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以透明细胞癌为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的活化导致肿瘤血管生成增加,在肾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已有多种针对VEGF和mTOR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患者,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如舒尼替尼、  相似文献   

2.
转移性肾癌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过去的20多年中,一直以干扰素(IFN)或白介素2(IL-2)等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副作用及效率低,限制其广泛临床应用.靶向治疗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手段,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哺乳动物霄帕霉索靶蛋白(mTOR)抑制物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目前对此类药物的大量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旨在对转移性肾癌在手术、免疫、靶向等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转移性肾癌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过去的20多年中,一直以干扰素(IFN)或白介素2(IL-2)等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副作用及效率低,限制其广泛临床应用.靶向治疗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手段,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哺乳动物霄帕霉索靶蛋白(mTOR)抑制物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目前对此类药物的大量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旨在对转移性肾癌在手术、免疫、靶向等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转移性肾癌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过去的20多年中,一直以干扰素(IFN)或白介素2(IL-2)等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副作用及效率低,限制其广泛临床应用.靶向治疗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手段,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哺乳动物霄帕霉索靶蛋白(mTOR)抑制物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目前对此类药物的大量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旨在对转移性肾癌在手术、免疫、靶向等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开展许多单药物及联合应用治疗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的临床试验.文献报道了六种研究领域:单克隆抗体、小分子物质、疫苗、第二代紫杉烷类、九肽类和免疫调节剂;14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单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贝伐单抗(bevacizumab)、沙立度胺(thalidomide)、吉非替尼(gefitinib)、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硼替佐米(bortezomib)、疫苗复合热休克蛋白(HSPPC-96)、BAY 59-8862、ABT-510、肾癌相关蛋白(G250)、CCI-779、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抑制物(SU5416)、蛋白酪氨酸激酶(PTK/ZK)和蛋白质偶氮胭脂红B离子缔合物表皮生长因子(ABX-EGF);五种联合治疗方案:原发生物效应调节剂(白细胞介素2和α-干扰素)、化学治疗或以沙立度胺为基础的治疗.同时,肾癌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肿瘤血管发生,亦出现了分子靶向疗法.因此作者对肾癌的单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肾癌的一条主要途径。用于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常用的靶向治疗方法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治疗及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等。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从遗传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肾癌的发病机制、各种肾癌亚型生物学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既往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以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TOR为作用靶点的几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转移性肾癌已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结果标志着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  相似文献   

8.
转移性肾癌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过去的20多年中,一直以干扰素(IFN)或白介素2(IL-2)等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副作用及效率低,限制其广泛临床应用。靶向治疗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手段,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物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目前对此类药物的大量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旨在对转移性肾癌在手术、免疫、靶向等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VEGFR2)探究分子靶向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机制。方法选取100例转移性肾癌患者,其中50例患者服用Sunitinib进行治疗记为Sunitinib组;另50例患者不服用相关药物,记为不服药组。治疗组50例患者中按照获益与非获益人群分组为获益组(n=25)和非获益组(n=25)。分析所有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在治疗初始及结束后的肾门淋巴结CT总径值、VEGF和sVEGFR2水平。结果 Sunitinib组患者的疗效提升(P0.05),Sunitinib治疗的2个亚组与不服药组在电解质紊乱、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呕吐)、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肾功能减退、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初始肾门淋巴结个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呈正相关(P0.05)。治疗末期的肾门淋巴结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无相关性(P0.05)。结论 Sunitinib治疗过程中,病灶的转移与VEG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治疗前sVEGFR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干扰素α(IFN-α)和白细胞介素-2(IL-2)一直被用作转移性肾癌的一线治疗药物.我国由于尚无高剂量的IL-2产品,IFN-α成为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主要药物.近年来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肾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细胞因子.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制定的<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推荐对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以化疗、细胞因子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转移性肾癌(metastasised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预后不良,对化疗或细胞因子治疗效果不佳,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近年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与肾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靶向抑制mTOR信号传导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尤其是对mRCC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现简要介绍肾癌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和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氟尿嘧啶类药物、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中的5类基础药物.根据不同的临床证据,其各自定位和彼此组合亦不相同.目前,结直肠癌药物治疗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包括:(1)开发新药与新型药物组合;(2)评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结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3)优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最佳配伍方案;(4)探索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模式.现结合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ASCO-GICS)的相关数据,分别就以上问题作一简介,以示抛砖之意.  相似文献   

13.
肾细胞癌是泌尿外科中的常见疾病,目前针对肾细胞癌的治疗热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其一线治疗在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上优于细胞因子.主要的药物包括:舒尼替尼(Sunitinib)、索拉菲尼(Sorafenib)、贝伐单抗(Bevacizumab)、Pazopanib(GW786034)、Temsirolimus (CCI一779)、Lapatinib(GW572016)及Everolimus(RAD001).  相似文献   

14.
进展期肾癌和转移性肾癌的预后差,生物治疗及放化疗作用局限,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P1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有关,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该通路的分子靶向药物在肾痈治疗的I临床试验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本文针对P1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癌靶向治疗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用于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常用的靶点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以及基因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关于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VEGFR)在血管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目前主要用于晚期胃癌、乳腺癌和肺癌等治疗,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相比于同类药物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阿帕替尼显现出更高的体外和体内活性,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本文就关于阿帕替尼的研究背景、临床研究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克隆鼠抗-VEGF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研究肾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60例肾癌组织中35例(58.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血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5)和TNM分期(P<0.05)均明显相关。 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对肾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设法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望成为肾癌治疗的另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肾癌的形成是多基因、多途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于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肾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常见肿瘤之一,手术在晚期肾癌中的作用有限,而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均对其不敏感。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间一系列靶向药物已经渐渐代替IL-2、IFN-α等传统的免疫治疗,但分子靶向药物的靶点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通路,其作用难以持久抑制肿瘤生长,大部分患者最终都会出现肿瘤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能在肿瘤出现耐药后进一步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本文主要叙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在晚期肾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进展期肾癌和转移性肾癌的预后差,生物治疗及放化疗作用局限,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有关,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该通路的分子靶向药物在肾癌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本文针对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癌靶向治疗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