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比较其与三面皮质髂骨、钛网的融合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8只成年公山羊随机分为自体三面皮质髂骨(A组)、钛网(B组)、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C组)3组,均行C4椎体次全切除植骨术,附加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即刻及12周摄颈椎X线片,术后12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出现1例髂骨血肿,B组出现1例不全瘫及1例钛网下沉,B组、C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术后12周各组山羊颈椎获得放射学及组织学融合。C组山羊颈椎获得牢固的椎体间融合。结论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效果,手术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椎间融合器和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86例C3-4、C5-6或C6-7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C3-4椎间融合器和C5-6、C6-7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者75例(占87%);无椎间融合器下沉、脱位,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 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建立钩椎关节融合器的山羊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方法选取12只成年山羊行C_(3~4)节段颈椎前路减压钩椎关节融合器固定融合手术,术后行X线、CT三维重建、Micro-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融合情况。结果实验山羊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损伤。术后未见山羊切口感染、螺钉松动、融合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75.0%,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83.3%。Micro-CT扫描可见在钩椎关节区域明显的骨小梁结构、部分山羊在两侧钩椎关节区域、融合器前方及后方均可见明显的连续的骨小梁结构。结论山羊可以作为钩椎关节融合器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钩椎关节融合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型椎间融合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可降解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羟基磷灰石(HAp),/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开环聚合法制备HAp和PLLA,按35/65重量比共混,热压模铸加工成颈椎椎间融合器,测试样件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力学特征,并评价初步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HAp/PLLA复合材料的密度为l-64g/cm3,热压后粘均分子量为118.309KDa,融合器样件的平均极限压缩强度为128MPa,E模量5.47GPa。HAp/PLLA复合材料是一种化学性能稳定、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活性材料,用其制作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基本要求,有希望达到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18例,观察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采用Borden法测量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提示椎间骨性融合。椎间高度:术前为(3.26±0.68)mm,术后1周为(6.03±0.89)mm(P<0.01);术后6个月为(5.89±0.78)mm,与术后1周比较变化不大(P>0.05)。颈椎生理弧度:术前为(2.55±0.48)mm,术后1周为(3.24±0.67)mm(P>0.05);术后6个月为(8.14±1.17)mm,与术后1周比较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4例,良9例,可3例,差2例。结论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可以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改善颈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6.
保留终板的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的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试验组2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保留颈椎终板融合器植入术。对照组2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术后随访X线,观察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3个月后的X线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1.1±0.9)mm,而对照组降低(1.0±0.8)mm(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X线全获骨性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有效的恢复椎间隙高度,促进颈椎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独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下颈椎不稳症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43~71岁,平均55.27岁。均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单独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术。应用COA 40分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颈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以Vaccaro标准评价手术节段融合情况。根据术后即刻同末次随访的X线片结果比较,将椎间高度变化大于等于2 mm视为融合器塌陷。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颈脊髓功能均获改善,末次随访同术前比较平均改善率为77.63%,术前COA评分同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8~5.2个月,平均3.89个月。将术后即刻椎间高度同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患者椎间高度下降均小于2mm。结论单独应用ACIFC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不稳症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低,能够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无明显融合器塌陷,是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联合内固定的较好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碳纳米管(CNTs)、羟基磷灰石(HA)和聚乳酸(PLLA)制成的增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力学性能.方法 将形状相同的HA/PLLA cage和CNTs/HA/PLLA椎间融合器分成a、b两组,每组12枚,4枚直接压缩为初始抗压缩力,其余植入山羊体内3、6个月后压缩.结果 A组三个不同时间的压缩力分别为:(6.54±0.36)、(4.71±0.28)、(4.12±0.17)kN;B组(8.45±0.85)、(6.76±0.72)、(6.47±0.45)KN.B组椎间融合器在各个不同时间的抗压缩力较A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NTs/HA/PLLA 椎间融合器有较强的初始力学强度,在动物体内是一种理想的腰椎融合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01-2014-01月,我科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20例,单节段12例,双节段8例,采用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20月,术后1周,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融合器移位,椎间隙高度降低等情况。结论该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人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人的SOLIS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见椎间高度丢失;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分,术后平均14.9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Cage,n—HA/PA66Cage)植人人体内可能引起的全身毒性反应及对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将n—FLA/PA66Cage通过腰椎后路经椎间孔进行腰椎椎体融合植入20例患者体内,通过对研究对象检查术前、术后4d、术后2个月等3个时期的血压、脉搏、体温、免疫球蛋白A、G、M、补体C3、C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局部反应等指标。结果n—HA/PA66Cage植人人体后,除了术后4d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时相,其他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n—HA/PA66Cage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Surgical Principles After resection of the anulus fibrosus through a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the vertebrae adjacent to the disc are stripped of periosteum on their anterior and lateral surfaces and bone grafting is extended to these areas. This allows vascular invasion of the fusion mass from all sides, maximiz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bone graft and bone, and ensu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sion mass at the biomechanically most appropriate site in a manner resembling external callus formation in fracture healing. Revised Version from: Operat. Orthop. Traumatol. 1 (1989), 43–51 (German Edition).  相似文献   

14.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disease (ASD)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as a long‐term complication after spinal surgery.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ASD is not very high, it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evaluation of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pinal fusion. There are many views concerning pathogenic factors and way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authors review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is article will describe recent advances in ASD.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L4/L5节段椎弓根螺钉进针点的定位方法,并评估其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椎间融合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其中53例(观察组)采用新的进针点定位法(选择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45例(对照组)采用人字嵴法进行进针点定位。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共置入螺钉212枚,对照组置入180枚。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L5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以椎体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可获得与人字嵴定位法相同的置钉准确率和安全性,并可减少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  相似文献   

17.
Hangman骨折是高位颈椎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占所有轴性骨折损伤的20% ~ 22%,此类损伤多由车祸或坠落时颈部过伸或轴向负荷加大导致[1].Hangman骨折患者常伴有颈椎不稳和运动障碍,非手术治疗融合率低,预后差[2].对于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及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及时缓解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长期外固定引起的持续性疼痛,还可缩短住院周期.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和后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19.
任大伟  李清  贾涛  何胤 《骨科》2018,9(6):445-450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 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