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利用胆道镜确定急性小肠出血定位的方法。方法:术中切开小肠,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结果:3例患者均找到确定出血部位,术后患者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结论:术中利用胆道镜代肠镜确定出血部位方法简单、安全、一镜多用,治疗效果可靠,适合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疾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患者行外科剖腹探查术,并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19例均成功查出小肠出血部位和原因.结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术前不能确诊的小肠出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55例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病例分析,其中小肠出血24例,大肠出血31例.结果 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以肿瘤为最多见,其它病因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克隆氏病、血管畸形等.小肠出血术前确诊率为58.3%,大肠出血确诊率为100%.结论 急诊下消化道的诊断以内镜及血管造影为最佳选择,对于部分小肠出血难以确诊者,术中配合肠内镜检查会有满意的效果,若在无肠镜检查条件或出血原因不明确时,可在术中进行分段肠管灌洗以确定出血部位.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盲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 2004年12月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3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肠镜在小肠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技巧。方法对于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而常规检查短期内不能明确病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患者,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并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结果
  经肠镜在剖腹探查时准确地找到出血的原因,其中有4例为血管畸形,1例是小肠憩室,1例是海绵状血管瘤,确诊后合理手术出血均得到救治。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患者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病变检出率高,在基层医院也可以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术前定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4年12月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3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纤维胆道镜降低术后胆道残石率;方法:286例胆道疾病术中常规应用纤维胆道镜。结果;发现结石25例以及胆道狭窄及其部位17例。结论:明显降低了肝胆管手术后的残石率及胆道感染和结石的再发率,对进一步明确胆道疾病性质、梗阻或狭窄部位,结石位置和数量,决定术式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我院外科1986-1995诊断的小肠大出血23例,急性坏死性肠炎和肿瘤是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采用常规检查,如钡餐、钡灌肠、纤维胃镜检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肠球部、胆道和大肠出血后考虑为小肠出血,部分病人术前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帮助定位诊断。术中常规手法检查不能明确病变部位时采用术中肠镜检查或分段盐水灌水透光检查,找到出血部位后,20例切除病灶。作者认为治疗小肠出血的外科技术并非难事,而困难在于明确出血来源于何处。本文对小肠大出血的定位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PTBD)术后胆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6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3例PTBD术后胆道出血患者的首次出血时间、出血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3例患者首次出血时间1~2 d,胆道造影提示肿瘤组织出血,经保守治愈.15例疑似血管损伤患者首次出血时间(6.9±2.7)d,均行胆道造影、针道造影或血管造影检查.其中,肝动脉分支出血10例,均行动脉栓塞一期治愈9例,1例术后再出血并肝左叶脓肿形成.2例门静脉出血及3例出血部位不明患者经调整引流管,保守治愈.余5例患者胆道出血考虑与瘤组织出血及凝血障碍有关,首次出血时间40 d~11个月,3例经胆道支架置入、PTBD或ERCP治愈,2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PTBD术后胆道出血首次出血时间与出血原因相关,选择合理的介入造影不仅可明确出血部位,亦可施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术中内镜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术中内镜对于剖腹探查术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3~2009年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因小肠出血不能确诊需剖腹探查的26例患者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检查全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术后26例未见再出血。结论在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术时应配合术中内镜,可提高病变检出率,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11.
唐兴俊  李虹  陈大勇 《西部医学》2012,24(10):1901-1902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需急诊剖腹探查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25例患者,在术中进行结肠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其中小肠恶性肿瘤出血7例,小肠良性肿瘤出血5例,小肠溃疡、憩室等其他良性疾病10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肝曲带蒂巨大息肉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结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性准确,病变检出率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34例急性小肠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淳  王景枝 《中原医刊》2006,33(21):60-61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对34例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红细胞核素扫描(ECT),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DSA),术中肠镜检查,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ECT为50%;DSA为66.7%;X线钡餐为37.5%。术前不能明确的10例病人,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100%)。结论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剖腹探查结合术中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术后晚期大出血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胆道术后晚期大出血病例的原因和治疗经过.结果:出血发生于胆道术后5~26天.6例中4例治愈,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衰.结论:术后晚期肝外胆道大出血时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不能提供明确诊断依据,肝动脉栓塞或肝固有动脉经扎常常无效,应根据出血原因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源性胆道出血的DsA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皮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栓塞治疗15例,造影未明确出血部位,转行外科手术2例。结果17例中15例有血管异常改变,均为动脉性出血,造影表现为造影剂外溢10例、假性动脉瘤5例,行靶血管栓塞术后出血即刻停止,其中2例因再次出血而行二次栓塞后止血成功,术后随访无复发。2例造影呈阴性,经外科剖腹探查明确为静脉性出血后手术止血治愈。结论医源性胆道出血行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在术中经胆道使用输尿管镜的临床应用.方法 经胆道输尿管镜在胆管结石术.结果 本组35例,术中及术后无胆道出血,术后2~4周内出院,均未发现胆管结石残留.讨论经胆道使用输尿管镜进行检查、冲洗、碎石、取石可得到满意疗效,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熊炬  陈雄  戈小虎 《新疆医学》2009,39(5):68-69
在消化道出血中,小肠出血约占9%,诊断较为困难。当常规检查包括胃镜、肠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小肠X线钡餐不能诊断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时我们称之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近年来,有报道术中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较为有效的方法,2007年~2008年我科对1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反复出血,经胃肠镜等相关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转我科行剖腹探查,术中结合内镜找出出血部位和病因,同时行相应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胆外科术中胆道大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中胆道大出血的合理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胆道大出血病例资料,比较分析其治疗处理方法。结果胆道冲洗和局部压迫治疗仅对出血速度不快者有效;肝动脉结扎可使多数胆道出血得到控制或显著减少出血量;出血量大、部位深者在肝动脉阻断无效时应及时做肝段或肝叶切除。结论术中遇到胆道大出血应考虑其原因和出血部位,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梁浩晖  王成友  张敏杰  倪勇 《广东医学》2005,26(12):1701-170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22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者的临床资料,对残余结石的发生率与影像学检查方法、结石分布、胆管狭窄、泥沙状结石、再次胆道探查、手术时机、肝切除及胆道镜取石等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总的胆道残余结石率为10.9%,残余结石在多肝叶结石和急诊手术时发生率较高,术前经ERCP/PTC/CT/MRCP检查、术中胆道镜取石、术中B超应用及肝部分切除术时显著降低,而与胆管狭窄、再次胆道探查及泥沙状结石相关性不大。结论术前明确结石的具体分布,术中B超指引及胆道镜的应用,采用多方法进行取石,是减少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石是指胆道术后用胆道镜从"T"管窦道插入胆总管及其分支以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一种方法[1]。为了保证术中的视野清晰,需大量灌注室温冲洗液,常导致术后发热、腹泻及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2]。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120例行纤维胆道镜的患者,采取不同温度的冲洗液进行术中冲洗,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腹痛、腹泻、胆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术中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100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切开胆总管前壁,以术中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净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胆总管,97例置鼻胆管引流。3例因术中十二指肠镜进镜失败而置入胆道支架。结果本组100例病例4例中转开腹手术,96例成功,术后5~7d拔管出院,3例术后7天内镜取出支架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胆漏,无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减少病员痛苦,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