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智  陈洁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669-2670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其长期存活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AR临床表现不典型,难治比例增高,因此,AR早期诊断尤为重要.AR早期诊断从有创向无创,从发作时诊断向预警诊断进展.建立一种技术简单、花费少、无创、集成、敏感性高与AR相关的分子监测体系,提供AR预警信息,是今后值得关注的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 1 移植肾活检是诊断肾移植术后AR的传统金标准 肾移植术后AR主要表现为发热(37.5 ~ 38.5℃),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尿量每日减少,幅度在60%以上.血肌酐升高,超出原来25%.尿蛋白阳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值下降.彩超示移植肾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此时,行移植肾活检可确诊AR,按Banff标准行病理分类.AR除2%~3%病例不能逆转外绝大多数经及时抗排斥治疗可成功逆转.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1]。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由于现代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其短期存活率显著改善。但不同程度的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也是移植肾功能丧失最常见原因。肾移植术后第1个5年内最终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肾功能丧失达4%~40%[2],因此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目前仍是国内外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超声检查是肾移植术后临床诊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最常用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的抗排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念生  李嵘 《新医学》2007,38(4):262-263,231
进修医生 什么是肾移植排斥反应? 教授 肾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供、受体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受体免疫系统识别供体抗原后发生的一系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虽然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问世,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所下降,使得肾移植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去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由于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后近期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减少,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令人鼓舞.然而,肾移植后10年的人肾长期存活并未见明显提高.随着肾移植患者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慢性移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又进入等待二次肾移植的队伍中,从而使供移植器官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在器官移植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改善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至关重要.文章就肾移植过程中最易出现的肾移植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镜下组织学变化和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最有效的方法,而移植成功与否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手术技术与排斥反应是最关键的因素.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完善,肾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TNF-α是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可以介导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TNF-α已逐步用于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的预测与诊断[1].以往研究主要是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TNF-α,而检测细胞内TNF-α的mRNA表达鲜有报道.本试验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感染和稳定患者外周血PBMC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旨在讨论其能否作为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评估指标,辅助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肾活检病理学组织学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较少。目的: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2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为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22例肌酐不明原因升高。在B超引导下应用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结果与结论:穿刺组织中,除3例(1.5%)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正常12例(5.9%),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或)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13.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急性毒性损伤22例(10.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12例(5.9%),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0.5%),疑为急性排斥反应29例(14.4%),急性T细胞性排斥反应34例(16.8%),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9例(9.4%),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16例(7.9%),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伴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5.9%),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3例(1.5%),高血压因素4例(2.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未发现特定致病因素所致病变2例(1.0%),缺血性坏死2例(1.0%),移植后肾病复发3例(1.5%),C4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3例(11.4%),未发现患者及移植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最有效的方法,而移植成功与否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手术技术与排斥反应是最关键的因素.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完善,肾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TNF-α是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可以介导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TNF-α已逐步用于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的预测与诊断[1].以往研究主要是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TNF-α,而检测细胞内TNF-α的mRNA表达鲜有报道.本试验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感染和稳定患者外周血PBMC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旨在讨论其能否作为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评估指标,辅助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环孢素和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肾移植存活率已经有了提高,但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以至丢失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如心血管疾病、机会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的肝肾毒性,也极大阻碍患者的长期存活。目前尚未有可靠的诊断方法能判断免疫高风险病人或及时发现排斥并加以干涉.也没有明确指标能确定患者对移植器官产生特异性耐受,指导减用甚至停用免疫抑制剂。因此准确、特异的免疫监测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相关文献作一综述。讨论已经用于临床和尚处于试验阶段的一些免疫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最有效的方法,而移植成功与否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手术技术与排斥反应是最关键的因素.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完善,肾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TNF-α是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可以介导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TNF-α已逐步用于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的预测与诊断[1].以往研究主要是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TNF-α,而检测细胞内TNF-α的mRNA表达鲜有报道.本试验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感染和稳定患者外周血PBMC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旨在讨论其能否作为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评估指标,辅助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刘佳  严谨  王琰 《护理研究》2012,26(5):429-430
肾移植是当今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根本的方法,大批病人通过移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1].虽然肾移植能让病人摆脱长期透析的痛苦,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免疫抑制剂的终生使用、慢性排异反应、长期反复的就诊复查以及病人家庭角色、社会适应的再调整等 [2].研究证实,健康教育对肾移植病人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人/肾存活率均有积极影响 [3].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使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加之移植患者特殊体质,可发生多种并发症.肾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已成为移植肾失功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感染、排异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2].现将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0维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以"肾移植、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雷帕霉素、抗CD25单克隆抗体、抗CD3单克隆抗体"为检索词.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免疫抑制剂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相关.结果:肾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明显改善,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仍然是制约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出现新型免疫移植剂如雷帕霉素、FFY720等使得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成为可能.新型免疫抑制方案应着重减少毒副反应而不是单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论:随着近年来对移植免疫认识的深入,在免疫抑制剂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给临床医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是令人满意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方案还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7.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急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1],也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发生的.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移植物的轻微病理炎症没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移植物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随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挽救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治疗和逆转,也十分有利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改善.因而,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十年来随着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机制研究的进展和环孢霉素作为新一代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肾移植的发展 ,尤其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得以明显地提高。但在肾移植失败的病例中 ,免疫排斥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 ,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是当前肾移植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将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如下。一、免疫抑制药物的种类肾移植早在 60年代就开始应用硫唑嘌呤来控制排斥反应 ,随后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联合成为当时的常规用药。早年肾移植的人、肾存活率都很低。进入 80年代 ,随着环…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1年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决定肾移植患者短期和长期存活的一个主要因素。急性排斥反应也是加速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约为35%;与未曾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相比,发生过1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的移植肾的半衰期要减少4年[1]。可见,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极为重要。本文就当前肾移植急性排斥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作一总结。1肾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机理目前认为,移植肾AR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应答,即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0.
选择1998-05/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施行再次肾移植的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两次移植手术间隔时间、再次移植术前是否切除原移植肾、是否给予免疫诱导治疗、术后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人,肾存活率等资料.结果显示,再次肾移植的手术时机无明显限制,条件允许可在再次移植时同时切除失功移植肾:术前抗体诱导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