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LCP手术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EF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老年C3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选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入的46例桡骨远端累及关节面的C3型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钢板内固定组(23例)及外固定支架组(23例),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其中腕关节恢复情况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行X线片观察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台阶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10~18个月随访,平均12.4个月.其中内固定组1例术后内固定松动,外固定组l例关节僵硬.两组患者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台阶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显示,内固定组优良率(86.9%)显著高于外固定组的优良率(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均可以用于C3型骨折的治疗中,T形钢板内固定相对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老年C3型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富  蒋明华 《海南医学》2012,23(10):15-1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老年C3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选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入的46例桡骨远端累及关节面的C3型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钢板内固定组(23例)及外固定支架组(23例),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其中腕关节恢复情况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行X线片观察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台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进行10~18个月随访,平均12.4个月。其中内固定组1例术后内固定松动,外固定组1例关节僵硬。两组患者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台阶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显示,内固定组优良率(86.9%)显著高于外固定组的优良率(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均可以用于C3型骨折的治疗中,T形钢板内固定相对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董桂贤 《重庆医学》2018,(16):2235-2238
目的 观察内固定和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架组(各50例),其中内固定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PTA)、尺倾角(RI)及尺骨变异(UV)恢复情况,腕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总费用.结果 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均满意,但内固定组术后3d的PTA、RI及UV恢复情况均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3个月PTA、RI及UV丢失情况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治疗总费用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T型钢板加外固定架治疗老年人C3型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T型钢板加外固定架治疗老年人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采用T型钢板加外固定架治疗老年人C3型桡骨远端骨折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7岁~72岁,平均65岁;左侧5例,右侧5例.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 (-40.0±51.0) °和 (8.0±3.2) °,术前桡骨短缩为 (12.4±5.1) mm,关节面台阶为 (4.2±2.O) mm.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6~9周,平均7.3周.腕关节功能评分 (Gartland-Wefley功能评分) :优8例,良1例,差1例.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 (9.3±3.0) °和 (18.1±8.1) °,术后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1 mm;这些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所有病例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开放复位T型钢板加外固定架是治疗老年人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范晓东 《安徽医学》2012,33(11):1510-1512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3种外固定治疗方式对桡腕关节解剖参数的丧失情况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60岁)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石膏外固定组(A组)、夹板外固定组(B组)及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C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桡腕关节面平整度、桡骨短缩程度、尺偏角和掌倾角;并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患者复位后即刻摄片均示复位满意,对比复位前后腕关节解剖参数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4周后,3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述参数丧失:A组腕关节平整度丢失较C组好,B组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短缩移位程度稍优于A、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掌倾角丢失最小,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尺偏角丢失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A组优良率93%,B组67%,C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外固定治疗均可使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获得痊愈,鉴于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后桡腕关节平整度改善良好和掌倾角丢失减少,且与腕关节功能密切相关,为骨折的复位、腕关节稳定和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Colles为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6.7%~11%,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该骨折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一般多为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有多种,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为主。大部分Colles骨折手法复位比较容易,但石膏外固定维持复位后的稳定性比较困难,易发生后期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少,影响后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有鉴于此,我院采用手法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近百例,  相似文献   

11.
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4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临床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4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d、4周、8周测量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结果:术后8周X线片影像学评价结果显示优33例,良7例,中5例,优良率为88.89%。术后12周腕部功能评定结果显示优35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91.11%。结论:外固定支架能较好地恢复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有利于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对桡骨远端骨折经不同外固定治疗后的稳定性预测价值.方法 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夹板外固定组和石膏外固定组,各25例.记录复位前、复位后即刻及复位后4周的X线检查数据,评价骨折固定效果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位后4周再移位的预测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复位满意,整复后掌倾角和尺偏角明显大于复位前,而桡骨短缩程度则明显小于复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4周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折轴向短缩移位,但石膏外固定组短缩移位程度明显大于夹板外固定组;夹板固定组复位4周后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大小变化不明显,明显优于石膏固定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高龄及复位前X线检查桡骨短缩程度、掌倾角大小是预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论 X线检查对预测保守治疗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164例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固定,比较两组的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骨折复位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钢板内固定组的优级比例为58.4%,显著高于外固定支架组的优级比例43.9%(P<0.05),相比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的复位情况较好,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减少以及桡骨短缩均较少(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实现骨折处的良好对位,对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效果较好,对预防桡骨短缩、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生活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提供方法选择.方法 6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分别采用外固定架治疗(28例),石膏固定治疗(38例);术后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外固定架组:优19例,良8例,可1例;石膏外固定组:优18例,良14例,可6例.结论 外固定架较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手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诊治的6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按固定方法结合患者意愿随机分为石膏固定组(30例)和支架固定组(30例),随访12~15个月,按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结果:石膏组优12例,良7例,可6例,差5例;优良率63.3%;支架组优18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6.7%。结论: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对于桡骨短缩及关节面粉碎不平整者,外固定架固定优于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6.
蔡穗东  符瑜亮  陆武泽 《海南医学》2016,(18):3044-304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40例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A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46%,对照组为93.33%,观察组B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90.63%(29/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27.27%(3/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A型和B型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桡骨短缩值为(2.415±0.589) 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866±0.776) mm,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12.331±1.553)°、(2.123±7.44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423±0.817)°、(6.158±4.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A、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相当,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则明显不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7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及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X线检查,17例患者掌倾角8°~12°,尺偏角15°~25°,掌屈35°~90°,背伸25°~80°,前臂旋前60°~90°,旋后50°~90°。关节面分离移位压缩塌陷纠正≤2mm,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固定骨折或整复骨块,可以增加许多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该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及尺偏角恢复程度及治疗优良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1.33)周,与对照组的(10.96±1.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3%,较对照组的79.1%高(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突出,能有效促进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4例,分为研究组(外固定架治疗)54例及对照组(石膏固定治疗)50例.根据Dienst标准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愈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Colles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治疗,对照组采取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固定前(t1)、固定当天(t2)及拆除固定(t3)时测量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并于拆除固定6个月门诊复查时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t1、t2时两组间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观察组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固定6个月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7.78%(3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8%(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相比,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效果更显著,可有效减少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更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