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特异地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祖细胞,诱导其分化成熟,同时刺激成熟中性粒细胞发挥更大效应。因此对骨髓移植以及肿瘤化、放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G-CSF 作用的靶细胞包括: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造血祖细胞(CFU-GM)及幼稚和成熟的粒细胞、单核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2.
重型慢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CN)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它包括特发性、周期性和先天性三大类。目前对SCN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促进髓系细胞的生长和成熟,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文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降低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感染的发病率和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同种异体BMT后应用上述造血因子能否加重潜在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促使白血病复发的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强烈化疗和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极为有用,可加速中性粒细胞数恢复。但G-CSF应用于髓系白血病,目前尚有争论。在体外试验中,G-CSF不但刺激正常粒系祖细胞,还刺激髓系白血病细胞。 本文对58例复发或难治住AML患者进行了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以评价;①G-CSF在强烈诱导缓解治疗后促使造血功能重建的作用;②应用G-CSF2天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变化;③诱导治疗后,G-CSF对白血病细胞再生长的作用,④在应用G-CSF后5周内,G-CSF对感染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粒系特异的造血调控因子。本文综述了GCSF的蛋白质结构、G-CSF的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G-CSF的生物学功能以及GCSF受体和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检查52例急性腹泻小儿的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并研究其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关系,现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集落刺激因子(CSFs)是一组体内外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低分子量糖蛋白.主要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CSF-I),多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因子(SCF),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eg-CSF),除上述集落刺激因子外,参与造血细胞的生长因子还有促血小板生成素(TPO)、IL-1、IL-2、IL-6、IL-7、IL-11等因子.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52例急性腹泻小儿的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与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3(CSF3),是体内非常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能够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存活,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可以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G-CSF的受体CSF3R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与G-CSF结合后激活JAK-STAT、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在临床上G-CSF广泛应用于粒细胞减少性疾病及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也是自体或异基因移植时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剂,在G-CSF联合化疗的预激方案中,G-CSF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生长停滞、细胞凋亡,以增强白血病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CSF3R突变被发现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向白血病转化有关,而且常见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这些可能为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对G-CSF及其受体在血液相关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细菌、霉菌和其它病原侵袭的中心环节,因此维持足够的粒细胞水平对于保障机体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粒系造血过程中主要有5种造血生长因子参与调节,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多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因子均已得到纯化和克隆,并能用重组DNA技术大量生产。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因子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现代生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移植(BMT)是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0.499)×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3组患者立即停用ATD,给予盐酸小檗胺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次应用G-CSF 4~24小时复查血常规,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中性粒细胞轻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3~0.499)×109/L]、中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1~0.299)×109/L]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天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高。结论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第一次注射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相似文献   

12.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具有调节髓系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功能的特异性造血生长因子。G-CSF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机体病变的情况。检测血清G-CSF水平对粒细胞减少、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诊断和/或鉴别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是一种罕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具有强烈的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目前发现与SCN相关的异常基因有14种,ELANE是SCN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有CSF3R突变,可导致SCN转化为AML。深入研究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该疾病诊治。本文就SCN患者的遗传学及表型多样性,G-CSF对SCN的治疗作用及风险,SCN患者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突变影响G-CSF信号传导,CSF3R突变是SCN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重要因素和了解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疾病诊治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检测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P)水平并探讨其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IN患者40例血清G-CSF水平,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血清G-CSF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及SLE组血清G-CSF检出率分别为11/40和10/40,两者血清G-CSF水平无差别,分别为(27.34±8.00)ng/L及(26.76±7.26)ng/L;CIN患者血清G-CSF检出率为27/40,血清G-CSF水平为(134.04±89.29)ng/L,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LE组(P<0.01)。结论:CIN患者可能存在G-CSF利用障碍。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粒系特异的造血调控因子。G-CSF不仅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与细胞的凋亡有密切的关系。G-CSF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本文介绍了G-CS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受体的结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普遍认为,造血生长因子如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改善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体外试验表明GM-CSF能使白血病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期,增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杀伤效应。本研究旨在观察GM-CSF能否增强化疗效果和减少感染,改善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单一动员剂,来动员外周血祖细胞(PBPCs)做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应用。对于已有造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来说,单用G-CSF的动员能力可能是不够的。作者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恒河猴用白介素3(IL-3)进行预处理后,能显著增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相似文献   

18.
钱燕  张姿英 《临床荟萃》1997,12(21):970-971
自从1986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G-CSF)被克隆,G-CSF水平测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目前尚缺乏对新生儿G-CSF的研究,根据国外资料发现:新生儿期体内G-CSF明显高于成人,并提出这可能是新生儿早期周围血中粒细胞升高原因。G-CSF是否与成人一样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值得探讨。国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正用于新生儿感染、粒细胞减少症等治疗。本文就这几方面国外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造血细胞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对50例化疗后接受G-CSF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骨髓、外周血细胞计数、形态观察及分类。结果 G-CSF治疗后,患者骨髓早幼粒细胞平均比例达20.5%,最高达67.0%,细胞颗粒明显增多,其余阶段粒细胞颗粒明显增多增粗,碱性磷酸酶阳性比例平均达97%,平均积分为368。55%的患者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增多;红系、巨核系细胞比例及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G-CSF主要影响骨髓粒细胞系统,对红系、巨核系影响不大;明确G-CSF对骨髓造血的影响可减少误诊,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搞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的机制,作者检测了用GCSF处理细胞中信使核糖核酸(mRNA)浓度,并与其它条件下mRAN浓度和NAP活性进行了比较。首先分离了新诊断为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外周血粒细胞和正常人骨髓粒细胞各1例。细胞经G-CSF和视黄酸两者或单独经GCSF或视黄酸处理或不用诱导剂处理后分别进行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