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氟醚与安氟醚对小儿血液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TECO1)测量地氟醚对小儿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安氟醚进行比较,为临床合理选用麻醉药提供参考。方法 28例择期行会阴及骨科矫形手术1-5岁小儿,ASAⅠ~Ⅱ级,快速诱导插管后随机分为吸入地氟醚(D组)和安氟醚(E组)两组。用TECO1分别测量呼出气体麻醉药浓度为0、0.5、1.0和1.5MAC稳定5min后的SVI、CI及HR。同时监测SP、DP及MAP。结果 与吸入麻醉药前相比,两者在0.5MAC均引起相似幅度的轻度血压下降,CI、SVI及HR无明显改变。1.0MAC时D组CI明显升高,并高于E组;D组HR及SVI增高与基础值比无统计学差别,但明显高于E组;两组血压均进一步下降,但幅度无差别。1.5MAC时,E组的CI及SVI明显降低,而D组则无明显变化;D组HR增快,与 E组明显差别;两组血压进一步降低,E组MAP和S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D组,DP无差别。结论 地氟醚与安氟醚相比可以更好的维持小儿的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连续温度稀释法观察不同浓度地氟醚对血液动力学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并与七氟醚和异氟醚比较。方法 犬 18只 ,1.5 %硫喷妥钠 2 0 mg/ kg、阿曲库胺 0 .8mg/ kg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左股静脉穿刺置入 7.5 F的六芯肺动脉漂浮导管 ,接 CCO/ SvO2 监测仪 ,连续测定并计算血液动力学及氧供需平衡各项指标。操作完成后平稳 1小时 ,取基础指标。然后随机依次吸入 0 .7、1.2和 1.7MAC的地氟醚、七氟醚或异氟醚 ,呼气末浓度达预定值后稳定 2 0分钟 ,记录各指标 ,再增加吸入浓度达下一个预定浓度。结果  MAP、SVR和 CO在三组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地氟醚和异氟醚组 HR明显增快 ,七氟醚组 HR则明显减慢 ,异氟醚组 1.7MAC时 VO2 增加 ,DO2 和Sv O2 下降。结论 地氟醚对循环功能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 ,与七氟醚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地氟醚与异氟醚低流量麻醉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比较地氟醚和异氟醚在低流量麻醉时药物的摄取、平衡、排除及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选择 30例无高血压病史、ASAⅠ~Ⅱ级行择期腹部手术病人 ,男 18例 ,女12例 ,年龄 30~ 5 0岁 ,体重 49~82 5kg ,随机分为地氟醚组 (D)组 16例和异氟醚组 (I组 14例 )。所有病人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5mg。静脉注射异丙酚 1 5mg/kg、芬太尼 4~ 5 μg/kg、阿曲库铵 0 6mg/kg诱导 ,气管插管后连接OhmedaExcel 2 10麻醉机行高流量通气(3L/min ,氧气∶笑气为 1∶2 ) ,潮气量 8~10ml/…  相似文献   

4.
地氟醚(Desflurane)是一种新型卤族氟类吸入麻醉药,与异氟醚的化学结构相似,但是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更稳定,血/气分配系数0.42,本文就其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异氟谜相比较。资料与方法(1)选择40例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食管癌和贲门癌)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男12例,女8例)B组20例(男13例,女7例),患者均无其它系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方法:两组病人均于术前半小时深部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以10…  相似文献   

5.
6.
异氟醚麻醉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氟醚和异氟醚低流量麻醉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观察 ,对两药在药代动力学、苏醒方面作一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 2 6例 ,ASAⅠ~Ⅱ级 ,男 11例 ,女 15例 ,年龄 31~ 6 5岁 ,体重 5 7~ 85kg ,随机分成地氟醚组 (D组 )和异氟醚组 (I组 ) ,每组 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高血压病史 ,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 30分钟肌注阿托品 0 5mg、苯巴比妥钠 0 1g。给予咪唑安定 7 5mg、芬太尼 0 1mg、异丙酚1 5mg/kg、阿曲库铵 0 5mg/kg快速诱导插管。随后D组吸入…  相似文献   

8.
麻醉诱导及异氟醚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Swan Ganz导管 ,以芬太尼麻醉方法为对照观察其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影响。资料和方法选择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 ,年龄 (37 0 4± 10 40 )岁 ,身高 (16 2 33± 7 33)cm ,体重 (5 6 2 9±9 42 )kg ,男 8例 ,女 12例 ,2 0例病人中 ,11例伴心房纤颤 ,射血分数 5 6 %~71% ,心功能按纽约心脏协会分级 (NY HA分级 )Ⅱ~Ⅲ级。所有病人术前一周进行强心、利尿和补钾治疗。麻醉处理 :2 0例病人随机分为地氟醚麻醉组 (D组 )和芬太尼麻醉组 (F组 ) ,各 10例。两组病人年龄、体…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24例普鲁卡因与安氟醚或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全部病例静脉普鲁卡因以1mg.kg^-1/min恒速滴注,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吸入1.0及1.5MAC的安氟醚,B级吸入1.0、1.5及2.0MAC的异氟醚。结果表明:A组主抑制心肌及其泵功能,同时降低体循环阻力,血压显著下降;B组主要降低体循环阻力,血压亦明下降,但对心肌的抑制轻,心脏泵功能不受影响,提示普鲁卡因复合异氟醚比复合  相似文献   

11.
异氟醚、地氟醚对维库溴铵残余肌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异氟醚、地氟醚对维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 4 9例ASAⅠ~Ⅱ级成年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三组 :丙泊酚组 (Ⅰ组 ,18例 ) ;异氟醚组 (Ⅱ组 ,17例 ) ;地氟醚组 (Ⅲ组 ,14例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维库溴铵均以 90 μg·kg-1·h-1的速度静脉泵入。Ⅰ组丙泊酚泵入速度为 4~ 10mg·kg-1·h-1;Ⅱ组、Ⅲ组分别吸入呼气末浓度为 1MAC的异氟醚或地氟醚 ,使用Biometer加速度仪观测T1恢复至 2 5 %、75 %及TOF比值 (T4/T1)恢复至 0 7的时间。结果 三组间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芬太尼总量、麻醉持续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上述恢复时间 ,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均延长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Ⅱ、Ⅲ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三组间恢复指数 (T1从 2 5 %~ 75 %时间 )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异氟醚、地氟醚均可延长维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 ,但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四个成串刺激 (TOF)等 ,减少术后残余肌松作用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低流量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患儿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30例脊柱侧凸女性患儿,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地氟醚组(D组)和异氟醚组(Ⅰ组)(n=15)。采用低流量吸入技术,逐渐增大吸入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55~65mmHg。分别在诱导前(L)、气管插管后即刻(T1)、呼气末麻醉药浓度达到1MAC即刻(T2)、体位改为俯卧位后即刻(L)、血压达到目标值范围30min时(T4)测定心血管BRS。结果 与R相比,两组患儿其余各时点BRS均降低(P〈0.05);与T1相比,两组患儿T1、T,BRS增高(P〈0.05);与T2比较,两组患儿T3B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BRS降低(P〈0.05);与T3比较,两组患儿T4BRS降低(P〈0.05);D组患儿改变体位后达到目标血压的时间短于Ⅰ组(P〈0.01)。结论 低流量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患儿BRS,安全有效地实施控制性降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部手术患者低流量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18~64岁,BMI<35kg/m^2。随机分为2组(n=20):地氟醚组(D组)和异氟醚组(Ⅰ组)。麻醉诱导后调节纯氧流量3L/min,术中调整挥发罐刻度,维持肺泡浓度(FA)0.8 MAC,稳定5min后纯氧流量改为1L/min。调节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速率,维持HR和B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同时吸入纯氧3L/min。记录设定的吸入麻醉药浓度(FD)、吸入麻醉药浓度(FI)、FA/FI=1/2时间、FA/FAO=1/2时间(FAO为关闭挥发罐即时的肺泡浓度),并计算各时点FA/FI、FA/FD。结果D组FA/FI=1/2时间及FA/FAO=1/2时间均较Ⅰ组缩短(P<0.05)。低流量麻醉下,D组FD稳定,Ⅰ组FD波动较大。D组FA/FI、FA/FD上升速率较Ⅰ组快,且同一时点各比值D组均高于Ⅰ组。结论与异氟醚比较,腹部手术患者低流量吸入地氟醚时达到预定的肺泡浓度更迅速,可控性好,停止吸入时排泄较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单纯缺氧/复氧及 1.5MAC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5组。实验结束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细胞存活和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单纯缺氧/复氧使LDH、CK和细胞凋亡率升高及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1.5MAC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显著减轻LDH、CK和细胞凋亡率升高及细胞存活率下降,其中七氟醚减轻作用最强。结论 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七氟醚的保护作用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15.
地氟醚、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IMAC地氟醚或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24例择期腹部手术病人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95%的肌松,达到稳态后,病人随机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MAC的地氟醚或异氟醚,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后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地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90min后达最大效应即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地氟醚组为42.7%,异氟醚组为37.6%,结论:地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地氟烷、恩氟烷及异氟烷对哌库溴铵时效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地氟烷、恩氟烷及异氟烷对哌库溴铵时效关系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病人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地氟烷、恩氟烷、异氟烷组,每组10例。采用氧化亚氮、氧气、芬太尼及相应吸入麻醉药静吸复合全麻。静脉注射哌库溴铵0.045mg·kg~(-1)后,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T_125%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等。结果 三组T_125%恢复时间分别为65±18、68±24、(63±26)min,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文献中的41~54min有所延长。恢复指数分别为80±64、60±25、(52±18)min,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文献中的29min明显延长。结论 1.地氟烷可延长哌库溴铵的肌松恢复时间。2.地氟烷、恩氟烷、异氟烷对哌库溴铵时效关系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研究以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异氟醚和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达到满意麻醉深度时用药量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和地氟醚组,每组又随机分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12例)。患者术前阿托品肌肉注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给予1.6%利多卡因10ml。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和地氟醚,待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且稳定10 min后,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异氟醚和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呼气末浓度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MACBIS50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异氟醚组0.77%、地氟醚组3.87%)和单纯全麻组(异氟醚组1.16%、地氟醚组5.18%)比较显著降低(P<0.01)。四组BIS和ET%均呈直线相关。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异氟醚(34%)和地氟醚(53%)维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呼气末浓度,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s (EEG) of 55 children under isoflurane anesthesia were studied to elucidate any change in pattern with age. The children ranged from 1 month to 14 years of age were divided into six age groups. The standard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 was determined in each group. Anesthesia was induced using the slow induction method, and EEG was recorded at isoflurane concentrations of 1.5 MAC in 100% oxygen, 1.0 MAC in 100% oxygen, and 1.0 MAC under administration of 66% nitrous oxide in oxygen. Ventilation was controlled mechanically (end-tidal CO2 35–40 mmHg). At 1.5 MAC, the incidences of burst suppression in the groups of 6 months to 6 years of ag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groups older or younger than that age (P<0.05). Except for infants less than 6 months of age, the mean values of maximum amplitude at 1.0 MAC were two to three times of those in adults. Children 3–6 years of age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 of 427.0±83.5 μV.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in part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Osaka, March, 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