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3~2005年通辽市6家医院4 063例脑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个人疾病史、家族疾病史、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入院时血压、血糖、血脂等资料.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72.47±34.79),(104.06±19.60)mmHg,血糖为(7.12±3.00)mol/L.以及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病率(分别为90.1%和55.2%)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52.28±29.05),(92.10±16.83)mmHg;血糖为(6.68±3.20)mol/L,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77.5%,40.0%,P均<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C)水平(5.13±1.18)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为38.5%,以及吸烟率为23.7%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99±1.17)mol/L,30.0%,20.0%,P均<0.01.结论 年龄、吸烟、高脂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而高血压、高血糖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5例。就诊时收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饮酒、吸烟、高血压病程、合并冠心病情况并测量血压。离院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服用降压药情况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年期间所有患者均服用降压药,其中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40例(9.41%),无缺血性脑卒中病例385例(90.5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年龄、饮酒比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合并糖尿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饮酒、服用降压药、收缩压、舒张压是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以130 mm Hg为参照,收缩压≥140 mm Hg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升;舒张压以80 mm Hg为参照,舒张压≥95 mm Hg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升。不同性别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上述趋势。结论血压控制水平与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分为:A组(收缩压<130mmHg)、B组(收缩压130~160mmHg)和C组(收缩压>160mmHg).对比(1)三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NIHSS评分.(2)三组入院时及出院后6月mRS评分及BI评分.结果:(1)三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2)三组入院时mRS评分及B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出院后6月mRS评分及BI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收缩压在130~160mmHg时预后优于其他血压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比较,为脑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1月因首发脑卒中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8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史、糖尿病史、TC、TG、高血脂率、残疾率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而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病史、收缩压、舒张压、HDL-C、死亡率、血糖水平、高血压率均低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饮酒史、心脑血管病史、吸烟史、舒张压、收缩压是脑卒中患者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应考虑不同亚型不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另选取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各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值,包括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情况分为4个节律类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根据患者颈动脉检查情况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  相似文献   

6.
吴守方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7-339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对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某院收治的7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进行血糖、血清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脑卒中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出血性脑卒中组出现糖代谢异常者12例(38.71%),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41.86%(18/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平均血糖(10.4±1.4)mmol/L,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9.8±1.7)mmol/L,而且均高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以及健康对照组3组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值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本组资料显示,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程度越重,血糖水平越高。③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升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应及时动态监测糖代谢指标变化,并积极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于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采用两阶段抽样法从深圳市南山区8个街道101个社区中抽取60个社区的5 48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和生活方式、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情况等资料(社区内居住≥6个月且年龄≥20岁)并进行体格、血压和血液生化指标测量。以2010年4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为随访期,按年度通过电话随访收集对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8.50±12.14)岁,其中男性2 712例(49.42%),血压控制稳定者3 112例(56.71%)。随访期内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358例,发病密度为1 346.27/10万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血压控制不稳定、收缩压≥150 mmHg(1 mmHg=0.133 kPa;以收缩压<120 mmHg者为参照)和舒张压≥95 mmHg(以舒张压<80 mmHg者为参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均有关联,H...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血压异常升高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完成机械取栓治疗后24 h内均测量其收缩压与舒张压。根据平均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 B组、 C组。比较三组的血压及不良预后风险,并分析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最大值与最小值均高于A组与B组(P <0.05)。C组术后90 d预后不良率、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均高于A组与B组(P <0.05)。血压各指标水平均与不良预后风险呈明显正相关(P <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多存在血压异常升高现象,通过准确实时测量血压水平可明确患者不良预后风险,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与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9(AQP9)、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出血性转化组(n=25)及非出血性转化组(n=15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清指标、溶栓指标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血性转化组患者AQP9、HIF 1α水平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溶栓时间窗长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QP9、HIF 1α、溶栓时间窗、基线NIHSS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包括AQP9、HIF 1α、溶栓时间窗、基线NIHSS评分,临床上应根据以上因素制定相关策略,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n=6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n=60)。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影响因素分布,分析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舒张压(SBP)、收缩压(DBP)、纤维蛋白原(FIB)、尿酸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高血压、高血糖比例分别为85.00%、21.67%,高于对照组的61.6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年龄60岁、脉压增大、吸烟、肥胖、高尿酸血症、高FIB血症、高TG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血症、HDL-C胆固醇血症、房颤、脑卒中史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高血压、肥胖、高尿酸、高TG、脉压增大、房颤、脑卒中史为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的因素为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的因素为房颤、肥胖、高甘油三酯、脑卒中史、脉压增大、年龄60岁、高尿酸。结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缓解疾病发作。  相似文献   

11.
12.
13.
Pors AG 《World hospitals》1991,27(2):18-28
Hospitals all over Europe must get ready to face the important challenge of 1993 at all levels: micro-economic, macro-economic, local, regional and European. Despite the liberalization trends which will inevitably appear with the increased freedom of exchange and movement, hospitals must strive to remain havens of peace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整体护理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有系统的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否见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职业素质。从我院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工作成效分析,在学习新模式,转变传统护理观念的同时,同样要重视护士职业礼仪的教育,这样既提高整体护理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9.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is is alarming because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at young age is related to obesity at adult age. Consequently, the prevention of overweight from childhood onwar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part from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of orthopaedic complications, respiratory problems, fertility problem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in the form of a negative self-image,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depression.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ural factors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for prevention. Most prevention programmes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s. Prevention programmes aimed at stimulating breast feeding an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playing outsid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sweetened drinks and watching TV are very promising. With such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involvement of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parents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