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种异体心肌细胞移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新生心肌细胞移植重建心脏优势起搏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采用酶法分离新生Yorkshire猪右房组织(包括窦房结),获取单个心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后制备成5×106个/ml心肌细胞悬液,开胸直视下将1ml悬液注入细胞移植组幼年猪左室游离壁(n=5),对照组(n=5)注入等体积培养基,移植前3天开始应用环孢素A和泼尼松龙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移植3周后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打断His束造成Ⅲ度房室阻滞。分别应用心电图、Holter、心腔内起搏标测和免疫荧光显像进行电生理学评价和组织学观察。结果:His束消融后,两组动物均形成Ⅲ度房室阻滞。细胞移植组室性节律频率显著快于对照组(移植组平均为95次/分,对照组为32次/分)。心腔内起搏标测证实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起源于细胞移植区。对照组均在24h内发生心室颤动死亡。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可见DAPI标记的呈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核,移植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间有连接蛋白43和N型钙粘素的表达。结论:移植的心肌细胞可在宿主心脏存活并与周围细胞发生电连接,并主导心室节律。  相似文献   

2.
位于希氏束上、下0.5cm以内的右侧间隔旁路称为希氏束旁旁路,为避免射频消融时损伤希氏束,大头导管标测定位应在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及诱发心动过速三种方式以确定.消融时应密切观察体表QRS波形态及逸搏情况.需在心室起搏下消融时,确信旁路中断后应停止或间歇心室起搏,以观察逸搏情况确定是否希氏束受损.如果自然发作和诱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均为旁路下传,心内标测为多旁路间折返,房室结构均为旁路者时测不能确认患者房室结传导是否正常,应首先消融其逆传旁路,对正传旁路消融应慎重,以避免消融后的房室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与射频消融(RFCA)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ECG)起搏标测法、心动过速标测法、窦性心律下P电位(浦肯野电位)标测法.结果 29例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全部经射频消融成功,随诊1个月~36个月无复发,心动过速标测消融组与窦性心律下P电位标测消融组在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起搏标测组与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RFCA治疗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②心动过速下标测消融与窦性心律下标测消融优于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射频消融His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15~20kg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麻醉开胸后于左室缝制临时起搏电极及记录电极。在X线引导下,将消融电极经股动脉逆行至主动脉无冠窦,标测定位并射频消融His束。分别记录每次实验的操作和消融时间,比较消融前后的心率及心律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8只犬成功建立完全性AVB动物模型,操作时间17.5(1,25.25)min,消融时间84(10,90)s。所有犬在消融前均为窦性心律,心率(168±13)次/分,消融时出现交界性心律,消融完成后体表及腔内心电图均显示完全性AVB,心率(57±11)次/分。结论通过股动脉逆行途径射频消融His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的方法简便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早期分化来源的心肌细胞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后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首先通过电转染构建a-MHC-EGFP-ESc系[将心肌细胞特异的OL-MHC启动子与表达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融合,构建成真核表达载体],悬滴法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在分化早期(7+4)d利用流式细胞仪筛选带绿色荧光的心肌细胞,将纯化的心肌细胞(5×106个/ml)移植到小鼠心室壁,对照组注入等体积培养基,移植前3 d开始应用环孢素A(静脉注射,5 mg·kg-1·d-1)和泼尼松龙(静脉注射,2.5 mg·kg-1·d-1)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2周分离两侧颈迷走神经行电刺激抑制窦房结与房室结,记录刺激前后的体表心电图,然后分别行免疫荧光显像和膜片钳研究.结果 刺激迷走神经前,移植组和对照组均呈正常的窦性心律,两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刺激迷走神经后,两组动物均出现异位的心室起搏心律,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心室频率无差异.移植区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分析可见EGFP标记的移植细胞具有肌钙蛋白I(cTnI)表达,说明分化细胞移植后仍具有心肌特性,且移植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间有连接蛋白43的表达,表明移植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间形成电偶联通道.膜片钳分析,绿色荧光细胞移植前后其具有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比例分别为(85.1%vs 1 1.4%,P<0.05),该类细胞在移植前后的起搏电流强度有所增强((11.2±2.4)pA/pF vs(15.5±1.9)pA/pF,P<0.05].移植区分离的绿色荧光细胞中48%具有心室肌动作电位.结论 胚胎干细胞早期分化来源的心肌细胞在体移植后能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心室肌细胞及起搏细胞.  相似文献   

6.
希氏束起搏是唯一能够模拟正常心脏激动和传导的起搏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本文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例因为心房颤动伴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行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希氏束起搏,另1例因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起搏器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5 7岁。因反复晕厥 6次入院。入院时心电图示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逸搏心律 ,心室率 3 0次 min。经用扩血管药物治疗 ,很快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率 78次 min ,行临时起搏治疗 ,术中电极导管通过三尖瓣口时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且无室性逸搏致较长时间心室停搏 (图略 ) ,患者阿 -斯综合征发作 ,立即给予起搏 ,起搏频率 60次 min(图略 ) ,患者症状缓解。后给予安置埋藏式起搏器治疗 ,病情平稳后出院。  讨论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阻滞部位可以在房室结、希氏束或希 -浦系…  相似文献   

8.
一例患者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发作时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行电生理检查时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交替性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室性逸搏心律,立即临时心脏起搏并返回病房,患者房室传导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再次手术消融左侧隐匿旁道后,患者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消失,体表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房室结解剖位置消融及其对His束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 入选房室结消融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其中7例既往接受了His束起搏,仅行房室结消融(单一消融组),21例同时进行了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室结消融联合His束起搏(联合手术组).三维标测系统下标测His束、冠状窦口及三尖瓣环,在构建...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的两种方法,对连续42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采用下位法和后位法进行慢径路改良。结果总成功率97.6%,并发症率2.4%。认为;(1)下位法比后位法明显有效,但发生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危险性亦增加;(2)建议对年轻者(如≤55岁)优先采用后位法,对年长者可径用下位法,必要时可在消融电极心电图上保留较小的希氏束电位放电;(3)采用下位法时必须先以消融电极稳定记录到明确的希氏束电位后,再向下弯曲导管,以提高定位慢径路的准确性和减少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4)放电中出现与窦性心律竞争的房室交接区性心律现象揭示消融有效,而出现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则提示可能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邻希氏束旁路的电解剖特点,同时评价三维标测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19例邻希氏束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3例),年龄11 ~70(31.16±19.54)岁,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旁路传导在放电后(3.57±1.71)s内阻断(即刻成功率100%).结果 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靶点处室房间期(38.56±7.51) ms,明显短于希氏束区域[(51.11±8.07) ms,P<0.001]和冠状静脉窦近端[(78.01±13.09)ms,P<0.001].成功消融靶点与希氏束距离(6.42±1.71)mm,希氏束距离冠状静脉窦口(26.53±3.15) mm.靶点处的室/房波幅比为3.62±2.27,明确的希氏束电位(0.152±0.093) mV.平均随访(12.79±6.64)个月,18例患者无复发(远期成功率94.7%),且无房室传导损伤发生.结论 通过定量测量发现邻希氏束旁路极为靠近希氏束.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消融邻希氏束旁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用Halo电极消融典型心房扑动(AF)的方法和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意义.方法对9例AF患者进行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将普通标测电极分别放置高位右房(A点)、低位右房(B点)、希氏束(C点)、冠状窦(CS34为D点),标测AF发作时右房激动顺序,起搏时和消融后测量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BD、DB). 结果不用Halo电极成功消融9例AF病例.消融后于冠状窦口处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DB=140.7ms±66.1ms)和右房下侧壁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4的时间间期(BD=123.2ms±42.1ms)均较消融前(DB=66.0ms±12.5ms,BD=62.5ms±13.0ms)明显延长,P<0.01. 结论不用Halo电极能成功消融典型AF,该方法简便、费用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测定可作为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希氏束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方法 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前斜位45°消融电极在三尖瓣环细标确定靶点图,即在希氏束附近AV融合或最短AV间期,可记录到小H波,其振幅明显小于希氏束电图H波振幅,在窦性心律或心动过速时低能量试放电,有效增加功率和延长放电时间.结果 15例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准确标测和消融下,消融希氏束房室旁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电磁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在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33±12)岁。心动过速周期(370±95)ms。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7FNavi-Star在相关心室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右心室流出道详细标测,根据激动图上最红色区域为较早激动部位,结合大头导管记录心室波最早、且起搏时体表12导联图形与心动过速一致处,作为消融靶点。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间隔部细标,标识较体表QRS波及His束电位提前的P电位处,作为靶点。温控60℃放电消融。以基础态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反复电生理检查.不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成功消融终点。结果12例均成功消融,其中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前中间隔部,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5例,起源于左心室后中间隔4例、中下间隔近心尖部1例。1例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于心动过速在左心室后中间隔处标测时,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标志此处作为靶点,放电消融成功。手术时间为(102±25)分钟,曝光时间为(11±7)分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Carto系统通过磁场标测定位,结合心内电图重建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电激动图,可有效快速寻找最早激动点或P电位处作为消融靶点,进行电解剖标测,并可在标测导管机械损伤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处标志,结合起搏标测,作消融参考点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1例罕见的起源于右束支的逸搏节律和阵发性心动过速.女性,20岁,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在窦性停搏后继以室性逸搏节律,呈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QRS=110毫秒);偶而伴有QRS形态相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希氏束电图上:在窦性心律时,PA(房内)、AH(房室结)和HV(希-室)间期分别为10、70和50毫秒;逸搏节律或心动过速时,HV为10毫秒,并逆行激动心房。在超速起搏和心房期前刺激后均有逸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希氏束旁道CARTO3及常规X光指导下标测及消融方法。方法纳入12例希氏束旁道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入选患者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9例患者行常规X光透视下标测消融靶点并进行消融,3例患者应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靶点标测及射频消融。对不同标测方法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9例常规标X光测患者中成功6例(66.7%),2例未成功,1例靶点距离希氏束过近,放弃消融,术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X线曝光时间(36.2±13.4)min;CARTO3指导3例均成功(100.0%),X线曝光时间(14.2±7.8)min。与常规X光测患者比较,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靶点消融成功率更高,X线曝光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X光相比,CARTO3指导希氏束旁旁道消融可更精确指示希氏束及消融导管空间位置,缩短X光曝光时间,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34岁.反复发作性心悸10余年,曾于外院行2次射频消融未成功,心动过速时维拉帕米静脉注射有效.入院心电图示窄QRS波(103ms)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伴电轴右偏,可见房室分离,窦性夺获;电生理标测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在左后分支和左前分支区域行激动标测均未标测到理想靶点,遂逐步将标测导管移至左上间隔部,可记录到PP电位,室性心动过速时发生逆转,在此处消融成功,后在此处起搏所记录图形与室性心动过速图形完全一致,提示可能为局灶起源的微折返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9.
体重8~14公斤的成年杂种犬18条,在静脉注射苯巴比妥后,经导管用直流电消蚀位于房室交界区的希氏束,12条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伴稳定的室性逸搏心律。同术前相比,这12条犬术后7天:心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9例为完全性双束支阻滞,8例为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5例为完全性房室结阻滞。在17例希氏束及其以下的房室传导阻滞中,有13例安装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效果均良好。提示希氏束电图对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位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