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褥疮治疗方法较多 ,但对于面积较大、创口较深的褥疮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对截瘫长期卧床及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常因褥疮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我院自 2 0 0 0~2 0 0 3年以臂大肌肌皮瓣局部转位术治疗 5例骶尾部面积较大 ,长期不愈合的褥疮患者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4 8岁 ,褥疮深Ⅱ°创面 2例 ,Ⅲ°创面 3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男 ,4 5岁 ,6年前因腰椎管脊髓肿物手术后 ,双下肢截瘫 ,长期卧床 ,1年前出现骶尾部及双侧大粗隆处褥疮 ,并逐渐加重 ,骶尾部褥疮面积约为 8 0cm× …  相似文献   

2.
<正> 1995年3月~2000年9月我科应用臀大肌下部肌皮瓣修复骶部褥疮13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8~72岁,平均56岁,胸椎损伤致截瘫并发骶部褥疮5例,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并发骶部褥疮8例,创面最小5cm×5cm,最大 9.5cm×9.5cm,应用臀大肌下部肌皮瓣旋转修复骶部创面7例,推进修复6例。1.2 解剖特点及肌皮瓣设计 臀大肌是臀部最大的菱形肌,主要营养血管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臀上动脉  相似文献   

3.
骶臀部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截瘫病人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各种类型的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部褥疮11例13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并发褥疮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我院对收治的 2 2例脊髓损伤并发褥疮患者在骨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康复指导内容 ,改变患者和家属的认知 ,使他们掌握、理解本病的有关知识 ,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 ,结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 3例 ,女 9例 ,年龄 2 3~ 69岁。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伴四肢瘫 1 2例 ,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伴截瘫 1 0例。 2 2例中共发生褥疮36处 ,尾骶部 1 9处 ,骶部 4处 ,坐骨结节 4处 ,胸背部 1处 ,股骨大转子 3处 ,足跟 2处 ,内外踝 3处。其中 1例发生褥疮多达 6处。褥疮时间 2 1~ 2 70天。褥疮创…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12月,我院骨科住院患者中20例伴有褥疮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实验组采用云南白药外涂治疗褥疮,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例中男12例,女8例,外伤性高位截瘫9例,腰椎损伤引起的低位截瘫8例,股骨至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共计发生褥疮30处,10处为Ⅱ度褥疮,20处为Ⅲ度褥疮。其中发生于骶尾部21处,坐骨结节6处,踝跟部3处,褥疮面积19.5~28.4cm~2。1.2治疗方法:用药前两组均用生理盐水清洗褥疮创  相似文献   

6.
1997年 11月~ 2 0 0 0年 6月 ,我们采用红花酒精配合素高捷疗治疗褥疮 2 8例 ,均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均系住院患者 ,由于各种慢性病长期卧床并发褥疮 ,包括入院时已发生褥疮 2 5例 ,院内发生3例 ;原发病以中风偏瘫 2 0例 ,其余依次为肺源性心脏病 7例 ,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脉管炎 1例 ,褥疮伤面 2处者 10例 ,其余均为 1处。38处褥疮中 , 期 2 8处 , 期 6处 , 期 4处 ,发生在骶尾骨部 36处 ,足跟部 2处。1.2 治疗方法  、 期褥疮用红花酒精涂予患处 ,拍打、按摩 ,有水泡者在常规消毒下 ,用注射…  相似文献   

7.
浅谈骨科病人的褥疮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褥疮是骨科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因长期卧床、截瘫、牵引、石膏外固定、大小便失禁等,在肩胛骨、骶尾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膝、踝、足跟等部位极易发生褥疮,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褥疮是骨科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因长期卧床、截瘫、牵引、石膏外固定、大小便失禁等,在肩胛骨、骶尾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膝、踝、足跟等部位极易发生褥疮,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3~1999年,对收治的因截瘫所致的骶部巨大褥疮患者中的9例施行了褥疮创面彻底切除,双侧臀大肌肌皮瓣移位修复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4岁,平均29岁。均为外院转入本院治疗的截瘫患者。其中战伤截瘫2例,颈椎骨折并四肢截瘫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双下肢截瘫4例。有6例合并其他骨折及外伤。4例曾在他院行褥疮伤面植皮治疗失败,2例并股骨粗隆区褥疮。骶部褥疮面积最小5 cm×6 cm,最大12 cm×14 cm,平均8 cm×9 cm.  相似文献   

10.
褥疮是骨科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因长期卧床、截瘫、牵引、石膏外固定、大小便失禁等,在肩胛骨、骶尾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膝、踝、足跟等部位极易发生褥疮,现将褥疮长生原因、预防及治疗做作简要介绍,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1.受区彻底清创,并解剖出拟吻合的受区血管.2.合并骨折者先安装外固定架,再依软组织缺损面积切取皮瓣或肌皮瓣.3.皮瓣或肌皮瓣移至受区,移植组织血管与受区血管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应用该方法共修复75例,21例采用腹直肌皮瓣,8例背阔肌皮瓣,33例胸脐皮瓣,13例足背复合组织皮瓣.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1胸脐皮瓣、腹直肌皮瓣和背阔肌皮瓣血管蒂恒定,可切取面积大,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2.足背复合组织皮瓣是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甲瓣切除后遗留创面的覆盖术式. 方法应用胫骨骨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母)甲瓣切除后遗留(*母)趾创面10例. 结果修复后,胫骨骨膜皮瓣质地好,皮下脂肪少,不臃肿,外观形态佳.皮瓣抗感染、抗磨能力强,有可供吻合的皮神经,修复后皮瓣感觉恢复快. 结论用胫骨骨膜逆行皮瓣修复切除后遗留创面,成活率高,可最大限度保留(*母)趾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胫骨骨膜皮瓣逆行修复甲瓣切除后创面@章一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200011 @董佳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200011 @张涤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200011~~~~~~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改进了Edlan-mejchar的唇转位瓣术,将原法主要用于下唇扩大用于上下颌全口义齿唇颊沟加深。为此将颏孔区处理,有的需去骨、下推颏神经,井对缝合方法作了相应改进,命名为“唇颊转位瓣前庭成形术”。本文报告引用了有随访的全口义齿18例,全部病例义齿固位与功能良好,手术区疤痕影响很小,无神经麻木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用带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用鼻唇沟岛状瓣6例、胸锁乳突肌皮瓣3例、胸大肌皮瓣2例,腭瓣3例、额瓣1例:结果皮瓣全部使愈合,其中1例边臻部分坏死,1例表皮层坏死,成功率87.8%(13/15);结论带血管蒂岛状皮瓣、肌皮瓣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的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2000年-2003年共对6例皮肤缺损、深部组织外露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中足背皮肤缺损3例、外踝皮肤缺损1例、头皮恶型肿瘤切除后头皮缺损1例、颞面部皮肤缺损1例;采用带腓动静脉蒂小腿外侧皮瓣转移修复足背及外踝皮肤缺损3例,吻合短蒂血管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头皮缺损1例、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例,吻合长蒂血管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颞面部皮肤缺损1例.  相似文献   

18.
两种带蒂组织瓣在腮腺区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和颈胸旋转皮瓣修复腮腺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6月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和颈胸旋转皮瓣修复头颈部腮腺区缺损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4~72岁。缺损面积最小为4.0cm&#215;5.0cm,最大为7.0cm&#215;16.0cm。结果术后17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出现皮瓣尖端部分坏死,经反复换药后痊愈。皮瓣色泽与皮肤相似,外形恢复较理想。随访1~4年,肿瘤无复发,患者对术后形态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和颈胸旋转皮瓣对于颜面部腮腺区组织缺损的修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相对简单的手术操作,尤其对年龄较大、全身条件差,不能够耐受长时间复杂手术的患者,或者不具备血管吻合条件的患者具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