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目的:介绍天然药物中具有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将近年来研究的天然药物有关镇痛作用的活性成分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确定药物的活性成分和其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略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药物提供研究思路。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热点。结论: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药物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陈执中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5):249-251
从抗癌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的新发展,天然药物成分的抗癌活性研究,抗白血痫活忡及埘造血功能的作用综述近几年天然药物抗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天然药物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天然药物抗氧化活性成分分离提取技术的发展、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天然药物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抗衰老作用研究、天然药物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其他药理作用,综述天然药物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应用一直为国内外医药界所关注,90年代以来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进展。本文仅就最近五年来新发现的天然活性成分及其应用,按其药理作用的九个方面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10.
11.
内生真菌诱导子调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生真菌是药用植物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药用植物长期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内生真菌诱导子能够快速、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地诱导药用植物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而活化特定次生代谢途径,调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显著促进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积累.从诱导子信号的识别、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和关键酶的激活等方面对内生真菌诱导子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利用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药用植物细胞高效合成和积累活性成分,为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调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药物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药物包括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需求的增加,天然药物在世界范围日益受到重视。科学工作者也在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等天然药物中发现大量单味药、复方及单体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初步概述天然药物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电生理学及症状方面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同时分类综述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天然药物,并对天然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肺损伤是炎症反应综合症在肺部的表现,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死率较高的危重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机制复杂,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对其具有改善作用。本文综述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真菌对植物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天然药物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真菌对植物诱导作用中,其诱导子的类别,信号转导模式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和天然药物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能与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的非甾体类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将植物雌激素分为异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及其他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等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对子宫和乳腺等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其他组织器官不会产生刺激增生等副作用。长期暴露或过量使用植物雌激素对雄性生殖系统和胎儿的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植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评价标准、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综述了植物雌激素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等最新研究进展,以为其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Fifteen crude drugs, Stellaria media Cyrill. (Caryophyllaceae), Calendula officinalis L. (Compositae), Achillea millefolium L. (Compositae), Verbascum thapsus L. (Scrophulariaceae), Plantago major L. (Plantaginaceae), Borago officinalis L. (Boraginaceae), Satureja hortensis L. (Labiatae), Coptis groenlandica Salisb. (Ranunculaceae), 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Leguminosae), Origanum majorana L. (Labiatae), Centella asiatica L. (Umbelliferae), Caulophyllum thalictroides Mich. (Berberidaceae), Picea rubens Sargent. (Pinaceae), Rhamnus purshiana D.C. (Rhamnaceae) and Hibiscus sabdariffa L. (Malvaceae), which have be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in Canada,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hepatoma activity on five human liver-cancer cell lines, i.e. HepG2/C3A, SK-HEP-1, HA22T/VGH, Hep3B and PLC/PRF/5. The samples were examined by in vitro evaluation for their cytotoxi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crude drugs on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containing cell lines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against non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containing cell lines. C. groenlandica was obser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against the growth of all five cell lines and its chemotherapeutic values will be of interest for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