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伤切取大隐静脉方法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的微创伤方法切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病人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能否减少腿部的并发症。方法:29例应用大隐静脉CABG的病人中,采用传统方法切取大隐静脉16例,腔镜辅助的微创伤方法取材大隐静脉13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所取大隐静脉的长度,有无损伤及术后腿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对大隐静脉均无损伤,在单位时间取材大隐静脉长度无明显区别,但微创伤方法术后腿部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从25%降至7.6%,结论:采用腔镜辅助的微创伤方法切取大隐静脉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明显减少传统方法的腿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内窥镜和间断小切口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8月,连续651例CABG术中,479例(A组)采用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172例(B组)采用间断小切口获取大隐静脉,方法由患者决定。比较两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切口长度和术后腿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获取大隐静脉均获成功,静脉长度差异无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获取静脉时间短[(18.01±3.49)min vs.(27.06±4.26)min,t=-27.417,P=0.000],皮肤切口长度短[(3.49±0.87)cm vs.(12.53±1.41)cm,t=-97.587,P=0.000],术后需要止痛剂、切口愈合延迟、下肢水肿的比例低[2.9%(14/479)vs.37.8%(65/172),χ2=144.303,P=0.000;0(0/479)vs.5.8%(10/172),P=0.000;1.0%(5/479)vs.18.0%(31/172),χ2=69.526,P=0.000],但总住院费用高[(8.54±1.43)万元vs.(6.45±0.91)万元,t=17.893,P=0.000]。结论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获取大隐静脉安全可行,并发症少,美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经验,并与长切口作比较。方法2004年8月~2005年10月,108例初次择期CABG患者采用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间断切口组),与2004年2月~7月41例采用长切口取大隐静脉(传统切口组)比较切口总长度、采集时间、下肢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大隐静脉长度无统计学差异,均未出现与静脉桥血管质量相关的近、远期并发症。与传统切口组相比,间断切口组切口总长度短[(17.8±3.2)cmvs(43.1±4.9)cm,t=-36.878,P=0.000],静脉采集时间长[(49.3±6.6)minvs(29.1±5.4)min,t=17.490,P=0.000],下肢总手术时间相近[(62.4±8.7)minvs(59.8±6.9)min,t=1.718,P=0.088)],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9.3%(10/108)vs22.0%(9/41),χ2=4.303,P=0.038)]。结论间断小切口技术采集大隐静脉虽然较长切口复杂、困难,但在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美容上优于长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使用体会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使用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血管桥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大隐静脉作为单支桥吻合前降支1例,吻合第一对角支2例,吻合后降支3例,作为序贯桥吻合回旋支和(或)右冠50例。搭桥数目2~5支,平均3.20支。术后腿部切口顺利愈合,无再发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1~13个月,无死亡或心脏性事件。结论不接触技术获取的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效果,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单中心8年间的1 57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内镜大隐静脉采集术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评估及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内镜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计1 573例,观察并分析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后室颤等与血管桥采集质量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观察下肢术后疼痛、水肿、切口感染等情况。集中选取2014年3月至5月间连续70例应用内镜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于术后1周复查64排冠状动脉CT评估术后近期血管桥通畅情况。结果应用内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大体质量满意。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共18例。其中出现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9例,死亡5例;出现术后频发室颤5例,死亡4例;出现术后脑梗死12例,死亡5例;出现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均死亡。术后下肢水肿和切口疼痛明显减轻,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情况明显减少。术后近期血管桥通畅情况理想。结论长时间大样本量的应用,充分证明内镜大隐静脉采集术具有微创、减轻疼痛等优点,加快恢复进程,避免大面积瘢痕形成后导致运动不便,加之远期的美容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一项成熟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经验,并与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作比较.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62例使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的冠脉搭桥病例采用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与同期62例采用传统长切口取大隐静脉比较切口总长度、采集时间、下肢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大隐静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与静脉桥血管质量相关的近、远期并发症.与传统长切口组相比,间断小切口组切口总长度短,静脉采集及下肢总手术时间长,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较传统长切口采集时间长,技术复杂,但减少了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且更加美观.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与常规切开法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集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5年5月,对89例采用内镜下取大隐静脉行CABG(内镜组),在膝关节中部做2 cm切口,应用VasoV iew 5内镜血管采集系统游离获取大隐静脉,并与2003年4月~2005年3月38例采用传统切开法取大隐静脉行CABG(常规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恢复行走时间、患肢疼痛麻木感及肿胀、术后6个月通畅率。结果内镜组取大隐静脉2~3支,平均2.6支;内镜组下肢并发症(6例)与常规组(8例)相比明显减少(2χ=4.197,P=0.040);内镜组患肢疼痛、麻木感7例及肿胀9例与常规组(分别为36、30例)相比明显减少(2χ=89.740,P=0.000;2χ=59.299;P=0.000);内镜组恢复行走时间(2.3±0.9)d比常规组(3.4±1.6)d明显缩短(t=-4.952,P=0.000);内镜组术后6个月通畅率96.0%(48/50)与常规组95.3%(19/20)相比无明显差别(2χ=0.000,P=1.000)。结论CABG中应用内镜下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技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97例冠心病患者应用EVH联合直视下采集桡动脉技术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45~84岁(69.3±11.8岁)。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91例,体外循环CABG 6例。观察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和采集时间。结果每例患者移植血管3~5支(3.7±0.6支),大隐静脉全部于单侧大腿采集,长度15~29 cm(22.0±6.0 cm),采集时间29~52 min(32.0±11.0 min);采集的桡动脉长度16~22 cm(22.0±6.0 cm),采集时间25~42 min(30.0±9.0 min)。术后死亡3例,死于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术后采集大隐静脉的皮肤切口均无感染,出现下肢水肿5例,淋巴漏1例,皮下血肿3例,均自行愈合。随访8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失访10例。随访期间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生存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在CABG术中采用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减少了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辅助下大隐静脉隔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大隐静脉隔绝术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对60例66条大隐静脉曲张腹腔镜辅助下行大隐静脉隔绝术,腹腔镜辅助下高位结扎、电灼大腿段大隐静脉,阻断其小腿段所有属支及交通支,使大隐静脉与体循环隔绝。结果手术时间30~60min,(50±9)min;术后住院时间3~5d,(3.5±0.6)d。60例随访1~36个月,平均2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大隐静脉隔绝术创伤小,疗效好,复发率低,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镜大隐静脉采集法(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对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恢复和桥血管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华西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所采用的静脉桥血管采集方式,将患者分为腔镜大隐静脉采集法(EVH)组和开放大隐静脉采集法(CVH)组,评价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采用介入或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桥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EVH组24例,CVH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病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2±9.8)min vs.(68.3±14.5)min,P>0.05;(62.4±11.3)min vs.(65.2±10.3)min,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VH比较,EVH能显著缩短桥血管采集时间[(35.6±6.4)minvs.(45.2±11.4)min,P<0.05],降低腿部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0.0%(0/24)vs.18.5%(5/27),P<0.05]。CVH组随访9.1个月,EVH组随访9.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胸痛、大隐静脉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行CABG的患者,EVH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快速的桥血管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方法 2 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用移植血管 84根 ,平均每例移植血管 2 .9根。左侧胸廓内动脉 19根 (游离胸廓内动脉 2根 ) ,桡动脉 10根 ,大隐静脉 5 5根 (序贯吻合 3根 )。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19例 ;桡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8例 ,与右冠状动脉吻合 1例 ,与对角支吻合 1例 ;左前侧壁室壁瘤切除术 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97.3±16 .5分钟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16 5 .2± 2 8.2分钟。 结果 术后 1例并发低心排血量 ,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12 .5± 2 .5天。术后随访 ,无心绞痛发作 ,心电图正常。 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首选材料 ;桡动脉内径大于胸廓内动脉 ,有足够长度 ,取材容易 ,是理想的移植血管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传统的全程切开采集大隐静脉(open saphenous vein harvest,OVH)与内窥镜辅助采集大隐静脉(endoscopic saphenous vein harvest,EVH)两种术式评价EVH的应用效果和总结应用体会.方法 观察两种术式:(1)获取大隐静脉手术时间;(2)采集大隐静脉总手术时间;(3)修补血管次数;(4)术后并发症;(5)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评估术后4d和第4周下肢切口疼痛.结果 EVH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0.7%,OVH组为36.7%,两组对比EVH组有明显减少(P<0.01);切口疼痛VAS评分,EVH组术后第4天、第4周分别为(2.4±0.6)和(1.0±0.6),OVH分别为(3.2±0.8)和(1.6±0.8),术后第4天疼痛EVH组明显轻(P<0.01),术后第4周疼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手术时间:采集大隐静脉手术总时间EVH组(39.7±4.2)min,OVH组(40.3±5.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获取大隐静脉手术时间EVH组(36.3±3.9)min,OVH组(29.0±5.1)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H组修补血管次数(1.7±0.7),OVH组(1.1±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EVH和OVH相比显著减少了术后切口并发症和疼痛,不延长总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内镜采集大隐静脉在CABG术中的应用及组织学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对减少下肢切口并发症的效果,并通过组织学改变评价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对256例CABG病人使用Va-soView5内窥镜系统采集大隐静脉。对常规切开及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各10例的静脉近端和远端4mm做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全组病人无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和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2.2支,平均耗时(45±20)d。平均卧床2~3d。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显示的大隐静脉组织学结构差异不显著。结论CABG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其对肥胖、糖尿病病人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提高病人术后活动能力,减少卧床与住院时间。且内窥镜方法和切开法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no-touch saphenous vein grafting, NT-SVG)与传统获取大隐静脉技术(conventional saphenous vein grafting, CV-SVG)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应用NT-SVG或CV-SVG同期行CABG术的病人238例,NT-SVG组112例,CV-SVG组126例。比较两种获取方式术后并发症和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NT-SVG组术后3个月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率为2.5%,CV-SVG组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SVG组术后12个月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率为4.2%,CV-SVG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SVG组和CV-SVG组术后30天内死亡率分别为0.9%和0.8%,二次开胸止血率分别为0.9%和1.6%、心肌梗死率分别为0和0.8%,脑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和0,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25%和6.3%,肾衰竭需要透析比例分别为1.8%和2.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单一医疗组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单纯OPCABG术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26例;年龄28~79岁,平均(57.45±5.88)岁。按照大...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6组不同制备方法中,筛选出了一种能够扩张大隐静脉的方法,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描述了该方法中管径、血管内压力、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管径扩大的贡献率。本文为临床实用和方法的探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9.
3例大隐静脉曲线术后淋巴漏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1 男 ,5 7岁 ,因右下肢静脉曲张在外院行“右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伤口拆线后 4天 ,发现伤口处包块收入院。行包块穿刺 ,抽出淡黄色液体 17ml,细菌培养阴性。故行局部加压包扎 ,4天后在右足背内侧皮下注射 2 %亚甲蓝 2ml,再穿刺包块 ,抽出淡蓝色液体 ,证明系淋巴漏。继续加压包扎 5天后包块消失 ,3 3天后复查 ,未见包块复发。病例 2 男 ,66岁 ,因双侧下肢静脉曲张在外院行手术治疗 ,术后左大腿根部伤口溢液。查体 :左大腿根部纵行切口 ,敷料染成淡黄色 ,每天引出液体约 5 5~ 60ml ,在左足背内侧皮下注射亚甲蓝后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血管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PCAB)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在OPCAB中应用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动脉或静脉复合桥血管治疗老年(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共59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71±1.95)岁。其中动脉-大隐静脉(SV)复合桥血管(LIMA-SV)组21例,动脉-桡动脉(RA)复合桥血管(LIMA-RA)组3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应用LIMA-SV或LIMA-RA复合桥血管行OPCAB术。术后早期,LIMA-RA组死亡1例,其余58例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91个月,无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病例。两组术后1年、3年、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LIMA通畅率为100%;术后1年、3年、5年SV桥血管通畅率与RA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全动脉化是最佳的桥血管选择方案,但对于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桥无法使用,或获取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LIMA-SV复合桥血管方案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