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咳而上气与肺胀之关系肺胀之论述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然需明确咳嗽上气与肺胀之关系。首先,咳嗽上气是一个症状加病机而命名的一个疾病,咳嗽言其症状,上气言其病机。上气者则气机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籍对血液及其他系统多种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不足的慢性衰弱证候,多以虚劳病为诊断,通过观察临床上血液系统常见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除符合一般虚劳病辨证外,均具有以血的虚损劳伤难复为主要特点的病理变化,仅以"虚劳"、"血虚"等病名来概括,或范围太广,或程度太轻,均不够准确.本文结合历代医籍理论论述,提出血劳病名,将血液系统具有贫血特征,以血的劳伤为主要表现,属于过去"虚劳"、"血虚"范畴的疾病均以血劳病名来概括,以更准确地认识虚劳病中凡符合因虚致血损,因损致血劳规律,表现为血液的损伤、虚衰、劳竭难复、病势缠绵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4.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可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医圣仲景对脉象也非常重视,颇有研究,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前22篇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述脉象,占全书条文三分之  相似文献   

5.
探讨《金匮要略》中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具体治法。方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参考现代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探析。结果:胸痹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仲景对胸痹的治疗共有六法,即化痰祛浊法、散寒除湿法、温化水饮法、峻逐阴邪法、温补中阳法、理气解郁法。结论:《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辨证分类详尽,理法清晰,用药得当,对后世医家论治胸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金匮要略》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湿病微汗除湿与利小便两大治法理论依据及应用要领;重点提出了湿病分型辨证要点及方药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逸梅 《河南中医》2014,(9):1652-1653
张仲景在肠痈病的治疗上谨守病机,以气滞、血瘀、热毒三者为中心,在辨证当中善于识证,辨别疑似,纲目清晰,通过跟各种疑似病症的的相互辨识,进行区别,并指导其具体治法的运用;在遣方用药方面,张仲景以寥寥数药,合成经方,根据临床实际加以制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8.
胸痹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主症,而以“胸背痛,短气”为辨证的关键,此“喘息咳唾”是因胸背之气痹而不通,影响肺气不能宣降,故“喘息咳唾”,若无“胸背痛,短气”则不能诊断为胸痹病。该病以病位、病机命名,简练直观,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0.
王英 《浙江中医杂志》2014,(12):859-860
《脉因证治》成书于1775年,是丹溪门人采集《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书的精要并总结其临床经验编辑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述内科病证,下卷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每一病证先辨其脉,述其脉象之变化;继而探究病因,简述该病的病因病机;再则论其证候,阐明该病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病因所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最后确定治法及治疗的常用方药。全书脉、因、证、治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1.
12.
周腊英  林爱珍 《光明中医》2024,(7):1293-1295
目的 基于《金匮要略》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临床辨治此病开拓新思路。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参考相关注家注释以及结合UC的现代研究成果,剖析并提炼《金匮要略》中对此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调理养护的思想。结果 《金匮要略》认为UC的病机为先天不足,脾肾阳虚,本虚标实共致气滞血瘀湿停、脂络受损;标本兼治,治本“当以温药和之”,辅以行气化瘀、缓肝解郁、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等祛除标实;强调日常调护需“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结论 《金匮要略》中论述的有关UC的论治,对于现代医学认识、治疗及调护UC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胸痹,首见于《内经》,仲景师其意而补充、发挥,创九方以辨证论治,用药精当,方简效彰,为后世治疗开创了先河。按温通、温散、温补、温利、温化五法分类,探其证治微旨。  相似文献   

14.
<正> 湿为六淫之一,每与风寒相兼侵袭人体,故湿邪感人亦如风寒之邪多从体表而犯,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多流注关节。《金匮·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中的“湿”实质上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然临证中每有所侧重,或单纯病湿,或偏重于风湿者,或偏重于寒湿者,异同之处宜慎加辨析。湿由外来,共传变亦类于伤寒。例如:湿邪在表,病变见于肌肉关节,每以“一身尽痛”、“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湿郁化热可致“发热身色如熏黄”;湿邪传里,内合于脾而为“湿痹”,见“小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金匮要略》中关于肺痈初期的病机、辨证论治等认识尚不够明确,本文通过剖析《金匮》肺痈初期病机为风邪袭卫,入肺化热,耗伤气阴,湿聚为痰,热伤血脉,血凝不行的演变过程,指出厚朴麻黄汤、泽漆汤二方(后文简称:厚、泽二汤)脉证、方药与肺痈初期病机的关联性,清代喻昌亦以肺痈病机来诠释二方。故而笔者提出厚、泽二汤为肺痈初期之主方,以及肺络瘀阻为贯穿肺痈疾病始终的重要病机的观点。重新认识肺痈初期的证治,为临床中呼吸系统的化脓性感染疾病提供中医辨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秦昌遇所著《症因脉治》认为,外感失眠证的主要病因是风、寒、热等外邪侵袭,或是失治、误治使真气损伤;内伤失眠证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或素体虚弱,禀赋不足等。治病当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因、脉辨别证型,分证型进行治疗。在《症因脉治》中秦氏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将失眠证分为13个证型论治。  相似文献   

17.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18.
胸痹是一种因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致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对于本病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辨治咳嗽的理法方药俱备,为后世辨治咳嗽之典范。文章对《金匮要略》中有关咳嗽的证治条文进行梳理,从虚、实两个方面对张仲景治疗咳嗽的辨证、治法及方药进行分析归纳,为临床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将此书一分为二 :《伤寒》主论外感 ;《金匮》主论杂病。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对咳喘之证论述较为详尽 ,现对此作以概述 ,以期为临证有所裨益。1 寒性咳喘虚寒咳喘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本证由于上焦阳虚 ,肺气虚寒 ,阳气不化津液 ,故见多吐涎沫。津液流失过多 ,肺叶失于濡润 ,而致肺气痿弱之肺痿证。原文虽谓“不咳” ,但因“多涎唾” ,故临证时常见咳、喘之证。治宜温复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