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铁成  蓝青 《中国康复》1997,12(3):111-113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研究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情况下中枢运动通路功能的评定中,然而有关其阈值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尚存在不同意见,对于分别刺激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时诱发出MEP的阈值有无差异,亦有相互矛盾的报道。本研究对该阈值的定义及测量进行了探索。对20名健康受试者的测试结果为:正常人两侧诱发拇短展肌松弛状态下MEP的刺激闭值分别为340.2%±5.6%和35.0%±5.5%,统计分析表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各受试者间两侧MEP阈值的差异范围(0~5%)远较其阈值的绝对值间的差异小(25%~50%)。经颅以刺激MEP阈值的测定是一项评定运动通路传导功能的有用方法,比较两侧阈值的差异要比比较单侧阈值的绝对值差异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诱发电位变化。方法 对39例确诊的ALS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并与年龄、身高匹配的健康者进行对比。结果 SEP异常率64%(14/22),BAEP异常率56%(13/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O.05),VEP异常率31%(5/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O.05)。结论 ALS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及脑干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4.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 (TMS -MEP) ,检测运动神经元病 (MND)中枢运动通路传导功能 ,以明确此技术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MND患者 2 0例 ,其中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 13例 ,脊髓肌萎缩症(SMA) 7例 ;健康对照组 2 0例。以健康受试者为标准 ,测定MND患者上肢运动诱发电位 (MEP) ,以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及波形消失为异常判定标准。结果 :MND患者中 ,CMCT延长和波形消失分别为 3 0 .0 %和 3 5 .0 % ,总异常率达 65 .0 %。TMS MEP在ALS和SMA中的异常率分别为 95 .5 %和 14 .3 % (P <0 .0 1)。结论 :TMS MEP在MND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 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全球致残的最常见疾病,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准确评定可更好的指导康复治疗并改善预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是脑卒中康复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临床评估多采用量表,精确性差,无法定量评定患者大脑兴奋性情况。由经颅磁刺激诱发的运动阈值及运动诱发电位是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可定量评估大脑皮质兴奋性。近年来,经颅磁刺激成对脉冲刺激模式诱发的短间隔皮质内抑制及皮质内易化已成为皮质兴奋性相关研究的新方向。经颅磁刺激诱发的相关皮质兴奋性评价指标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评估及预后参考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指标的特性及其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经颅磁刺激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重要信息。重复TMS具有的调节病变区皮质兴奋性等复杂机制,使其在抑郁症、帕金森病、癫痫、脊髓损伤、卒中等疾病的实验性和应用性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神经学、神经康复学和精神心理学领域。  相似文献   

9.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项无创、安全、操作简便的神经调控技术,基础及临床研究显示,rTMS治疗精经精神疾病效果较好。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系统性疾病,药物效果较差,较难治疗。有研究显示,rTMS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步显示较好的前景,因此,本文对rTMS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崔毅  刘莹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09-3510
目的 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 对一家三代HMSN的12例患和1例无症状进行检查。结果 MEP和SEP的异常率分别为84.6%和92.3%。结论 绝大多数HMSN患的MEP和SEP均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运用GE 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最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相似文献   

12.
扩散张量成像不同参数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TI不同参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4例ALS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1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3.0T MR仪行轴位DTI序列检查,探讨其不同参数对ALS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除中央后回皮质外所有ROI的分数各向异性(FA)、相对各向异性(RA)、各向异性指数(AI)值均减低(P均<0.01),中央后回皮质处FA值有减低趋势(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放射冠处各指标变化幅度更明显.DTI有差异各指标的敏感度为60.71%~100%;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和侧脑室旁白质处各指标敏感度均为100%.DTI有差异的各指标的特异度为55.00%~76.19%;内囊后肢处FA值、RA值、AI值的特异度分别为76.19%、72.73%及68.18%.结论 ALS患者中枢运动区及非运动区的FA值、RA值和AI值与健康人均有差别;ALS患者RA值和AI值改变较健康人更大,RA值更稳定.DTI序列多个指标对判断ALS运动神经元损伤均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而不同部位RO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中枢性磁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层磁运动诱发电位(MMEP)在不同年龄期小儿的年龄特征与发育规律。方法:对197例1-14岁健康儿童和20例正常成人按年龄分8组进行非易化状态下的经颅磁刺激(TMS),分别在上肢拇短展肌和下肢展肌处记录MMEP。获取各项参数,分析观察MMEP的发育特征。结果:在以驰状态下,正常小和除在周岁半前上肢和3.5岁前下肢较难记录到皮层反应波外,皆能满意获得不同年龄期上、下肢皮层MMEP。代表脊髓段运动神经电传导速度的-腰中枢传导时间(CCT)和传导速度(CCV),以及代表颅内段运动传导的头-颈CCT和CCV分别于6岁和10岁前达成人值,上、下肢上皮层MMEP传导速度及校正CCT与年龄非常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79、0.75)。所有年龄组MMEP潜伏期左、右间差值较恒定、上、下肢分别不超过2.6ms和3.5ms。结论:皮层MMEP能很好反映小儿颅内和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生长发育和传导功能,鉴于CCT受身长影响及CCV与年龄高度相关性,应将CCV列入小儿MMEP常规测指标。该技术无痛无创伤,可安全地用于婴儿期后各年龄小儿中枢运动神经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evaluate alterations in phase-shift values in the gray matter of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using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MethodsTwenty patients with definite or probable ALS and 19 age- and sex-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ere enrolled. SWI was performed using a 3.0 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er. Phase-shift values were measured in corrected phase images using regions of interest, which were placed on the bilateral precentral gyrus, frontal cortex, caudate nucleus, globus pallidus, and putamen.ResultsPhase-shift values of the precentral gyru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LS patients (−0.176 ± 0.050)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119 ± 0.016) on SWI. The average phase-shift values of the frontal cortex, caudate nucleus, globus pallidus, and putamen in ALS patients (−0.089 ± 0.023, −0.065 ± 0.016, −0.336 ± 0.191, and −0.227 ± 0.101, respectivel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0.885 ± 0.015, −0.079 ± 0.018, −0.329 ± 0.136, and −0.229 ± 0.083, respectively).Conclusions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ALS patients had a lower phase-shift value in the precentral gyru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abnormal iron overload. Thus, SWI i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LS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频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假rTMS组(10例)和rTMS组(30例),rTMS组又按频率分为0.25 Hz组、0.5 Hz组和0.75 Hz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假rTMS组另给予假性rTMS治疗;rTMS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分别进行不同频率(0.25 Hz、0.5 Hz、0.75 Hz)的rTMS治疗,每周5d,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定,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运动力指数(MI)评分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级;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假rTMS组仅CMCT和FMA在治疗4周后比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2组各时间段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0.25 Hz组和0.50 Hz组的MEP皮质潜伏期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缩短(P<0.05)且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 <0.05);rTMS组的CMCT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且0.25 Hz组和0.50 Hz组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除对照组外)MEP皮质潜伏期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 <0.05);rTMS组的2项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有明显缩短(P<0.05),且0.25 Hz组和0.50 Hz组CMCT明显短于0.75 Hz组(P<0.05).②上肢功能变化:治疗2周后,rTMS组FMA及M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0.25 Hz组和0.50 Hz组的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MI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FMA和MI评分及rTMS组的FTHUE-HK分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0.25 Hz组和0.50 Hz组的三项指标亦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0.75 Hz组的MI评分优于对照组和假rTMS组(P<0.05),0.25 Hz组的FTHUE-HK评级亦优于同期0.75 Hz组(P<0.05).结论 非受累侧M1区0.25 Hz和0.50 Hz的rTMS对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功能的效果最好;0.25 Hz的刺激脉冲总数最少,临床治疗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例患者脱落。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0min MT治疗;B组患者则先给予患侧M1区高频(10Hz)rTMS治疗,再辅以MT治疗;C组则先进行MT治疗,再给予患侧M1区高频rTMS治疗。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等。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中B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较A组明显缩短,CMCT较A组、C组均明显缩短。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MI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A组(P<0.05)。 结论 单纯MT或10Hz rTMS联合M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后辅以MT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肯定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definit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DALS)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uron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F波改变特点,以及病情和病程对MCV和F波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肯定型AL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MCV和F波进行测定。结果 患者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深神经的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明显延长。F波的出现率、近端段/中枢潜伏期和左右往返脊髓的近端段/中枢潜伏期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患者重度组4条神经的DML显著延长,MCV明显减慢和波幅明显降低,重度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DML、MCV和波幅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随访患者组3年,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检查结果经配对方差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MCV和F波可作为ALS电生理诊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检查,其异常程度与病情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年龄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s)中,两侧生理刺激阈值的不同。方法76例健康者,右利手63例,依年龄不同分为3组:青年组22例(19~39岁);中年组20例(40~59岁);老年组21例(60~82岁)。左利手13例,为青年组健康者(19~39岁)。应用8字形磁刺激器分别刺激左右侧运动皮层,记录对应拇短展肌(abductorpollicisbrevismuscle,APBM)运动诱发电位,测定其在静息和随意收缩时刺激阈值的变化。结果右利手青年组和中年组,右侧APBM运动诱发电位的皮层刺激阈值明显低于左侧APBM(P<0.01);而老年组双侧刺激阈值无明显区别;左利手青年组,左侧APBM运动诱发电位的皮层刺激阈值明显低于右侧。结论推测TMS运动诱发电位双侧皮层刺激阈值在各年龄组的不对称变化主要与运动皮层的功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5岁,因"前臂萎缩无力并双下肢痉挛1月余"就诊,行走呈痉挛步态,需他人搀扶。无家族病史。专科检查: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活跃,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霍夫曼征阳性。肌电图:椎旁肌、骨间肌及胫前肌有束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检查:T2WI轴位双侧内囊后肢后部见对称性斑点状高信号,冠状位T2WI示双侧内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