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斑疾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中的表现。方法:选择底镜、FFA或ICG等检查证实的40例47眼黄斑部疾病眼行OCT检测,部分病例进行定期的OCT复查。结果:40例47眼中:黄斑裂孔5眼,黄斑前膜4眼,黄斑囊样水肿8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 膜脉膜病变20眼,脉络膜新生血管5眼,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部复位术后者5眼,在OCT中各有其特殊图像。  相似文献   

2.
黄斑部疾病的图形反转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阎明 《眼科》1995,4(3):163-166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客观色觉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等亮度颜色图像翻转视诱发电位作为一种客观色觉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所致的后天性色觉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33眼正常对照测定CPR-VEP,包括白/黑、红/黑、绿/黑、蓝/黑、红/绿和蓝/黄7种颜色棋盘格。所有量者同时作FM100-hue试验。  相似文献   

4.
吴德正  梁炯基 《眼科学报》1997,13(4):186-188
目的:确定正常人在不同运动速度绿、红光栅刺激时的等亮度点值,探讨色觉和运动觉相互作用特性。方法:自行研制能同时诱发运动觉和色觉的运动颜色光栅刺激器,用眼电图(electrooculograph,EOG)方法记录诱发视动性眼球震颤(optokinetic nystagmus,OKN),确定不同运动速度时受检查者OKN换相时的绿、红亮度比值(即等亮度点)。共测试16例(32只眼)正常人,男6人,女10人,年龄20~51岁。结果:于5个等级光栅运动速度:595,400,301,239和200mm/s,测得其对应等亮度点的均值分别为:0.525,0.425,0.397,0.391,0.367。经统计学分析,595mm/s组的等亮度点均值与其他各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组间的等亮度点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速度快的情况下会影响人眼对颜色的感觉。眼科学报1997;13:186—188。  相似文献   

5.
6.
7.
国内关于正常中心及周边视野检查有多篇报导[1-7]。但对于黄斑部阈值的测定尚未见到。我院眼科自1991年9月至1992年2月对不同年龄的正常人共60例120只眼作了黄斑部阈值的检查。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证明,黄斑部阈值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对象与方法受检者20~60岁,为本院职工,70~79岁者为北楼病人健康查体者,均无明显眼科疾患共60人,男31例,女29例。裸眼视力在0.6以上。(矫正视力1.0以上,近视力Jr1-2)均能合作,及时作出准确反应。检查者由专人负责。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为美国Allergan公司的Humphrey-640型全自动视…  相似文献   

8.
黄斑部视网膜转位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斑部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黄斑部疾病引起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黄斑部视网膜转位手术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手术原理、适应证、方法、效果、并发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6):376-376
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唐仕波教授主编,德国、美国及广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教授参编的《黄斑部疾病显微手术学》一书,将于2005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在眼底黄斑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对3742人(7484眼)50岁以上人群进行眼病筛查,对筛查出的黄斑部疾病或可疑疾病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检查,分析两种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率。结果除去眼底照相结果黄斑区未照出145人(201眼)及黄斑不清晰者683人(984眼),余2914人(6299眼)中筛出黄斑部疾病或可疑疾病266例(354眼),其中黄斑前膜38例44眼),黄斑裂孔35例(39眼),黄斑变性193例(271眼),经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总一致率为75.94%。结论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在黄斑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眼底黄斑部疾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色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人类正常色觉,红-绿色觉异常、蓝色觉异常、蓝锥细胞单色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叙述了各种色觉类型基因型的特点,多态性及变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色觉测定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臻 《眼科研究》1989,7(3):155-157
色盲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检查色觉的方法很多,平常一般采用假同色版测验法,即色盲表定性检查。目前,广泛采用假同色表主要有三种。至于临床上检查,各图表中何者为优,  相似文献   

14.
安晶 《眼科研究》2010,28(11):1091-1096
色觉是视觉功能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视网膜锥体细胞的特殊感觉功能。一般先天性色盲多无自觉症状,通常在体检中进行常规色觉检查时被发现。继发性色觉障碍更需要及早明确原发疾病对色觉是否产生影响。色觉检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发现疾病早期特有的表现尤为重要。色觉检查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属于主观检查法,包括假同色图测验、色相排列测验和色盲镜等;客观检查以视觉电生理检查为主,其中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密度检测、CT扫描等有助于明确视神经、视网膜及黄斑病变的形态学评估。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属于客观的功能学检查方法,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色觉的评定及对某些继发性色觉改变的早期诊断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就临床电生理在继发性色觉障碍疾病中的特征性表现及早期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色觉异常机制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Nimet 《国际眼科杂志》2007,7(5):1223-1228
目的:研究经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诊断色盲的可靠性及其与经典Ishihara测试法的一致性,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探讨该测试方法在检测先天性色盲或色弱中的潜在价值。方法:用两种方法测试104名大学生的色觉,年龄20~23岁(中位数21岁)。分别采用经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色板和经典的Ishihara打印色板显露法对个体色觉进行检查。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每个学生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借此探讨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的特异性,准确性以及与经典法的一致性。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到6位男性色盲患者和1位女性色盲患者。调查该女性学生的家族史,发现其母亲为色盲基因携带者,而其父亲为色盲患者。本实验中男性色盲患病率为13.6%(6/44),女性为1.7%(1/60);整个人群总的患病率为6.7%(7/104)。进行本试验前,这些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存在色觉功能缺陷。为探讨这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分别对色觉正常和患色盲的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实验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为100%,一致性达到100%。结论: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是数字调控性的,但有关色觉测试的基本概念没有改变。该法总的测试时间和误差计分都已标准化,与手动测试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该法与被认为是"金标准"的经典测试法的一致性达到100%。这些特征表明,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是一种新颖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  3 0岁 因右眼视力突然下降 2天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右眼视力手动 /眼前 3 0cm ,不能矫正 ,左眼1 0。双眼前节及左眼底未见异常。右眼底视盘圆 ,色淡红 ,边界清楚 ,血管走行比例大致正常 ,黄斑区约 6PD× 6PD大小视网膜前出血 ,遮挡黄斑 ,中央区可见液平面 (图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黄斑区荧光遮蔽 ,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诊断为右眼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行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激光玻璃体引流手术 ,使用Abraham角膜接触镜 ,应用Nd :YAG激光 ,击射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区下方液平面 ,能量 6 8mJ ,击射两次 ,见血液流向玻璃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自行设计百分制色觉定量检测表(百分制量表)检查正常人及先天性色觉异常者色觉感色力和辨色力的差异。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采用俞自萍色盲本筛查色觉正常者48例(男性46例,女性2例);采用Farnsworth Munsell(FM-100)色相检测法确诊的红色觉异常者28例(男性27例,女性1例),绿色觉异常者71例(男性68例,女性3例)。方法 采用自制百分制量表检测受试者的色觉感色力和辨色力,并对评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主要指标红色、绿色及蓝色感色力和红绿、红蓝及绿蓝辨色力百分制量表评分。结果 用百分制量表评价,正常人红色、绿色、蓝色感色力评分分别为96(95,97)、98(97,98)、95(92.25,96);红绿、红蓝、绿蓝辨色力评分分别为97(97,98)、96(95,97)、98(97,98)。与正常人相比,先天性红色觉异常患者的红色感色力[91.5(89.25,93)]、蓝色感色力[93(90,95)]和红蓝辨色力[90.50(86.25,92)]评分下降(Z=-6.837、-3.151、-6.780,P均<0.01);先天性绿色...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色觉异常患者的彩色视觉诱发电位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u H  Guo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55-359
目的:初步探讨彩色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检查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诊断色觉异常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制作4种翻转棋盘格作为视觉刺激模式,包括黑-白翻转棋盘格(对比度为95%)和等亮度红-白、绿-白和红-绿翻转棋盘格(饱和度为100%)。棋盘格大小为25’视角,翻转频率为0.8Hz。用多导程视觉电生理记录仪记录正常组30例色觉正常者和异常组13例先天性色觉异常者4种视觉刺激模式的瞬态VEP图形。结果:正常组4种视觉刺激模式VEPP1波潜伏期由短至长依次为红-白、黑-白、红-绿和绿-白,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VEPP1波振幅由高至低依次为黑-白、红-白、红-绿、绿-白,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红-白、红-绿、绿-白3种视觉刺激模式间VEPP1滤振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异常组VEPP1波潜伏期和振幅4种视觉刺激模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其中以黑-白翻转棋盘格刺激模式的潜伏期最短;红绿色盲和绿色盲患者对绿-白翻转棋盘格刺激无反应。正常组与异常组VEPP1波比较,4种视觉刺激模式的潜伏期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黑-白翻转棋盘格刺激模式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红-白、绿-白和红-绿翻转棋盘格刺激模式的振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彩色VEP检查可为临床诊断色觉异常,尤其对于红绿色盲和绿色盲提供依据;目前彩色VEP检查尚缺乏定性和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眼球屈光的发育依赖于视觉环境,干扰正常的视觉环境可影响屈光的发育.对于视觉系统而言,不仅要感知物体的明暗、形状、运动状态,还要区分物体的颜色.色觉作为视觉刺激中辨别和感知物体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视网膜视锥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改变眼球的形态、代谢及功能,从而影响眼球的屈光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