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条辨》禁忌证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为急性外感热病 ,临证时若识证不准 ,误用治法 ,可致诸多变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温病禁忌证法 ,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将温病禁忌证法归纳如下。1 淡渗之禁《温病条辨》中焦篇 30条云 :“温病小便不利者 ,淡渗不可与也 ,忌五苓、八正辈。”温病小便不利的原因 ,以阴津耗伤者为多见 ,故吴鞠通强调养阴清热为大法 ,不能见小便不利就滥用淡渗利尿之剂。并对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小便不利用猪苓汤提出了异议 ,而强调运用甘苦合化法 ,药用冬地三黄汤。证之临床 ,当遵守此原则。尤其某些感染性疾病中出现小便不利…  相似文献   

2.
对比三承气汤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应用的异同,总结吴鞠通对三承气汤使用原则的认识。三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用于阳明腑实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运用了大量三承气汤方,不仅完整保留了仲景急下存阴思想,还进一步说明与补充了三承气汤的使用。吴鞠通运用三承气汤方时重视祛邪与扶正同用,主张主证与兼证两者的同步治疗,强调下后顾复胃阴。  相似文献   

3.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提出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由此引发中医界极大争议。本文通过《吴鞠通医案》的研究,证实吴氏临床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并非如《温病条辨》所论而用辛温解肌的桂枝汤治疗,而是以辛凉清解的银翘散加减或变通治之。故在今日温病临床上,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弃《温病条辨》中背离实际之空论,取《吴鞠通医案》中确实有效之法而行之。  相似文献   

4.
杨素芳 《光明中医》2008,23(10):1602-1603
对吴鞠通运用草果治疗寒湿为患的临证用药经验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探讨《温病条辨》中草果祛寒湿的运用规律,具有独到之处,旨在对温病临床治疗发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参乌梅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为酸甘化阴之代表方剂。该方由人参、莲子、甘草、乌梅、木瓜、山药组成。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之证。笔者用本方治疗小儿临床气阴不足所引起的病证,均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方在儿科临床的运用,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6.
析《温病条辨》中的“气化则湿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鲁  王停 《河南中医》1999,19(2):10-11
“气化则湿亦化”是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提出的治疗温病湿热证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为了深入理解并掌握吴鞠通这一学术思想,笔者试就此谈一点个人认识和看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是针对上焦湿热而言,此理论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医案》中有大量医案证明,吴鞠通在临证过程中不仅善于化用经方,更能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化裁.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桂枝汤证、下法和复脉类方3个角度,选取桂枝汤、承气汤、复脉汤的部分医案为例,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之理论条文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其他古今医家的观点.分析结果显示,吴鞠通的临证思路可分为继承自张仲景与个人临床观察2个部分,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加黄龙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黄龙汤出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中焦篇·十七》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吴鞠通指出了温病使用攻下法仍未取效,或不能单独用攻下法的5种病证。  相似文献   

9.
[答]“增水行舟”法是用滋阴增液、润肠通便药,治疗因温热病而致津枯水亏、大便燥结的一种方法。此法为清·吴鞠通所创,见于《温病条辨》,其代表方为增液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一条曰:“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第十七条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最早提出“甘苦合化利小便”法,即甘寒养阴药配伍苦寒清热药治疗热灼阴伤之小便不利。本文对《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探讨其作用机制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银翘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全方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属于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称之为"辛凉平剂".该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大量辛凉之药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这种配伍既有利于透邪,又符合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之药与清热解毒之品相配,构成以疏散为主兼顾清热的解表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之甚多,大多外感热病初期有风热表证者皆可加减用之,现举验寨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达原饮是明代吴又可所创,载于《温疫论》,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达原饮的药味略作增减,治疗“中焦热结,阳陷之症”甚验。笔者临证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湿热疾患,仅举3例,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被尊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然其学术成就非独外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且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可见端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造性地将“哕”证分属上焦肺、中焦脾胃、...  相似文献   

15.
五加减正气散方解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加减正气散方解及临床应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李世增一、来源一至五加减正气散是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治疗湿阻中焦的方药。一至三是治疗湿热之证的;四至五是治疗寒湿之证的。五方均根据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变化而来。吴...  相似文献   

16.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证、湿温病其在中焦证、凉燥伤肺卫证;甘温法治疗中焦、下焦疟、霍乱、痢之虚寒病证,温病后期瘥后调理,下焦寒湿而见下血、便血等;苦温法佐以辛温之品可用于寒湿袭表证或寒湿困脾证,佐以淡渗之品可用于湿蕴中焦、小便不利之黄疸。《温病条辨》确立了以三焦为纲、九种病名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辨证体系,其温法应用的证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温病证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三焦为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三焦所属脏腑不同,证治各异。上焦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吴氏对上焦辨治所立之法有:轻、宣、透三法;方有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及清官法的运用。现将宗吴氏之法的临床运用简介如下: 一、轻清保液于上焦——用轻剂王××,女,58岁,通洋人。1984年12月12日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19.
达原饮方为明代吴有性所创,首载于《温疫论》之中,用以治疗邪气藏伏于“附近于胃”的半表半里(吴氏谓之膜原)之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将该方药味略  相似文献   

20.
试论吴鞠通运用经方治疗温病的指导思想及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吉祥 《陕西中医》1989,10(11):504-505
<正> 温病大家吴鞠通在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温病过程中颇多发挥,其应用之广泛和灵活,几无医家与之匹敌。以其《温病条辨》而论,所载方剂204首,其中引用经方37首,经方化裁变方54首,师经方立法而创制新方16首,计107首,竟占书中方剂半数以上。探讨吴鞠通运用经方的指导思想与规律,将有助于仲景学说的发扬广大和临床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