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在无麻疹疫苗时代 ,人人出麻疹 ,全球的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很高的。1954年Endres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出第一株麻疹病毒 -Edmonston(Ed)株 ,为研制麻疹疫苗(MV)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MV。1958年我国汤飞凡等成功分离出麻疹病毒。我国于1965年批准使用京55、长47和沪191三株疫苗株进行活疫苗生产 ,并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MV。特别是在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 ,MV免疫覆盖率大大提高。经3次计划免疫审评 ,以省、县、乡为单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麻疹控制的任务与策略   总被引:60,自引:8,他引:52  
我国当前麻疹控制的任务与策略于竞进(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北京市,10072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在60年代麻疹疫苗(MV)使用以前,估计全球每年麻疹病人135亿,造成700~800万儿童死亡(1)。MV使用后,随着...  相似文献   

3.
1999年1~5月,我市先后发生5起麻疹暴发流行,各级卫生防疫站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为进一步做好麻疹监测工作,加速我市控制麻疹的步伐,现将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暴发的定义 在麻疹潜伏期(一般14天内),局部地区(一个自然村、一个居委会或者一个学校等)出现3例麻疹病人视为麻疹的暴发。1.2 对疫区所有发病者进行麻疹流行病学调查,填写并收集个案调查表1.3 实验室方法 采集发病前3例麻疹病人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MV-IgM抗体,试剂由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2 …  相似文献   

4.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广泛应用麻疹疫苗(MV)以来,特别是实施扩大免疫计划(EPI)以来,麻疹发病率己由使用前的700/10万左右下降到90年代的1/万以下,但各国的麻疹疫情表明,常规免疫很难达到消除麻疹的目的[1]。1997年我国卫生部制订了《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部分省市开始实施MV强化免疫。按照湖北省统一布置,2000年11月十堰市对1~6岁儿童进行MV强化免疫。为考核MV强化免疫效果,我们对675名1~6岁儿童在MV强化免疫前后采集了双份血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在十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初始强化免疫对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效果,1998 年6 ~7 月份对韶关市所有6 月龄至15 岁人群实施MV 初始强化免疫后进行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观察。结果强免后麻疹总抗体阳性率从90-8 % 升至99-5 % ,GMRT 从861-8 增长到4660-2 ,低抗体率从31-0 降至1-8 % ,免疫成功率高达98-9 % ;强免后(1998 年7 ~12 月、1999 年1 ~5 月) 麻疹发病报告分别为27 例和1 例,比强免前(1998 年1 ~6 月252 例) 大幅度下降。说明MV 初始强化免疫控制麻疹效果显著,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可取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深圳市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我们于1998年7~10月份,对本市南山、福田、龙岗三个区8月龄的婴儿,进行了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对象在三个区中随机选择8月龄的婴儿,每区不少于50名,要求未患过麻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1-2 标本采集在监测对象左臂三角肌皮下接种麻疹疫苗(MV)0-2ml,在接种前和接种一个月后分别采集微量血约0-3ml,分离血清后置-20℃冻存备检。1-3 检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M-I…  相似文献   

7.
1995年在藁城市农村进行了4-7月龄婴儿接种沪191麻疹疫苗(MV)临床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以及对婴儿母亲麻疹抗体的监测。结果表明:婴儿的母亲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I.15%,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373。4~7月龄婴儿胎传抗体阳性率仅为2.17%,为6一7月龄婴儿接种0.2ml或0.5mlMV,免疫成功率均80%,GMRT为252-356;4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33.33%和28.57%,GMRT分别为159和122:5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50.00%和71.43%,GMRT分别为200和244。婴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似乎是决定能否免疫成功的主要因素。接种MV高热率(>38.6℃)为5.38%,皮疹率为10%。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贵港市麻疹疫苗(MV)接种质量,于1997年6月对该市1~2岁儿童开展了麻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对象该市常住人口中完成了麻疹基础免疫的1~2岁儿童。1.2抽样方法样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办法于该市三区两县(市)中各...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特征和控制策略及措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实施计划免疫前,我省麻疹每隔2~3年有一次流行。年均报告(以下文中发病均为报告发病数或率)发病率为5931/10万。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我省麻疹发病率为73/10万,与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下降了982%。1991~1996年,麻疹主要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中发病,3~6月为发病高峰,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使我省“九五”期间控制麻疹目标能顺利实现,我省今后应继续保持高水平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建立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系统;开展全省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0.
麻疹疫苗初免月龄及接种针次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年广西84个麻疹暴发点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发现,暴露后1~3月龄、4-5月龄、6~7月龄、8-11月龄的未接种麻疹疫苗(MV)儿童的发病率分别为2.5%.13.0%.16.3%、19.7%。血凝抑制抗体阴性率分别为0%、71.2%.79.2%.85.9%。而1一7岁未接种儿童MV暴露后的发病率为24.4%。根据所得资料,作者建议MV免疫可采用两针法,第1针提前到4一6月龄,可降低婴幼儿麻疹发病率,第2针在15-23月龄,可弥补因第1针免疫不成功或漏种的易感儿。  相似文献   

11.
沪191麻疹疫苗免后不同时间血清学效果观察江苏省卫生防疫站郭喜玲熊小卫沪191株麻疹病毒于1966年经国家批准正式用于疫苗的生产,其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控制麻疹的暴发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血清学角度看,其初免后H...  相似文献   

12.
阜宁县1993年出现三个麻疹暴发点,共发生麻疹67例,发病率为11.2‰,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1周岁。暴发原因主要是易感者的长期积累的结果。预防对策主要是:(1)麻疹发病低地区,可对已婚未孕妇女进行一次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以此控制婴儿发病;(2)有较控制大年龄组的发病,将麻疹发病率控制在一个适宜水平,以此来控制发病年龄上移;(3)疫苗在生产、运输、保存、使用等环节中要严格执行冷藏、操作标准,以此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麻疹野病毒的分离及血清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8,他引:13  
从1993年山东省和湖南省10例麻疹急性期患者的咽拭子中,用B95a细胞分离到7株麻疹野病毒,同时用 Vero细胞分离未获成功。将此 7株病毒以 104TCID50/ml剂量分别接种到 A-Vero细胞,只有1株出现融合病变,其它毒株未见增殖。抗麻疹血凝素(H蛋白)单克隆抗体(12E)对分离株的中和滴度低于L4株60倍以上。在同期收集的13例麻疹患者血清,经ELISA法检测,3 例IgG抗体阴性,3例抗体滴度为1:200~1:800,但7例滴度在1:3200~1:102 400之间,占54%.13例血清中12例IgM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加速麻疹控制策略实施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加速控制麻疹。方法 安徽省1997 年度对三个地市1 ~6 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 M V) 强化免疫,并随后开展了全省麻疹监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 检测麻疹、风疹 Ig M 抗体,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麻疹 Ig G 抗体。结果 强化免疫后麻疹抗体阳性率上升到100 % , G M T 从1∶18 .97 增长到1 ∶43 .45 ;1998 年上半年麻疹发病数比1997 年同期下降了87 .71 % ,并控制了爆发,检测181 例发热出疹性病例的血清, 其中麻疹 Ig M 阳性105 例,占58 .01 % ,风疹 Ig M 阳性32 例,占17 .68 % 。结论 在保持高水平的 M V 常规免疫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建立并逐步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加强风疹预防工作,是加速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旬阳县沙阳乡和赤岩镇麻疹流行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6年10月~1997年1月期间,旬阳县沙阳乡、过岩镇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波及两乡镇37个村。累计发病225例,罹患率为1061%。无死亡病例。沙阳乡第一例麻疹病人为本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于1996年9月底由外省传入。本次麻疹流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14岁组,在校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麻疹疫苗(MV)接种质量低造成的有效接种率降低以及漏种、漏卡造成易感人群大量积累,疫情报告不及时延误了应急预防措施的采取,是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麻疹除意大利以外的7个国家(丹麦、英格兰和威尔士、芬兰、法国、德国、瑞典和荷兰)都实行两次麻疹疫苗(MV)接种,第1次在1~2岁时,第2次是在3.5~12岁。有的国家还在第2次免疫之前或之中进行初始免疫规划。根据过去5年麻疹发病报告病例数将8个国家分成了三个组:(<1/10万)极高控制水平组,(1~50/10万)高控制水平组,>50/10万为低水平控制组。8个国家中30%以上的病例均发生在10岁以上的人群中。芬兰、瑞典实际上已消除了麻疹.这两个国家从刀年代开始实行麻疹疫苗接种。1982年采取麻疹…  相似文献   

17.
评价沪191麻疹疫苗近期期和远期的流行病学效果。以1991年10月在荆州区川店镇建立麻疹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占,503名麻疹疫苗初免儿童(其中101名于1年后进行加强免疫)作为观察对象,1992-1999年连续对观察点所有发热、出疹病人(RFIs)进行监监测。并采血作麻疹和风疹血清学鉴别诊断。结果1992年和1993年各发生1例麻疹,1999年发生一起麻疹和风疹混合暴发流行,查150例病人中的91例病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发生一起麻疹流行,报告麻疹病人188例,报告发病率58.3/10万,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达拉特旗共辖20个乡(苏木、镇,下同),由于麻疹流行正值春节前后,人员交往频繁,传播范围广,20个乡均有病例发生。首例麻疹病人发生于1月12日,随后陆续有病例发生,2~3月为发病高峰,4月28日发生最后1例麻疹病人。患者年龄最小5月龄,最大42岁。年龄分布是:5月龄1人(0.5%),8~12月龄3人(1.6%),1~7岁6人(3.20),8~14岁55人(29.30),≥15岁…  相似文献   

19.
母婴麻疹血凝抑制抗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在南宁市检测了319对母亲及1~8月龄婴儿的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的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发现婴儿母传抗体水平及其消退情况,与其母亲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1月龄婴儿HI抗体阳性率比其母亲低20%,GMT相当于母亲的1/2.5,母亲HI抗体≤1∶2组,1月龄婴儿HI抗体全为阴性;母亲HI抗体1∶4组,1月龄婴儿HI抗体阳性率为43%,4月龄全部阴性;母亲HI抗体1∶8组,1月龄婴儿HI抗体阳性率78%,4月龄23%,8月龄8%;母亲HI抗体1∶16组,1月龄婴儿HI抗体阳性率88%~100%,6月龄33%,8月龄13%;母亲HI抗体≥1∶32组,1~5月龄婴儿HI抗体阳性率100%,8月龄80%。这与母传麻疹抗体(主要为IgG)在婴儿体内的半衰期有关。如将麻疹疫苗(MV)初种起始年龄提前至5月龄,15~23月龄再复种1剂MV,可望进一步降低婴幼儿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疾病预防(卫生Ⅶ)项目10个省(自治区,下同),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分层多阶段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的方法(PPS),共抽取了854个县(区、市,下同)1197个初级抽样单位,调查城区和高、中、低收入农村1994年7月1日~1995年6月30日出生的儿童8414人,在12月龄内完成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乙型肝炎疫苗(HBV)的接种情况。结果显示,建证率81.0%,建卡率96.8%,BCG、OPV、DPT、MV接种率分别为94.9%、89.3%、87.4%、88.9%,四种疫苗全程接种率79.6%,HBV接种率39.9%,调查时在场儿童卡疤率84.1%。按照我国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本次抽样调查的BCG、OPV1、DPT1、MV及时接种率分别为38.8%、45.7%、55.3%、50.4%,接种OPV1、DPT1后有72.4%~75.6%的儿童能及时接种第2、3针。城区和高、中、低收入农村4个层次儿童的四种疫苗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及时接种率、HBV接种率、卡疤率、建证率、建卡率等指标均逐层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