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属祖国医学“症瘕”“积聚”“肝积”“臌胀”“黄疸”“胁痛”“胆胀”“痞满”“暴症”“血症”“岩”等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其防治较为重视,现代中医学对肝癌的研究又有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和分析原发性肝癌腹水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验方)及成方加减运用、中药联合腹腔化疗及中医外治在原发性肝癌腹水的治疗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原发性肝癌腹水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简称肝癌,是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引发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就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面综述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寻求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洁  白广德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15-117
原发性肝癌(PL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治疗困难,生存期短,而冠有“癌王”之称。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肝癌的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肝癌发病最集中的国家。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但肝癌发病隐蔽,诊断时已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占70~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汤剂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等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7篇,涉及方剂172首,药物220味,共计2211药次。220味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9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药物累计频率达62.596%;使用频数30的药物共20味,按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柴胡;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平、温,寒性和微寒药物累计频率达40.74%;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苦、甘及微苦、微甘累计频率达62.94%。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将扶正和抗癌有机结合,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常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诊治困难,中晚期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成为临床实验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复习国内外文献,就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从辨证分型、专方专药、中成药、中药注射液、外治法以及介入治疗6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肝癌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黄疸”、“鼓胀”、“胁痛”等范畴。肝癌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原发性肝癌基础研究的进展,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推动了临床治疗的进程。原发性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的最佳治疗时机。而中医中药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都显示出了较好的抗肝癌作用。肝癌的综合治疗对于疗效的提高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中医中药有计划地与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相结合,可明显减…  相似文献   

10.
李涵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6):114-117
中医药治疗在防治肝癌发展及转移、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其常被灵活运用于肿瘤发病的各个时期,已贲穿于肝癌治疗过程的始终,甚至作为部分中.晚期肝癌的单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证型的文献统计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对1994年至今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2χ检验对总结出的9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气虚型、脾虚痰湿型、气血瘀滞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常见证型。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临床辨证分型标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养正消积胶囊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的改善调节作用。方法:457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32例口服养正消积胶囊(每次4粒,3次/d,饭后30min温开水送服)+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组),225例单用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照组),2组所用化疗药均为顺铂(DDP)+阿霉素(ADM),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的有效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除PT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养正消积胶囊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改善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6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疗法,治疗组采用手术联合化学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率为100%;治疗组用手术联合化学方法治疗1年后生存患者27例,占90.0%,3年生存患者22例,占73.3%,5年生存患者12例,占40.0%;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1年后生存患者23例,占76.7%,3年生存患者14例,占46.7%,5年生存患者3例,占10.0%,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囊癌患者采用手术联合化学方法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阴亏虚四型,中医药治疗在预防肝癌的发生、减少恶性复发转移、减轻癌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良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已发生肝内或远处转移,或由于合并有严重的肝硬化,已失去手术的最佳治疗时机,且放疗、化疗效果均不理想,中医药在肝癌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优势,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在改善肝癌患者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防止肝癌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具有个体化的特性,但临床中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模糊性、随意性、缺乏客观统一的诊断标准,其治疗的效果难以有统一标准。然而运用评价中医证候量表法分析,可以为中医临床诊治肝炎后肝硬化提供有效的、客观的工具,并以此推动中医证候量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鼻咽癌康复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更好地为治病和康复服务。方法采用中医问卷结合辨证方法对309例鼻咽癌康复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气郁质132例,阴虚质123例,血瘀质111例,湿热质94例,气虚质77例,痰湿质73例,血虚质27例,特禀质22例,阳虚质15例,平和质7例。其中偏实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占88.97%,随年龄增大而血瘀质比例增加;偏虚质(气虚质、阳虚质、血虚质、阴虚质)占78.32%。血虚质男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和质和特禀质男、女性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郁质比例最高,随着生存期延长和年龄增大逐渐减少。结论鼻咽癌康复者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是鼻咽癌康复者常见的体质,年龄、生存期与性别对气郁质、瘀血质和血虚质体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术后失眠是常见的癌症并发症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可知,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失眠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和,具体可概括为肝血瘀滞,心神失养.肝癌术后,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痰浊、瘀毒阻滞,心脉瘀阻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基于此可确立疏肝化瘀、解毒安神的中医治则,临床治疗应重视攻邪与扶正相结合,做到调和阴阳,既可疏肝化瘀又能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进行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证候特点。方法选取肝癌患者36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62项四诊信息并量化计分,采用SPSS13.0软件对四诊信息等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聚类分析,365例肝癌患者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证、脾虚证、湿热证、血瘀证及阴虚证五型,其中以脾虚证多见,肝郁证、阴虚证、血瘀证、湿热证次之。结论聚类分析可实现肝癌证型的规范化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艾滋病(AIDS)病因的科学认识。方法:分析艾滋病相关中医病因的文献,比较强调内因、强调外因、内外合因和毒邪等各家观点。结果:从外因阐释艾滋病的病因更合适,艾毒能精确的概括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结论: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加强对艾滋病的中医基础理论认识,更好的指导艾滋病的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