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法:将人的麻风结节(活组织标本15份)和冰冻干燥保存10年的鼠麻风菌(包括:夏威夷、警视厅、福冈、巴斯得、熊本,久留米、答姑拉斯等7个菌株)分别接种于出生4周的雌性 ddF 系小白鼠的下腹部和右侧足垫部。接种3个月后采取接种部位的皮肤组织制成石腊标本。脱腊后用62℃无水吡啶处理24、48小时和5、7天。除去吡啶后在室温条件下作抗酸染色(Ziehl-Hematoxylin 法)进行比较。结果:含有人麻风菌的组织标本经吡啶处理24小时后,15份标本中有13份抗酸染色阴性,经吡啶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九带犰狳中繁殖的分枝杆菌是否人麻风菌,作者用三种方法对二只病变犰狳组织中的分枝杆菌作菌种鉴定。第一种方法是观察吡啶处理后对细菌的抗酸染色,Baker氏磷脂染色及金胺—若丹明(Rhodamine)荧光素染色的影响。已知的各种分枝杆菌中只有人麻风菌在吡啶处理2小时后失去上述三种染色能力。经涂片及组织切片检查,发现犰狳病变组织中的分枝杆菌在用吡啶处理后染色性的改变与瘤型麻风组织中的人麻风菌完全一致,而鼠  相似文献   

3.
目前常规应用 Fite-Faraco(FF)染色或其改良法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麻风菌,但由于治疗或自然病程所致宿主体内麻风菌的变性导致其抗酸性降低或消失,以致用 FF 染色查不到麻风菌。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法(GMS)似乎可染出组织中所有的麻风菌而不论该菌的抗酸性是否丧失。对此,作者用上述二种方法对巴基斯坦、印度和塞拉利昂的前瞻性多中心联合化疗(MDT)试验中的195例病人的皮肤标本进行了检查,并将结果进行了比较。195例病人均可为多菌型(BL、LLs、LLp),所有病人都已用 DDS100mg/d 或 DDS100mg/d+  相似文献   

4.
犰狳可以是麻风菌的保存宿主。已不能认为人类是麻风病唯一的传染源。因此研究野生犰狳中麻风病的流行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收集路易斯安那州、经常是晚上在公路上被汽车压死的犰狳的双耳做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及抗酸染色检查,并做抗酸菌的吡啶提取试验。抗酸菌经吡啶浸泡后,只有麻风菌的抗酸性消失,用以鉴定麻风菌。共收集到567只犰狳,其中73只组织已自溶,494只可供组织病理检查者中10只为阳性,即耳部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一些报告认为吡啶试验不象过去首次报告那样特异。有人报告可培养的分枝杆菌亦能被吡啶提取而丧失其抗酸性。为澄清这些问题,作者作了如下试验。试验材料包括实验感染麻风的犰狳麻风杆菌、人麻风瘤中的麻风杆菌、18种可培养的分枝杆菌、HI-75株和从野生犰狳天然感染淋巴结中分离的可培养分枝杆菌以及由其组织直接制得的菌悬液。由感染组织制得的各菌悬液直接用白金耳蘸取涂片,加热固定。培养基培养的受试菌悬液则按同法在事先已涂一白金耳5%酚血清处涂片,亦加热固定。每株受试菌连同对照共制4张涂片。整个试验对照为人麻风杆菌和一株已知的抗酸染色菌做对照。每受试菌株的4张涂片分成2组,每组2张,按下面程序进行处理(其中一组不经吡啶提取步骤);①在Bouin氏液中固定1小时,②70%酒  相似文献   

6.
Fite—Faraco(FF)染色是检查麻风菌的常规染色法,但麻风菌在化疗等因素影响下抗酸性可减低甚至消失。Grocott用氨银法(GMS)可将无论抗酸性是否消失的麻风菌着色。作者对195例(化疗时间最长至66个月)的皮肤活检结果进行了研究,病人包括LLp、LLs和BL型,都治疗过三年,用的是DDS、DDS+RFP或Isoprodian+RFP。共取1504个皮肤活检标本(查菌间隔6~12个月,全期66个月),全部做FF染色,其中782个还做了GMS染色。染色及细菌半定量计数在同一  相似文献   

7.
以往报告的吡啶提取试验可做为一种鉴定麻风杆菌的方法,作者认为对此法有必要进一步验证和扩大研究。因此,用麻风杆菌、鼠麻风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杆杆菌、草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淋巴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内分枝杆菌、偶遇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等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对作者在LA-3培养基上分离的所谓麻风杆菌及上述各菌株(除麻风杆菌和鼠麻风杆菌外)菌龄对吡啶提取的结果的影响作了研究。采用的方法除应用Coovit的原法外,在提取及染色方法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应用鼠足垫接种方法测定了麻风杆菌生活力的结果.置麻风杆菌悬液于4℃冰箱8天.其生活力明显下降,20天后菌活力完全丧失.在室温(14~24℃)平均温度为21℃环境条件卞.麻风杆菌随着时间的延长.活菌力下降较快,2周之后,麻风杆菌在鼠足垫中未见生长繁殖.对热的抵抗力低,60℃以上,菌活力迅速丧失.作者认为,麻风菌生活力强弱与环境温度高低和存放时间长短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从异菸肼应用于抗结核以来,目前以利福平为最好的抗结核药物,但是利福平的应用出现耐药菌株较快,为其主要缺点。为观察鼠麻风应用利福平后,其麻风瘤的变化情况,经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组:用夏威夷菌株鼠麻风菌的10~3菌液0.2毫升,于小白鼠的下腹部皮下接种。从接种后第二天开始用0.5毫克的利福平喂小白鼠,每周喂6次,经喂14周可以完全抑制鼠麻风发病,而在停用利福平10周后,在原接种部位发生硬结,逐渐增大形成麻风瘤。  相似文献   

10.
我们将Shepard设计的鼠足垫接种麻风菌的技术用于从环境标本中分离“不能培养的抗酸杆菌”(NC AFB)获得成功。在挪威以前麻风流行区采集的标本中,证明有NC AFB。以后,从目前麻风流行区(象牙海岸、印度、秘鲁、葡萄牙)采集的标本中也获得NC AFB。分离到的NC AFB呈多形性抗酸杆菌,它类似麻风菌,可在小鼠足垫有限地繁殖,甚至传代后也是如此。将它用Lowenstin—Tensen,Middlebrook等一般培养基培养均失败。基于这种菌的形态属性和显然的抗酸性,推测这种菌为分枝杆菌属。  相似文献   

11.
用细胞培养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对鼠麻风菌生活力的影响,发现鼠麻风菌对热较为敏感,加热56℃、30分钟,56℃、70分钟,60℃、5分钟和100℃、5分钟能使其生活力丧失。在4℃冰箱中保存48小时和在-38℃低温冰箱中保存1周,对菌的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但保存2周和4周,则菌的生活力下降。巨噬细胞内增殖的鼠麻风菌可在小鼠中产生典型的鼠麻风结节,並能在小鼠中传代,说明细胞内增殖的菌对动物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自从鼠足垫实验方法建立以来,研究者过分强调了实验室结果。在临床的应用导致麻风领域中某些不良后果。例如:1.认为所有非完整染色麻风杆菌都是死菌;2.认为鼠足垫阴性结果表明麻风杆菌在小鼠中没有生长。前者造成在有效抗麻风药物B663临床应用一年后出现假耐药,后来几乎被放弃。后者使研究者推荐用低剂量的氨苯砜治疗,致成世界范  相似文献   

13.
利用鼠麻风菌的细胞培养模型试验了几种药物对鼠麻风菌的作用。利福平(10μg/ml)和链霉素(100μg/ml)能抑制巨噬细胞中鼠麻风菌的增殖,而氨苯砜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与在鼠麻风动物感染模型中的结果完全一致。新药R—773(10μg/ml和5μg/ml)也能抑制细胞内鼠麻风菌的增殖。因而,鼠麻风菌的巨噬细胞模型可望作为麻风药物筛选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生化实验证明麻风杆菌和鼠麻风杆菌是代谢上完整的菌,它们能氧化琥珀酸钠、含硫氢基的物质以及油酸、吐温80和酵母提取物中之未知的热稳定成分。鼠麻风杆菌能氧化上述某些物质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基于这些研究,作者设计了体外培养麻风杆菌用的培基,并用人麻风瘤(以下简称H)和用麻风杆菌感染的犰狳(以下简称A)中的菌进行培养试验。结果均分离出强抗酸分枝杆菌并能规律地传代培养。其主要的做法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裸鼠进行接种人麻风菌的试验。鼠种是BALB/c-~(nu)/nu。菌株来自瘤型麻风患者采取的结节(4株)。其中1株(LL-51株)是新鲜菌液,其它3株为在-20℃保存的菌液。对雄裸鼠是将菌液接种于两侧精囊内,对雌裸鼠是将菌液接种于两侧足垫内及静脉内。各实验鼠在它死亡后或即将死亡前,剖检它的接种部位以及肺、肝、脾、肾及淋巴结等部位作涂片查菌。对照组用LL-43和49菌株接种于杂交鼠(nu/_ )的精囊内,与实验鼠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用新鲜菌液(LL-51株)接种于裸鼠的精囊及静脉内。凡是精囊接种组在接种后7.7个月以上者,都在精囊内查到抗酸菌及菌球(globi),而且  相似文献   

16.
人麻风菌在体外培养迄未成功,有关的知识几乎全部得自鼠足垫感染。然而麻风菌在鼠足垫的繁殖有限,亦不能象瘤型麻风那样产生损害,故不能作为播散性麻风的模型。据报九带犰狳可发生较人更严重的播散性麻风。1g犰狳组织的麻风菌量可达几十亿条,为1g人皮肤麻风瘤含菌量的100~1000倍,可提供足够数量的麻风菌作微生物、免疫和化学治的疗研究,但用于化疗的研究还不多。作者将体重4~5kg雌雄各5只的九带犰狳,每个静注1mg/kg体重的DDS后,隔  相似文献   

17.
中村1985年曾报告用冰冻干燥法保存鼠麻风菌,即把鼠麻风菌悬浮在生理盐水中,冰冻干燥,4℃保存,其活性能保持16年。在5%牛血清中冻于则可存活30年。人麻风菌还未培养成功,目前是用小鼠足垫或用犰狳接种传代,但在传代过程中难免产生菌株变异。如果用保存鼠麻风菌的方法深存人麻风菌,就可排除其可能有的菌株变异。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保存人麻风菌,有0.1~1%的细菌失去活性。因此,含菌量多的可用冻于保  相似文献   

18.
由于麻风菌死后能在组织中较长期地存留,通用的细菌指数(BI)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药物的杀菌效果。寻求确切易行的鉴别麻风菌死活的方法,是长期以来治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形态指数(MI)来反映麻风菌的死活,目前已断定其不确实。当前可用的测定麻风菌死活的方法有鼠足垫接种、菌体三磷酸腺苷定量、  相似文献   

19.
自从发现小白鼠足垫能使麻风杆菌生长以来,在临床应用上,出现了过分强调实验室结果的情况,并由此在麻风领城内曾经导致某些悲惨的后果。有两个著名的例子值得引证,它是基于以下两个论点的:(1)所有不完整染色的麻风杆菌都是死菌,(2) 在鼠足垫内查菌阴性,则表明在动物体中无麻风杆菌生长。前一种论点可以导致临床研究者断言,在以有效的抗麻风药物B663治疗麻风一年后而被误认为出现抗药性,几乎将其舍弃而不再用。后一种论点则导致研究者采用低剂量药物治疗,因而引起世界的性DDS抗药性。本文概述这个论据,即并不是所有的不完整麻风杆菌都是死菌,因为用现在的“标准足垫/麻风杆菌技术”并不能查出足垫中存在的所有麻风杆菌。  相似文献   

20.
荧光显微镜已广用于检查结核杆菌,用于检查麻风杆菌的报告很少。本文目的在于观察组织切片的荧光显微镜检查的效果及敏感性,并与常规萋尼氏染色和 Fite 氏染色比较。皮肤涂片和活组织标本取自门诊病人。结果;15例(15.4%)瘤型和未定类麻风萋尼氏染色查麻风杆菌阳性,荧光染色阴性。结核样型麻风和疑似麻风者,其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皆相同。15例病人荧光染色查不出麻风杆菌,婪尼氏染色只能察见颗粒型菌。这是由于麻风杆菌的颗粒型与其他荧光颗粒是难以鉴别。69份活体组织中,Fire 氏法染色查见麻风杆菌者有36份(52.1%),而荧光染色仅22份(31.8%)阳性。作者在讨论中称,关于荧光显微镜检查涂片和组织切片中麻风杆菌的效能已有不同看法的报告。有人认为其效能较 Fite 氏法好,也有人认为其效能比 Fite 氏染色差,盖因荧光染色法难于检出断裂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