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评价个体对高血糖素试验的儿茶酚胺反应的价值,本文作者对3例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患者和25例可疑嗜铬细胞瘤(后被排除)患者进行该项试验。 此28例患者年龄18~66岁(平均39岁),男15例,女13例。全部患者所施行的有关诊断的检查包括:多次基础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测定、24小时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定量测定。部分患者在症状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及评价血浆儿茶酚胺(放射酶测定法)与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3-甲氧基肾上腺素测定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作者对近2年中24例经手术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及40例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而检查未能证实者,作了上述3项测定并进行对比.在休息、仰卧位静脉取血测血浆儿茶酚胺,40例非嗜铬细胞瘸患者平均为531±289(平均数±标准差)ng/L。23例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患者为728~31,000ng/L,除1例外都超过上述40例的最高值。而确诊的22例中,24小时尿 VMA 有11例(占50%),3-甲氧基肾上腺素有5例(占23%),VMA 及3-甲氧基肾上腺有3例(占14%)测定都与未确诊患者的数值相近。作者认为:①血浆儿茶酚胺比24小时尿 VMA、3-甲氧基肾上腺素对嗜铬细胞瘤诊断意义更大。仅依靠后2者,诊断的准确性很不够,且血浆标本比24小时尿易于收集。②嗜铬细胞瘤患者的高血压与血浆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28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1):1023-1024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4-01~2005-03的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定性检查结果:24h尿儿茶酚胺(尿CA)检测结果为多巴胺升高占7例,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占24例,肾上腺素升高占15例,三者均正常2例。定位检查:各种检查阳性率分别为B超77%(17/22),CT96%(26/27),MIBG显像78%(22/28),奥曲肽显像73%(11/15)。结论尿儿茶酚胺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CT在定位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MIBG和奥曲肽显像可作为嗜铬细胞瘤定性和定位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与儿茶酚胺分泌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及尿儿茶酚胺排泄量的昼夜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 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其中 12例在术前及术后 10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日留取十段尿待测尿儿茶酚胺排泄量 ,应用Cosinor方法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排量的昼夜变化。结果 术前不同血压类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有所不同 ,持续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消失 ,阵发性高血压及正常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存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昼夜变化存在 ,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高峰相有所后延。手术切除肿瘤后 ,患者的尿儿茶酚胺排泄量与血压的昼夜变化均恢复正常。 1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的 2 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 2 4h尿平均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呈明显正相关 (r =0 .83、0 .91,P <0 .0 0 1)。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儿茶酚胺分泌的昼夜变化存在 ;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消失 ,阵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定位和定性检查以及治疗效果的资料。结果1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11例测定了血儿茶酚胺,2例同时测定了24h尿儿茶酚胺。6例进行了腔静脉分段取血。8例患者手术治愈,4例患者药物控制良好。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以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表现为主。血儿茶酚胺检查有助于病例诊断。无禁忌症患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定位和定性检查以及治疗效果的资料.结果 1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11例测定了血儿茶酚胺,2例同时测定了24 h尿儿茶酚胺.6例进行了腔静脉分段取血.8例患者手术治愈,4例患者药物控制良好.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以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表现为主.血儿茶酚胺检查有助于病例诊断.无禁忌症患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假性嗜铬细胞瘤(pseudopheochromocytoma)是是一种新的疾病,其特征是有间歇性的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血压升高时,出现头痛、心悸、面色苍白等类似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患者并不存在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性肿瘤;血中与尿中的儿茶酚胺值和尿中苦杏仁酸(VMA)值虽有时略高,但大部分正常。本病先后由Evans氏(1972)与Gabriel氏(1974)报道,后来病例渐多,颇引人注目。据报道,本病患者每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如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小脑肿瘤。在颅内高压和神经症状出现之前,即有酷似嗜铬细胞瘤的症状。有作者认为大概是脑肿瘤引起自视丘下部至延髓的交感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生化、心肌酶谱、血常规、血与尿儿茶酚胺、心电图及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采用超声、CT和/或MRI,定性采用病理诊断。结果入选的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男53例,女21例,年龄13~76岁,平均(48.24±1.62岁),病程1天~30年。以嗜铬细胞瘤三联症之一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有27例(36.49%)、高血压56例(75.68%)、低血压3例(4.05%)、急性左心衰竭3例(4.05%)、合并冠心病3例(4.05%)、儿茶酚胺心肌病4例(5.41%)。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10例(13.51%),窦性心动过缓5例(6.76%),低钾血症5例(6.76%)。18例患者行心肌酶谱检查,其中16例增高(88.89%)。结论嗜铬细胞瘤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少数可伴有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严重者可并发儿茶酚胺心肌病及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性儿茶酚胺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性儿茶酚胺心肌病在临床很难诊断,偶于尸检发现。作者用非损伤性方法,即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儿茶酚胺心肌病进行诊断。19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男性6人,女性13人)。年龄:15~60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含量。急性期和外科治疗后3~6天内检查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改进后的儿茶酚胺荧光测定法,对40例正常人、40例高血压病人及16例可疑为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了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CA),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测定。确定了本实验的正常值范围,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是以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为特征的肿瘤。研究发现与儿茶酚胺相比,检测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佳生化指标。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疑难病例,不同部位血MNs测定有助于其定位诊断。MNs包括间甲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儿的MN平均水平高于成人,而NMN的平均水平较成人低;同时男孩MNs水平要高于女孩。对于家族性视网膜小脑及脊髓血管瘤病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例,MNs诊断的敏感性低于散发病例,特异性则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是以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为特征的肿瘤。研究发现与儿茶酚胺相比,检测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佳生化指标。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疑难病例,不同部位血MNs测定有助于其定位诊断。MNS包括间甲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儿的MN平均水平高于成人,而NMN的平均水平较成人低;同时男孩MNs水平要高于女孩。对于家族性视网膜小脑及脊髓血管瘤病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例,MNs诊断的敏感性低于散发病例,特异性则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3.
可乐宁(clonidine)能抑制中枢交感活动(兴奋中枢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浆儿茶酚胺下降。作者根据生理性血浆儿茶酚胺升高有赖于交感神经兴奋而嗜铬细胞瘤能自主分泌儿茶酚胺这一原理采用可乐宁抑制试验来鉴别血儿茶酚胺升高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抑或嗜铬细胞瘤所致。 10例经手术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病人及15例有交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PCCT)因其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可引起血压增高.因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易变性,使临床上被怀疑者多,被证实者少。近年来随着血和尿中儿茶酚胺(CTCL)及其代谢产物测定技术.对瘤体CT、MRI等影象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PCCT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更加窖易.一些老的方法莲渐被淘汰。因此,对于避免误诊来说,在临床上不同情况下能否想到此病,  相似文献   

15.
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对嗜铬细胞瘤诊断和定位是一种最敏感和最可靠的方法。其诊断标准:静息卧位血浆去甲肾上腺素>11.82pmol/ml及/或肾上腺素>5.46pmol/ml。肿瘤主要以持续弥散方式释放儿茶酚胺,根据其释放量,可分为多分泌型与少或不分泌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取决于肿瘤分泌会,而与肿瘤大小和儿茶酚胺总含量无关。腔静脉分段取血定位肿瘤阳性率为97%。分别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有助于肿瘤位置的判断。对极少数病例,血浆儿茶酚胺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嗜铬细胞瘤。因生理病理应激使血浆儿茶酚胺升高时,也不要误诊为嗜铬细胞瘤。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亓文波  李健 《山东医药》1999,39(22):46-47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功能性肿瘤,临床症状多样。如能及时诊断及恰当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否则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1 定性诊断1.1 生化检验 在现有生化检验中,血及尿儿茶酚胺测定和尿甲氧基肾上腺素测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1]。24小时尿甲氧基肾上腺素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8%。高压液相(HPLC)测定去甲肾上腺>80μg/24h、肾上腺素>20μg/24h,多巴胺>400μg/24h对本病诊断极敏感,但特异性差。将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170μg、肾上腺素>35μg确定为阳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心钠素(ANP)及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C)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了38例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状态、非高血压状态及肿瘤切除后血浆ANP及EDLC的变化及与血压、尿儿茶酚胺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患者于高血压状态时血浆ANP明显高于正常人和非高血压状态(P<0.01),而肿瘤切除后则接近正常。高血压状态时血浆ANP与血压及尿儿茶酚胺呈正相关。高血压状态时血浆E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且与血浆ANP、血压、尿儿茶酚胺均呈负相关,而非高血压状态及手术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8.
干涉荧光法儿茶酚胺测定(附10例嗜铬细胞瘤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涉荧光法儿茶酚胺测定(附10例嗜铬细胞瘤诊断)童济,朱家焕,张子龄,李忠萍,张志梅,孙黎明,祁贯成,林则馨,王保先,李家成儿茶酚胺(CA)定量测定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不少学者[2~5]对方法作了许多改进。我们采用干涉荧光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尿儿茶酚胺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小时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常用来检测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肾上腺髓质疾病(嗜铬细胞瘤)。其结果可受尿量多寡(因测定时仅取其中一部分尿液,故尿量太多使结果误差较大)及收集是否完全的影响,留置和递送24小时尿液也较麻烦。本文分别对21例正常人、9例初发病的甲亢病人以及5例嗜铬细胞瘸(经手术证实)病人同时测定24小时及一次性尿儿茶酚胺(以肾上腺素E计算),并计算一次性尿儿茶酚胺与尿肌酐的比值(E/Cr)和24小时尿VMA等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常用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反复检测来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Fandon等曾指出,尿中三甲氧基四羟基苦杏仁酸(VMA)排出量的对数与嗜铬细胞瘤的重量呈线性正相关。1956—1982年,作者所在医院给53例嗜铬细胞瘤病人作了手木,发现24小时尿排出的VMA和瘤重大小呈线性正相关(r=0.64,P<0.001)。33倒尿中排出的三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s)排出量与瘤重大小亦呈正相关(r=0.53,P=0.001)。作者根据病人的高血压类型,将病人进行临床分组:有持续性高血压但无高血压突然发作者为IA组;有持续性高血压又有高血压突然发作者为IB组;阵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