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气管插管丙泊酚靶控麻醉,治疗组的靶浓度从0.5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 L;对照组靶浓度从2.0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1.0μg/m L。两组患者都记录了清醒状态时、意识消失时、插管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诱导总量。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14±0.12μg/m L和3.14±0.15μg/m L。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分别为224.84±70.84mg,对照组为248.54±62.01mg,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醉期间两组的MAP与HR值都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不过治疗组插管不同时间点MAP与HR值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清醒状态时的BIS值都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而对照组由于丙泊酚用量的增加,BIS下降的幅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都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可准确地反应丙泊酚的镇静深度,低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能有有效保持BIS值稳定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诱导总量,保障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R0、R2、R4、R6组(n=11).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RCe) 2、4、6 ng/ml TCI瑞芬太尼,输注10 min时开始TCI丙泊酚,初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PCe)均为1.5 μg/ml,每4 min增加0.5 μg/m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记录在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PCe,并对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PC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R0组相比,R2、R4、R6组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BIS明显升高,PCe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呈正相关,与PCe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CSI可用于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佐辛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最低有效血浆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质量指数18~30 kg/m2的眼科患者。分为4组,丙泊酚组(A组,n=18);芬太尼1μg/kg+丙泊酚组(B组,n=18);地佐辛0.05mg/kg+丙泊酚组(C组,n=21);地佐辛0.1 mg/kg+丙泊酚组(D组,n=18)。待丙泊酚血药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时观察患者意识消失情况。采用改良的上下交叉点法,根据镇静/警觉评分(OAA/S)和BIS值来判断患者的意识,增加或减少下一个患者0.5μ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以计算丙泊酚的CP50值。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构成比、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均无明显差别。四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四组MAP、BIS均比麻醉诱导前降低(P0.05);B、D组诱导后HR降低(P0.05);C组诱导后20 min心率降低(P0.05)。四组患者诱导前后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P0.05)。A、B、C、D 4组丙泊酚CP50分别为(3.19±0.26)、(2.44±0.28)、(2.92±0.19)、(2.35±0.13)μg/ml。与A组相比,其它3组均明显降低(P0.05)。C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作用相当。结论地佐辛能降低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的CP50,且与剂量相关,0.1 mg/kg的地佐辛与1μg/kg的芬太尼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实施全麻时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差异与相关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全身麻醉患者35例,同时监测患者IoC与BIS。采用分步诱导法,丙泊酚TCI输注。记录并比较丙泊酚血浆浓度1.5μg/mL~4μg/mL时IoC与BIS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对比患者基础、意识消失、意识恢复以及插管前后IoC与BIS值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基础IoC与BIS值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两者均低于基础值(P<0.05)。意识消失时IoC值为49.9±4.35,低于BIS(P<0.05)。清醒时IoC为80.4±4.71,高于BIS(P<0.05)。随着丙泊酚血浆浓度升高IoC与BIS直线下降。丙泊酚血浆浓度4μg/mL时IoC为49.3±4.05,较前一浓度下降不明显(P>0.05),与BIS(42.7±6.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时BIS与loC值的相关系数r为0.971(P<0.01),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插管时IoC为55±5.37,高于插管前,并高于同期BIS值(P<0.05)。结论:丙泊酚TCI实施全身麻醉时IoC能良好地反映患者意识水平,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实时反映气管插管刺激对于脑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 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 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 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麻醉诱导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讨更适合的舒芬太尼浓度,以及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ChildB级,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患者30例。麻醉诱导靶控输注舒芬太尼Ce分别为L组(0.6μg/L)和H组(0.8μg/L),达到设定值时开始靶控输注丙泊酚。当患者意识消失时将预设丙泊酚血浆浓度调低并使其效应室靶浓度高于意识消失时浓度,同时静脉注射罗库溴胺0.9mg/kg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不同时点观察值。结果诱导时L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无明显波动。H组舒芬太尼Ce值达到0.8μg/L时,血压比基础值升高4.2%(P〈0.05),3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4例患者出现肌肉僵直(P〈0.05)。两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意识消失时L、H组的丙泊酚Ce值分别为(1.84±0.54)mg/L、(1.32±0.37)mg/L(P〈0.01),丙泊酚用量分别为(62.24±6.03)mg、(39.83±5.64)mg(P〈0.01),BIS值分别为67±11、70±11(P〉0.05)。结论舒芬太尼Ce值为0.6μg/L,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应激反应小,无呼吸抑制及肌肉僵直,相对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舒芬太尼Ce值分别为0.6μg/L、0.8μg/L靶控输注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用,可降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Ce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异丙酚分步靶控输注(TCI)时预测效应室浓度(CE)的变化及其相应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变化的关系.方法 20例老年患者,进行异丙酚分步TCI,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每1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后继续输注5min停止,试验中每间隔20s行OAA/S评分,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预测效应室浓度和CSI值.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 随着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和69.7μg/mL;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μg/mL和64.3μg/mL.结论 CSI与预测效应室浓度、OAA/S呈高度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异丙酚麻醉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的最佳复合浓度。方法 将50名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A、B、C、D、E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设为:0、2、4、6、8 ng/mL。丙泊酚效应室药物浓度由2 μg/mL开始,每2 min追加1 μg/mL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稳定于(40±5)。监测诱导期间不同时间点瑞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丙泊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心率、有创血压、BIS、听觉诱发电位和体动反应,经统计分析,进行最佳复合浓度判断。结果 诱导期间,各组间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流动力学最平稳,分别为20%和10%。意识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浓度存在负相关性。气管插管即刻,B组体动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小。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 ng/mL时血流动力学最平稳: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5±0.8)μg/mL;气管插管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5.3 μ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 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恒定的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行全身麻醉维持期间,应用不同浓度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观察病人切皮前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变化,探讨疼痛剌激对BIS值的影响程度。方法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入室开放静脉通路,记录患者诱导前血压(Bp)、心率(HR)、BIS值。应用TCI(静脉靶控输注)输注丙泊酚,维持患者血浆靶浓度3.5μg/mL,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行麻醉诱导。置入喉罩,确定喉罩位置适合后,建立机械通气,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在维持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不变,5组病人分别以2.0 ng/mL、4.0 ng/mL、6.0 ng/mL、8.0 ng/mL和10.0 ng/mL靶控浓度输注瑞芬太尼。记录手术开始切皮前以及切皮后1 min患者的Bp、HR、BIS值的变化。结果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2.0 ng/mL、4.0 ng/mL、6.0 ng/mL的患者,切皮后的BIS值较切皮前明显升高,其变化值分别为24.0±5.7、22.4±5.9、17.6±3.7,与切皮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药浓度为8.0 ng/mL、10.0 ng/mL组,切皮前后BIS值的变化较小,分别为4.1±5.5、4.0±4.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以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当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μg/mL时,采用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切皮前后病人的BIS值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然而,这两种药物组合实施TCI麻醉期间,能够维持切皮前后BIS值介于40~60之间的各自最佳TCI用药方案仍有等于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