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参数阈值的判定。方法:取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于梗死后相应的时间点(3h、4h、6h、8h),再灌注组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确定半暗带。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范围逐渐扩大。在缺血4h之前,即使该区域的rCBF低至0.146,仍可逆;6h之后,只有rCBF〉0.212时,该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结果显示在缺血6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的阈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快速评价脑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88例疑为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行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CTP)检查,以MRI-DW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P检查的诊断价值;并根据CTP图像,比较梗死核心与缺血半暗带各参数的差异。结果:(1)MRI-DWI检查发现本组88例患者中65例为脑梗死,CTP诊断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7.0%,准确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5.2%,阴性预测值为80.0%;(2)MRI在65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178个梗死核心、187个缺血半暗带,CTP的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检出率为86.0%、84.0%;(3)梗死核心的CBF、rCBF低于缺血半暗带(P<0.05),MTT、rMTT高于缺血半暗带(P<0.05)。结论: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平扫、脑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三项联合应用对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对比复查头颅CT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分析灌注参数及CTA结果.结果 发病6 h内的16例患者中15例存在缺血半暗带,1例不存在;发病6~24 h的9例患者中1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其余8例不存在.梗死区的脑血流量(12.35±6.02)mL/(100 g·min)、脑血容量(2.07±0.84)ml/100 g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30.64±14.0)ml/(100 g·min)较对侧[分别为(51.25±22.35)ml/(100 g·min)、(4.95±1.20)ml/100 g、(54.51±22.43)ml/(100 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较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显示有22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能够预测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而不单纯依赖传统溶栓时间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9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东芝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观察患者梗死部位及梗死灶大小,并观察比较患者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和健侧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CT检查发现本组梗死部位分别为基底核23例,额叶20例,颞叶18例,枕叶16例,顶叶15例;梗死灶大小分别为中度梗死33例,小梗死30例,腔隙性梗死29例。缺血半暗带区、健侧区及脑梗死区CBV、CBF及M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水平缺血半暗带区高于健侧区、脑梗死区;CBF水平健侧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和脑梗死区,脑梗死区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脑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高于健侧区,缺血半暗带区低于脑梗死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较为准确地显示急性脑梗死部位和缺血半暗带、梗死灶大小,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结构图和灌注成像(PWI)在猫局灶性脑创伤半暗带显示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9只健康家猫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创伤组(5只),采用改良Feeney法制作局灶性脑创伤模型,于伤后6h和24h对两组猫行头部3.0TMR扫描,测量不同序列所显示的异常信号和异常灌注范围。最后一次扫描结束后,进行投射电镜检查。结果创伤后6h和24h的MRPWI图像显示的异常灌注区大于结构图像显示的范围(P<0.05)。6~24h,MR结构图像显示病灶范围扩大(P<0.05)。超微结构显示创伤灶周围以细胞水肿为主要表现,该区域同时存在微循环障碍和线粒体损伤表现。结论局灶性创伤灶周围可能存在半暗带组织,MR结构图像与PWI灌注图像的不匹配可能提示半暗带组织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模态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的CT平扫诊断,CT灌注成像诊断(CTP)和CT血管成像诊断(CTA),分析三种诊断方式对疾病诊断的价值。结果:经过CTP诊断,梗死核心区域CBV、CBF数值明显低于梗死镜像区域,MTT、TMax数值明显大于梗死镜像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半暗带区域CBF、CBV数值稍微小于半暗带镜像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TT、TMax数值显著超出了半暗带镜像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CTA诊断,发现梗死核心区域CBF、CBV数值显著小于半暗带区域,其中MTT、TMax数值明显超出半暗带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P结果 +CTA诊断,发现灌注异常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多模态CT诊断方法能够全面、准确以及迅速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判定患者梗死核心区域、半暗带区域血流灌注程度和血管狭窄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头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检查,将CT平扫图像与CTP图像及各参数比较,同时梗死区与周围半暗带及健侧各CTP参数比较。结果首次头颅CT平扫发现脑梗塞病灶12例,复查头颅CT检出腔隙性脑梗塞2例;CTP发现18例病灶,2例腔隙性脑梗塞CTP未见异常。在灌注异常的CTP图像中,测定病灶中央、周围区及健侧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病灶中央与周围区、病灶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提高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病灶的检出率。分析CTP各参数可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有助于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国丽茹  刘青蕊  陈金虎  李来友 《临床荟萃》2005,20(18):1027-1030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早期的成像特点。方法采用四排螺旋CT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并于48小时后复查常规CT,定量分析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病灶区与对侧相应区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topeak,TP)并进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中,首次常规CT有11例显影,灌注CT有29例显影,其中除1例过度灌注外,其余均为病侧CBF、CBV较对侧减低,TP较对侧延长,病灶整体区CBF(16.79±4.96)ml.min-1.100g-1显著低于对侧(28.11±6.97)ml.min-1.100g-1(P<0.01),CBV(3.44±0.87)ml/g低于对侧(4.66±1.48)ml/g(P<0.05),TP(26.01±5.04)s较对侧(22.31±5.36)s延长(P<0.05);梗死中心区CBF(6.21±2.71)ml.min-1.100g-1,CBV(1.40±0.86)ml/g,显著低于半暗带区CBF(19.28±4.73)ml.min-1.100g-1,CBV(3.94±1.22)ml/g(均P<0.01),TP(31.61±3.52)s较半暗带区(23.80±5.90)s显著延长(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注CT能够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显示病变,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2018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给予全部入选患者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结果:相较于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提高,峰值到达时间明显缩减,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5);相较于健侧对应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但二者的脑血容量对照,无明显差异性(P>0.05)。缺血半暗带I2期患者10例,Ⅱ1期患者31例,Ⅱ2期患者19例。结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范围以及是否伴随缺血半暗带,同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对脑梗塞的超急性期诊断、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及判断缺血部位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灌注成像及CTA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CTA重建图像,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3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A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未发现异常5例。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发现缺血半暗带存在并提示临床预后。16层CT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2.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6h内行CT平扫及CT脑容积灌注成像,分析平扫及灌注表现,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Willis环动脉。结果2例患者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脑容积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减低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延迟;重建Willis环动脉图像均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CT脑容积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重建血管成像可以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指导溶栓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与Gd-DTPA相比较,探讨铁羧葡胺(Resovist)在大鼠超急性脑梗死MR灌注加权成像(MR PWI)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8 μmol Fe/kg体质量Resovist灌注组,B组为0.2 mmol/kg体质量Gd-DTPA灌注组,两类不同对比剂剂量的选择以在正常脑组织的MR PWI中获得相同的最大信号强度变化为标准.全部动物均于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后接受MR PWI.重建PWI原始图像,获得病灶中心区以及脑缺血半暗带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形态图.比较两组各项参数变化并与病理检查及TTC染色对照. 结果 A、B两组大鼠在脑缺血中心区以及病灶边缘区(即影像半暗带)所获得的信号-时间曲线基本一致,相应各兴趣区的rCBV、rMTT及TTP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MR PWI中,与Gd-DTPA相比,Resovist同样有效,且所需剂量小,在脑灌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超急性与急性期脑缺血半暗带演变的DWI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测定超急性与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扩散加权成像病变区和周围区ADC值以观测半暗带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67例次超急性期与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DWI图像高信号区和其周围区ADC值,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行MRI随诊至发病48h以后。对数据依时间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高信号区的ADC值均较对侧相应部位ADC值减低。病变中心区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中心至周边ADC值呈由低到高不同程度的增加。病变外周区域ADC值也较对侧轻度减低。结论①缺血的超急性、急性期病灶的周边区有缺血半暗带,且这一时间窗在缺血后的24h内都可能存在。②病变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DWI高信号的外周区域也存在半暗带。病变运动相对静止后,部分外周扩散轻度异常区代表良性缺血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醒后卒中(WUS)与时间窗明确卒中(OCS)患者的多模态CT表现。方法 纳入因急性缺血性卒中而接受多模态CT检查的36例WUS患者(WUS组)与41例OCS患者(OCS组,起病时间<6 h),均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采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价平扫CT所示早期脑缺血改变。将CT灌注(CTP)存在脑血流量(CBF)与脑血容量(CBV)不匹配区域认定为缺血半暗带,采用ASPECTS评价异常灌注范围(CBF-ASPECTS、CBV-ASPECTS)。结果 WUS组与OCS组平扫CT中位ASPECTS均为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27/36,75.00%) WUS患者、30例(30/41,73.17%) OCS患者CTP存在缺血半暗带。WUS组与OCS组中位CBF-ASPECTS分别为3.0分及2.0分,CBV-ASPECTS均为6.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WUS与起病6 h内OCS的多模态CT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  方法  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 > 70%、症状性猝中的患者80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将脑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皮质供血区梗死、分水岭梗死、多发脑梗塞及无梗死灶。经CTP成像,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48)与不良组(n=32),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半影计算软件分析缺血半暗带区与核心梗死区,对比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与核心梗死区是否差异及脑梗死类型分布与侧支循环相关性。  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 < 0.05)。所有患者CTP结果均为阳性,核心梗死区阳性66例,弥散加权成像阳性为68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致性,侧支循环良好组脑梗死类型以穿支动脉梗死为著,侧支循环不良组以分水岭梗死为著。对于两组间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脑血流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CTP成像可较早发现缺血区域,精准评估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半影计算模式可更快捷地评估缺血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