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刚  孙涛  赵其娜  王泰华 《山东医药》2010,50(31):113-114
脊髓横断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神经干细胞的移植主要致力于提高轴突再生能力,其可以在患者的脊髓内迁移、分化为神经元以及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NSC)组(NSC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NSC组(BDNF组)各5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开术;余三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致脊髓损伤模型,术后3d SCI组脊髓内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NSC组注射NSC悬液5μl,BDNF组注射NSC-BDNF悬液5μl。术后观察各组行为学(BBB)评分和红核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BDNF组BBB评分显著高于SCI组、NSC组.红核神经元数目均多于SCI组、NSC组(P均〈0.01)。提示BDNF基因修饰NSC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治疗的世界性难题。SCI后的病理损害分为原发性SCI和继发性SCI。SCI治疗的难点有如何使缺损的神经元再生,如何恢复功能性轴突的传导功能。国内外传统治疗SCI最常用的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神经元再生的问题。神经干细胞(nerual stem cells,NSCs)移植是20世纪末神经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因其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两个基本特性以及迁移功能和良好的组织融合性的优点,而成为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良好的移植材料,为SC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是一类调节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维持神经功能的天然蛋白质。NTFs由靶细胞产生。是神经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存活、分化的依赖因子和神经元功能的调控因子。同时也是神经元受到损伤和病变时。保护其存活和促进其再生的必需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因治疗是目前Parkinson病治疗研究的热点,通过将酪氮酸羟化酶、神经营养因子等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在体外转染靶细胞后移植于宿主纹状体内或直接注射后转染在体细胞的方法,在脑内表达酪氨酸羟化酶、神经营养因子以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及保护多巴胺神经元,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对近年来Parkinson病基因治疗研究的概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基因治疗是目前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两类目的基因:一是能增加多巴胺合成的目的基因,如TH、AADC等;二是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尤其是GDNF,抑制神经变性,促进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7.
Nogo-A蛋白与中枢神经损伤再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哺乳动物体内大部分组织如肌肉、皮肤和外周神经等损伤后均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而大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却很难再生,损伤的轴突及神经元几乎不能再生,导致损伤后功能迟迟不能恢复。有关CNS损伤后再修复的研究已进行了百余年。直到2000年,Nogo基因的成功克隆,给中  相似文献   

8.
沈斌 《山东医药》2010,50(40):106-106
脊髓损伤(SCI)是常见的严重创伤,近年基础研究发现,改变局部环境,损伤的神经轴突可有再生能力并可恢复部分脊髓功能。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相对于其他干细胞具有比较原始、扩增能力强、采集简单、体内移植反应弱等优点,因此探索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C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是常见的严重创伤,近年基础研究发现,改变局部环境,损伤的神经轴突可有再生能力并可恢复部分脊髓功能.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相对于其他干细胞具有比较原始、扩增能力强、采集简单、体内移植反应弱等优点,因此探索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C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损伤后的神经系统,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但是神经营养因子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需要同一些可以促进生长的细胞或基质共存才能 起作用。鞘内注入神经营养因子后发现,周围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入中枢神经系统。这个实验的完善之处在于人们不但通过束路追踪证实再生,而且对再生的纤维进行了行为学和电生理测试,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有功能连接的形成,最后还将再生的纤维重新切断,确切地证明功能恢复是再生的神经纤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令胜  于如同  冯力 《山东医药》2009,49(31):31-34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HIF-1α)修饰神经干细胞(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各30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开术;单纯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HIF-1α基因修饰NSC组(HIF-NSC组)均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注入生理盐水、NSC悬液、HIF-NSC悬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7、14及28 d各组脊髓组织HIF-1α、NF200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 HIF-NSC组各时点HIF-1α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且表达高峰延迟至移植后14 d;除第1天外,NF200表达明显高于SCI组和NSC组 (P<0.05),GFAP表达显著低于SCI组和NSC组 (P<0.01).结论 HIF-1α基因修饰NSC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神经轴突再生,减少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胶质疤痕形成,为神经再生创造有利的微环境;其机制可能为促进HIF-1α、NF200表达,抑制GFAP表达.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后神经元缺乏自我再生和修复能力,这一直是长期困扰神经科学界的一大难题。由于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缺乏再生能力,特别是脑血管病造成的损伤,不能产生新的神经元或再生新的轴突,因而导致脑外伤后功能障碍难以恢复和无法恢复,如昏迷、瘫痪、失语、痴呆等。目前认为,脑损伤后神经元修复再生障碍主要原因有以下5方面:(1)神经元本身再生能力有限;(2)神经营养因子生成不足;(3)细胞外基质不适宜;(4)损伤产生了大量抑制神经元生长的因子;(5)损伤局部胶质细胞形成坚硬的瘢痕妨碍轴突生长穿过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SC-BDNF)移植对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120只SCI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各30只,假手术组(Sham组)仅做椎板切开术,伤后3 d损伤组(SCI组)脊髓内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NSC组髓内注射移植细胞密度为2×105/μl的NSCs悬液5μl,NSC-BDNF组髓内注射NSC-BDNF悬液5μl。采用免疫组织化法检测1、3、7、14、28 d脊髓组织BDNF、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行为学评分法判断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NSC-BDNF组BDNF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或0.01);NSC-BDNF组NF200水平、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SCI组、NSC组,低于Sham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增高和降低(P<0.05或0.01)。结论 NSC-BDNF在损伤脊髓内可存活、迁移,并参与SCI神经轴突的结构重建,从而促进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脊髓损伤后IGF-1和Bcl-2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临床治疗SCI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自制改良Allen’S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及伤后3h、6h、12h、1d、2d、3d、5d、7d、14d大鼠脊髓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SCI后IGF-1表达即呈升高趋势,3d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14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1d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首次数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3d时又开始升高,5d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值高。14d时与对照组无差别。达第一峰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脊髓神经元,而后一峰则以胶质细胞为主。IGF-1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后IGF-1和Bcl-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且IGF-1可上调Bcl-2的表达。二者可用于临床SCI的治疗以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SCI)涉及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或缺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lncRNA在SCI后病情发展及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具体表现为促进SCI后神经细胞功能改变、调节炎症、抑制细胞凋亡、减缓神经性疼痛以及促进血管的再生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中枢神经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损伤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使得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缓慢,如何促进SCI后脊髓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治愈截瘫,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神经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抑制因子Semaphorin 3A(Sema 3A)的表达,探讨脑缺血损伤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ema 3A的关系及葛根素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缺血时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Sema 3A阳性神经元数的动态改变。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自缺血6 h开始增多,1天达高峰,治疗组阳性神经元较缺血组增多(P<0.05)。Sema 3A阳性神经元自缺血6 h开始增多,1天达高峰,3天达正常对照组水平,治疗组阳性神经元较缺血组减少(P<0.05)。结论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Sema 3A的表达均有短暂上调,可能与神经元的损伤修复再生机制有关。葛根素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Sema 3A的表达下降,提示葛根素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损伤后的神经系统,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但是神经营养因子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需要同一些可以促进生长的细胞或基质共存才能起作用。鞘内注入神经营养因子后发现,周围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入中枢神经系统。这个实验的完善之处在于人们不但通过束路追踪证实再生,而且对再生的纤维进行了行为学和电生理测试,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有功能连接的形成,最后还将再生的纤维重新切断,确切地证明功能恢复是再生的神经纤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脊髓神经细胞受损后,常常不能重建正确的树突和轴突联系,即使经过治疗,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大量的研究证实,神经系统损伤后各类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NTF)可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T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上。近10年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得到确认,作者就aFGF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基因治疗中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娜  刘吉勇 《山东医药》2005,45(5):74-75
基因治疗是指将目的基因用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使其表达此基因而获得特定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基因治疗涉及目的基因、载体及受体细胞三方面,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目的基因释放到靶细胞中并长期稳定表达,同时又较少地产生副作用,即解决载体的效率、靶向性和安全性问题。理想的治疗载体应具备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