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英国哲学家人道主义倡导者培根曾主张用实验方法来控制人的生命过程 ,达到延长生命和无痛苦的目的[1] 。进入本世纪 ,人类对于生与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生活的提高 ,人们不仅强调生命的神圣 ,同时也提出了生命的“质量论”和“价值论” ,除了关注优生外 ,人们开始关注“优死”—安乐死。围绕安乐死这一焦点 ,许多国家的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一直在争论。1 安乐死的性质安乐死是 7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学界、哲学界和伦理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 ,是一种无痛苦、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痛苦的死亡…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的法学争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重视生命反对自杀。反对安乐死的一条理由是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不可剥夺的。无论本人还是他人都没有对自己生命的死的处分权。反对派认为自杀是对人性的贬低,安乐死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从自由、个人独立、权利、尊严等现代人权意识出发,产生了个人的生死是个人权利的认识。这是为安乐死辩护的“权利论”。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与医学目的徐萍医学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生命。医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护和延长病人的生命,而且还注重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当优生学被承认后,以安乐死为代表的优死学,来自人们生命末端的一系列生死攸关的伦理问题,又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本文试就安乐死与医学目...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安乐死立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魏 《医学与社会》2005,18(12):45-46
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的过程。如何让安乐死的程序和方法合法化、规范化等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广泛争议的焦点。本文对安乐死立法的历史、形成及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1安乐死立法的历史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对安乐死有宽容、赞美和反对的不同见解,国家允许病人结束自己的生命。近年来,欧美国家要求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1935年全世界第一个提倡自愿安乐死的团体在英国成立。自50年…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生命临终质量也被广泛的重视。安乐死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利保障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安乐死的实施必须慎重对待。本文通过探讨安乐死对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临终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安乐死应对实施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条件和实施程序等方面进行限定,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本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有人提倡实施公乐死,美国于1936年成立了“无痛苦致死学会”,英国建立了“自愿安乐死死亡协会”……正当安乐死的活动欲在人们心目中寻求一席之地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希特勒借安乐死的名义对优太人  相似文献   

7.
1998新春佳节前夕,媒体披露了一则百岁老人安乐死的消息。福州111岁的陈椿老人自服安眠药,安静地辞世。在其遗书中有这样的话:“家人对我很好,但近日来感到身体不适,想安静地去死。”据说,3年前,老人就曾服过大量安眠药,因抢救及时挽回生命,当时面对人们的责备,老人却反驳说:你们这是世俗偏见。人老了,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又连累别人,“安乐死”是最好的解脱。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个老人谦洒豁达的生命理念。进入ZO世纪,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安乐死被炒得沸沸扬扬,医学界、哲学界、社会学界、司法界,还有民间的自发组织,都…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质疑     
安乐死(Eufhanasia)是目前在国内外讨论最为热烈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之一。不少西方学者都积极主张对处于垂危、十分痛苦而又缺乏有效抢救措施的病人实施安乐死;国内也有不少人提出相似看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正确地评价安乐死,不仅对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医学伦理学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发展危重急症抢救的理论和实践亦有较大的影响。主张提倡安乐死的学者所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安乐死在道德上的可容许性是符合病人本身的利益”,“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道德乃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现象。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所要求于人们的行为规范。但道德规范和法律不同,它不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的争议包括主动安乐死和生命自主性的关系,以及被动安乐死的理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究宪法生命权的涵义。生命权的本质是自由权,也就是个人自主安排自己生死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授权医生协助其安乐死。对于非自愿的安乐死患者,仍然应该根据生命权的逻辑加以安排,将选择交给患者的家属。宪法学对安乐死问题的回答,解决的是国家的立场,并不排斥公民基于个人的良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讨论     
史话在古希腊语中,安乐死的字义是愉快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亦有译为无痛死亡或安死术者.16世纪,Moore(穆尔)氏在其《乌托邦》一书中,就提到过,后来在16世纪中叶,Bacon(培根)氏也提出“无病死法”的主张.18世纪末叶,普鲁士普通法中,订立了与安乐死有关的减罪法.到20世纪初,许多国家都先后对一些不治之症,无法忍受痛苦的病员,提出实施安乐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主性、他者与安乐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而积极的安乐死的实现必须有“他者”的介入才具有现实性。完全的自主性是个抽象的理论原则,在实践中存在着逻辑困难。“他者”在生命态度、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医师方面对自主性构成了限制,也使安乐死的实现有了现实根据。个体在自主选择安乐死意愿时,应当坚持尊重原则、协商原则和自主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未来安乐死立法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目前医疗水平难以治愈的垂危病人,是让其痛苦地死还是安乐死,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争论了几十年。目前,医疗界在没有对安乐死立法的情况下,仍然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延长这些病人痛苦的生命。然而,无论是采取各种医疗措施,加强心身护理或是加强临终护理,最终是徒劳和无谓的消耗而已。笔者认为:当人们对于生命科学的无知与无奈,当一个人不能有尊严地生存的时候,应当给予有尊严地死的自由,因此,从理论上说应当允许安乐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生与死是一个亘古不衰的哲学命题,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生,需要勇气、信念、超越;死,则不仅仅需要勇气和超越,它还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安乐死,便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一种非自然死亡。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围绕“安乐死”能否实施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安乐死的道德难题在于人们有没有主动要求死亡的权利,以及家属亲友和医务工作者有没有帮助病人结束生命的权利等。围绕安乐死只所以产生持久的争论,首先在于它本身是一个与意识形态有关的问题,它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素养、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极大。另一方面,安乐死本身确有许多模棱两可之处,不少问题的界限难以划清,如自愿与非自愿,不治之症与可治之症,疼痛难忍与尚可忍受之间就很难区分。况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安然去世”,或“(为结束不治之症患者的痛苦而施行的)无痛苦致死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存在差异,有的过分强调“无痛致死术”的含义,突出了其消极性一面,使人们对安乐死的认识和态度产生很大分歧。今天,有必要在现代科学、现代社会观念的基础之上,把安乐死的定义确定得更加科学、准确。应当明确规定:“安乐死,即安乐地死亡。”这个定义的含义应包括: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安乐死民意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福建省居民及身患绝症病人对安乐死的承受心理和接受程度,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福州市561名学生、干部、医护人员、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民意测验.结果发现,多数人对安乐死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还发现,对安乐死的态度还受年龄、职业、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加强宣传,进行“优死”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 生命价值 健康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生命价值健康意识徐宗良一近年来,“安乐死”一词在我国已经不再陌生。尽管许多人可能对其通常的涵义不甚了解,但至少在医务界和伦理、司法等领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十多年来有关的讨论、争辩和宣传,特别是在1986年陕西汉中地区发生的那场长达六年才以...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语Euthanasis,意为“善终”或“无痛苦死亡”。现指对那些患有不治之症并非常痛苦,要求安适地死去的病人,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实现其愿望的一种临终处置。故又称“仁慈的杀人”(MereyKilling)。 安乐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安乐死与“仁慈的杀人”是同义词。广义的安乐死既包括“仁慈的杀人”即主动安乐死,又包括“允许死亡”即被动安乐死。 广义的安乐死,除了主动和被动的以外,还有依当事人知情同意而施行的“自愿安乐死”,和未经当事  相似文献   

18.
“安乐死”是老龄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乐死”是个古老的命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得到理想的延长,从而整个社会出现与日俱臻的老龄型。因此,自本世纪以来尤其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推行“安乐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1986年汉中地区出现首例“安乐死案”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安乐死”必将成为21世纪老龄化社会乐于倡导的伦理道德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安乐死”已成为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快乐死亡”。其现代意义是指在不违反病患者公民的意愿的前提下,出于对患者的同情和帮助,用仁慈的方法提前结束病患者生命的行为。“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其本质在于使死者在死亡过程中减少或避免痛苦,目的是使死者得到安乐。常见的安乐死有广义和狭义,主动与被动,自愿与非自愿之分,但现代意义的安乐死是指狭义安乐死,即为解除病患者的痛苦而致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于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实施安乐死在全世界都是违法的。但是,现实中,不同的国家对新生儿安乐死的接受和实施程度却是各不相同。在荷兰每年大约有200000名新生儿出生,其中10~20名患有严重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被施行安乐死,但是在1997年至2004年间,只有22例该类病例被上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